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本身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可以促进技能的加速形成;不好的习惯同样会延缓甚至阻碍技能的形成。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的习作水平差异明显,在学生的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赞不绝口。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习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习作水平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常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却苦于不知如何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养成观察感知,搜集素材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实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作时常会觉得枯燥无味,搜肠刮肚,甚至假、空、套。究其原因大都是不善于积累知识,参加社会活动少,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收集加工的习惯。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扣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习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习作的源泉一定是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习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的人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梦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习惯。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乡土”这本大教材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作声活的有心人,解决习作无物的问题。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实践勤俭精神,其中一个小组想到利用课余时间去捡垃圾,凡是能卖钱的废纸、塑料瓶、易拉罐等他们都捡。学生们放弃了休息、玩耍的时间,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星期,满以为可以卖个好价钱,没想到一周的辛苦只换来四元钱。当他们把钱交到班长手里时,一个说:“唉,才挣这点钱!”另一个说:“我妈都说我晒黑了,可我没觉得。”还有一个说:“看来挣钱没我想象的那样容易!”趁此机会,我让同学们把经历的事情和亲身感受写下来。那一次的习作,就连平时写得最差的学生也写了五百多字,而且非常感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只有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才能激发学生情。
二、养成爱阅读,好积累的习惯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常常又来自阅读,所以说,阅读时习作的基础,是获取西=习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的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学好习作的成功之路。因此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可以在班内设立一个小书架,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两三节课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保证每个人看。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写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习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集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就语文学习而言,它属于运用方面的事情。习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在习作技能的历练直至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多做有心人,从培养学生乐于观察,阅读积累,说真话、诉真情等多方面的习惯入手,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更善于表达的。
一、养成观察感知,搜集素材的习惯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实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写作时常会觉得枯燥无味,搜肠刮肚,甚至假、空、套。究其原因大都是不善于积累知识,参加社会活动少,没有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收集加工的习惯。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扣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习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习作的源泉一定是长流不息。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习作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的人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梦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的习惯。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乡土”这本大教材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物,作声活的有心人,解决习作无物的问题。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实践勤俭精神,其中一个小组想到利用课余时间去捡垃圾,凡是能卖钱的废纸、塑料瓶、易拉罐等他们都捡。学生们放弃了休息、玩耍的时间,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星期,满以为可以卖个好价钱,没想到一周的辛苦只换来四元钱。当他们把钱交到班长手里时,一个说:“唉,才挣这点钱!”另一个说:“我妈都说我晒黑了,可我没觉得。”还有一个说:“看来挣钱没我想象的那样容易!”趁此机会,我让同学们把经历的事情和亲身感受写下来。那一次的习作,就连平时写得最差的学生也写了五百多字,而且非常感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只有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才能激发学生情。
二、养成爱阅读,好积累的习惯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常常又来自阅读,所以说,阅读时习作的基础,是获取西=习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的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学好习作的成功之路。因此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可以在班内设立一个小书架,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每周安排两三节课时间去校阅览室看书,保证每个人看。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读完全书以后,回顾全文内容,根据要点列成提纲,从而整体把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写读书笔记。
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见随忘。
三、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小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身边的事情,不容易挖掘身边的题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恰当的引导,引导他们在写作文时要做到说真话、诉真情,能在大量的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和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把作文变成让学生感兴趣的一样东西,让学生爱写,并能通过作文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习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集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就语文学习而言,它属于运用方面的事情。习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在习作技能的历练直至形成的过程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多做有心人,从培养学生乐于观察,阅读积累,说真话、诉真情等多方面的习惯入手,长此以往,学生一定会更善于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