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是韩愈对教师这一职业下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影响可谓深远。可是,在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袭来之时,我们不禁会反问:教师的行业角色就仅仅定位于“解惑者”而已吗?答案不言而喻。教师已不单单只是作为“解惑者”而存在了,时代还赋予了我们太多太多的色彩——“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研究者”“反思者”等等。那么作为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演绎好这众多的角色,以响应新课改的要求,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更新自己的理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在思想上要做根本转变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比如“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让许多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过于自视尊贵,不可一世,总把自己当成了高于学生的“权威者”,习惯了学生唯唯诺诺地服从自己的指挥、安排和训斥。还常常拿很多古人尊师重教的例子来给学生洗脑。像什么“程门立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都可谓是耳熟能详的典范了。我们固然要培养学生懂得回报,懂得感恩,做到知书达理,有礼节,但也并非就是让学生一味地服从,无论老师对错与否都只管点头称是。如若都着重培养这样事事以老师马首是瞻的“应声虫”,中国的教育恐怕不知将走向何方了。
老师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智者,肯定有诸多不如学生的地方。我们就是要让众多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有与老师不统一的观点就要勇于提出异议,表达出来,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这样的共同探讨中,师生都将会得到进步和提高。
另外,“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文化观念也常常束缚着教师角色的变更。很多老师对于习以为常的东西,已产生了某种惰性,觉得改变驾轻就熟的东西就又得去熟悉陌生的事物,怕某些规矩变了就会出乱子。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一丝不苟地,继续按照圣贤们的老规矩,“稳妥”地办事。我也曾打算抱着一本语文书去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上课,觉得只要精心地准备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了,结果却发现自己大错而特错了。班上的好多学生网络见闻很多,他们的好多词汇、观点,都相当新潮,并且还自成一派。而我的好多观点则显得非常陈旧,不为学生所认可了。如果不多关注网络,恐怕连学生们的日记都要看不懂了。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老师就应该克服这些外部干扰和障碍,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二、在理论上要做设计者、引导者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这就要求师生间构成一种沟通、交往。老师要充当好教学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如何当好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呢?首先老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创设一种探究情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并非传授他们以简单的知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有所不同的是,教师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
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与对话,沟通与合作,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我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学生就问我:“老师,诸葛亮在刘备死了后,自己为什么不挺身而出,担当起蜀国国君一职呢?要是我有他那么大的本事,我就要拯救蜀国,而不是一味地忠诚于刘氏父子。”学生的这段发言,博得了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也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和心理世界有了崭新的认识。从此以后,我更愿意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我们的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他们学会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能主动对事物与事物现象进行研究,经过探究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组织者、促进者
面对全新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大增,板块多样,布局新颖。所以教师更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那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来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学习呢?针对这个问题,老师的课程意识十分重要。因为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课程已经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多于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就要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而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要让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例如我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教学过程中,就扮演了一回“不太称职”的“导演”,吩咐学生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有的学生拿来了几张表现母子情深的图片,有的搜集了好多有关母亲的诗句和美文,有的找来了歌唱母亲的歌曲,有的孩子新手为自己的母亲折叠了好多漂亮的纸鹤,还有的孩子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了情真意切的家书……课堂上,学生们“叽叽喳喳”地,都争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气氛热烈极了。我精心组织着,逐层深入,一步步地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感恩母亲、感恩社会的主题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要力争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做到“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不断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才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永远以昂扬的姿态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列!
一、在思想上要做根本转变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不利因素制约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比如“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思想,让许多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过于自视尊贵,不可一世,总把自己当成了高于学生的“权威者”,习惯了学生唯唯诺诺地服从自己的指挥、安排和训斥。还常常拿很多古人尊师重教的例子来给学生洗脑。像什么“程门立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些都可谓是耳熟能详的典范了。我们固然要培养学生懂得回报,懂得感恩,做到知书达理,有礼节,但也并非就是让学生一味地服从,无论老师对错与否都只管点头称是。如若都着重培养这样事事以老师马首是瞻的“应声虫”,中国的教育恐怕不知将走向何方了。
老师不是圣人,也不是“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的智者,肯定有诸多不如学生的地方。我们就是要让众多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果有与老师不统一的观点就要勇于提出异议,表达出来,当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在这样的共同探讨中,师生都将会得到进步和提高。
另外,“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文化观念也常常束缚着教师角色的变更。很多老师对于习以为常的东西,已产生了某种惰性,觉得改变驾轻就熟的东西就又得去熟悉陌生的事物,怕某些规矩变了就会出乱子。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一丝不苟地,继续按照圣贤们的老规矩,“稳妥”地办事。我也曾打算抱着一本语文书去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上课,觉得只要精心地准备一次就可以一劳永逸了,结果却发现自己大错而特错了。班上的好多学生网络见闻很多,他们的好多词汇、观点,都相当新潮,并且还自成一派。而我的好多观点则显得非常陈旧,不为学生所认可了。如果不多关注网络,恐怕连学生们的日记都要看不懂了。
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老师就应该克服这些外部干扰和障碍,在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二、在理论上要做设计者、引导者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过程,这就要求师生间构成一种沟通、交往。老师要充当好教学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如何当好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呢?首先老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的挖掘,创设一种探究情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而并非传授他们以简单的知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 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有所不同的是,教师已不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
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与对话,沟通与合作,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如我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学生就问我:“老师,诸葛亮在刘备死了后,自己为什么不挺身而出,担当起蜀国国君一职呢?要是我有他那么大的本事,我就要拯救蜀国,而不是一味地忠诚于刘氏父子。”学生的这段发言,博得了全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也让我对孩子们的思维和心理世界有了崭新的认识。从此以后,我更愿意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
我们的新课改就是要求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他们学会从实验探究中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能主动对事物与事物现象进行研究,经过探究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做组织者、促进者
面对全新的初中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大增,板块多样,布局新颖。所以教师更要认真地钻研教材、研究教法,才能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那围绕新课程教学目标,应从哪些方面来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学习呢?针对这个问题,老师的课程意识十分重要。因为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课程已经不仅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一种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多于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就要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而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要让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
例如我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教学过程中,就扮演了一回“不太称职”的“导演”,吩咐学生去完成自己的任务:有的学生拿来了几张表现母子情深的图片,有的搜集了好多有关母亲的诗句和美文,有的找来了歌唱母亲的歌曲,有的孩子新手为自己的母亲折叠了好多漂亮的纸鹤,还有的孩子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了情真意切的家书……课堂上,学生们“叽叽喳喳”地,都争着要展示自己的作品,气氛热烈极了。我精心组织着,逐层深入,一步步地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感恩母亲、感恩社会的主题也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就是要力争当好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做到“以教促学、互教互学”。
“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不断地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才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永远以昂扬的姿态站在“新课程改革”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