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葫芦,其貌不扬,随手可得,充其量也就做件工艺品,何须多言?但是当你遇到扈鲁、探访过他的葫芦画社和葫芦文化馆,这种看法会被顷刻颠覆。
他拿起画笔挥毫点染,灵动的写意葫芦花鸟画会让你眼前一亮,艺术境界已超乎传统的葫芦题材画;他娓娓道来,畅谈葫芦文化,让你了解世界各民族的葫芦图腾崇拜;他整理有关葫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葫芦工艺品加工,开发葫芦旅游园区和文化产业项目,正在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他创建了葫芦画社、葫芦文化馆,创办了国际葫芦文化学会,搭建起葫芦题材绘画创作、葫芦非遗研究展示和葫芦文化国际学术交流三大平台,把小小葫芦变成与海外艺术交流的浮桥……你会发现:小葫芦里有着大乾坤!
深耕画坛,自成一派
扈鲁出生在《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沂蒙山葫芦崖,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的宝葫芦即采自此山。198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杨象宪、高天祥、杨硕等先生。
“扈鲁正在开创‘葫芦画派’,这一观点并非由我首先提出,但是我十分赞同。”谈到扈鲁的绘画创作,著名画家陈玉圃先生鼓励有加。
扈鲁善于将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既传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又明显突破了传统,在技法上大胆探索,吸收西方绘画的养料,融合现代绘画各流派的特长,创作手法更写意,布局更合理,意境更高远,给人以或淡雅清秀、或遒劲沧桑之感。扈鲁对传统水墨画的构图进行了大胆解构,寥寥数枝,气势恢宏,整幅作品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感。色彩的施布饱满准确,透明不浊,处处回荡着朦胧美和流动美。这种韵律突破了时空界限,可以从一种摇曳的姿态中,逐渐感受到深藏不露的超逸之志与冲穆之神。
自2010年起,扈鲁在俄罗斯、日本、加拿大以及北京、辽宁、山东等地成功举办“儒风雅韵·扈鲁写意葫芦国画作品巡展”三十余场,作品被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日本爱瓢协会、加拿大弗雷德里克顿市艺术家协会、北京奥组委以及海内外友人收藏。其艺术事迹被《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羲之书画报》、中国网络电视台、山东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认为:“扈鲁在这么窄的题材内,表现出这么丰富的内涵,非常难得;浓淡之妙存乎一心,用墨沉着,有苍润的对比,反映出作者的性情和思想,是思想的宣泄和释放。”
著名画家陈玉圃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说:“中国书画说到底,是一种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蕴藉着中国古代思想所谓‘悟’的精髓,是一种形神兼备的人生修为,也是一种刚大中正的人生姿态。应该说,在扈鲁的花鸟画中,我们感悟到了这种功力和修为。”
非遗整理,蔚成大观
为了推动葫芦民俗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扈鲁创建了葫芦文化馆,将对葫芦的研究发掘,从绘画表现深入到文化研究,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还原,从而在艺术的道路上开辟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葫芦文化馆的布局,以时代发展变迁和社会文化生活为主线,分为神话传说、农耕文化、渔牧文化、工业文明、文房四宝、文学故事、婚育文化、市井文化、写意葫芦、异域风情等十余个版块,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和泥塑人物微缩景观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葫芦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葫芦文化馆已经颇具规模。从2.4米高的长柄葫芦,到直径65厘米、高80厘米的甚为罕见的巨型葫芦,再到形似花生粒大小的微型葫芦,从生长的本质葫芦到文学典故中的意象葫芦,拥有各类藏品两万余件。其中,扈鲁从草原上背回来的三只大小形状各异的葫芦油桶,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镇馆之宝”。
“这件是农耕时代广为应用的葫芦播种机,这件是渔民用的葫芦腰舟,这件是基诺族人的葫芦请柬,这件是传统印染工艺中的葫芦清淤器,这些是粥铺使用过的葫芦瓢……”走进葫芦文化馆,琳琅满目的葫芦藏品、非遗物品、民俗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到四大名著中的葫芦意象;从道教的葫芦法器,到中医里的葫芦药方;从民间餐桌上的葫芦宴,到古代战场上的葫芦阵。这里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蕴含着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的创造。
2012年12月,扈鲁与曲阜师大文学院的同道一起组建团队,与济宁市、枣庄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对接,创办了“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市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曲阜师范大学·枣庄市葫芦非物质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提升至校地合作层面,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研用结合。扈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越走越宽。
智力惠农,友谊浮桥
“研究走进民间,成果走进基层,让智力接地气,百姓才能得实惠。”这位从乡村走出的大学教授更懂得智力支撑对社会发展的要义。近年来,扈鲁发挥学术研究优势,主动对接周边地区三农发展,助推从葫芦种植加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鱼台“天赐葫芦园”,泗水“大军葫芦园”,嘉祥“元彩艺术葫芦专业种植合作社”,济宁“中艺商铺”,曲阜“葫芦套民俗村”、“孔子文化学院·葫芦民俗文化研究室”……短短几年时间,覆盖鲁南的十余个产业化项目落地生根,正在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
葫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吉祥图腾。美国的七星葫芦糖盒,来自新西兰的彩绘葫芦,来自澳大利亚的陶制葫芦,来自越南的特色绾结葫芦和葫芦牙签盒,来自俄罗斯的葫芦套娃,来自秘鲁的葫芦沙槌,葫芦文化馆中的国外葫芦藏品已然蔚成大观。扈鲁说:“通过世界各地的葫芦文化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所以收藏葫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增进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的一种途径。”
以葫芦为媒,扈鲁与海外的葫芦研究学者架起了一段段跨越国界的友谊。美国葫芦协会会长比尔·艾伟,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蒂姆·罗伊德,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副校长克拉施尼夫,英国伯明翰大学Martin Russii教授,日本爱瓢会会长时田勉,韩国全球文化产业学会会长李永求,新加坡新中友好协会会长曾繁如,一位位国际友人慕名造访,谈文化、讲民俗,葫芦文化馆俨然成为世界葫芦文化的浓缩景观。
从2007年创办葫芦画社,到2010年创建葫芦文化馆,再到2013年创办国际葫芦文化学会,扈鲁一步一个脚印,夯筑起葫芦事业发展的三大平台。近年来,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民俗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和画作一百余篇,出版专著《扈鲁画语》、《写意葫芦》两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葫芦题材花鸟画及其民俗文化意义阐释》、《葫芦民俗及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三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个艺术家不能仅仅“为艺术而艺术”,还必须“为人生而艺术”;他必须有“根”,与传统相结合;必须“接地气”,与现实发生关系;他必须超乎技艺,有更大的抱负与担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家,而扈鲁正是这样的人。
他拿起画笔挥毫点染,灵动的写意葫芦花鸟画会让你眼前一亮,艺术境界已超乎传统的葫芦题材画;他娓娓道来,畅谈葫芦文化,让你了解世界各民族的葫芦图腾崇拜;他整理有关葫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葫芦工艺品加工,开发葫芦旅游园区和文化产业项目,正在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他创建了葫芦画社、葫芦文化馆,创办了国际葫芦文化学会,搭建起葫芦题材绘画创作、葫芦非遗研究展示和葫芦文化国际学术交流三大平台,把小小葫芦变成与海外艺术交流的浮桥……你会发现:小葫芦里有着大乾坤!
深耕画坛,自成一派
扈鲁出生在《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沂蒙山葫芦崖,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的宝葫芦即采自此山。198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画家杨象宪、高天祥、杨硕等先生。
“扈鲁正在开创‘葫芦画派’,这一观点并非由我首先提出,但是我十分赞同。”谈到扈鲁的绘画创作,著名画家陈玉圃先生鼓励有加。
扈鲁善于将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既传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又明显突破了传统,在技法上大胆探索,吸收西方绘画的养料,融合现代绘画各流派的特长,创作手法更写意,布局更合理,意境更高远,给人以或淡雅清秀、或遒劲沧桑之感。扈鲁对传统水墨画的构图进行了大胆解构,寥寥数枝,气势恢宏,整幅作品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感。色彩的施布饱满准确,透明不浊,处处回荡着朦胧美和流动美。这种韵律突破了时空界限,可以从一种摇曳的姿态中,逐渐感受到深藏不露的超逸之志与冲穆之神。
自2010年起,扈鲁在俄罗斯、日本、加拿大以及北京、辽宁、山东等地成功举办“儒风雅韵·扈鲁写意葫芦国画作品巡展”三十余场,作品被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日本爱瓢协会、加拿大弗雷德里克顿市艺术家协会、北京奥组委以及海内外友人收藏。其艺术事迹被《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羲之书画报》、中国网络电视台、山东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美术观察》主编李一先生认为:“扈鲁在这么窄的题材内,表现出这么丰富的内涵,非常难得;浓淡之妙存乎一心,用墨沉着,有苍润的对比,反映出作者的性情和思想,是思想的宣泄和释放。”
著名画家陈玉圃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说:“中国书画说到底,是一种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蕴藉着中国古代思想所谓‘悟’的精髓,是一种形神兼备的人生修为,也是一种刚大中正的人生姿态。应该说,在扈鲁的花鸟画中,我们感悟到了这种功力和修为。”
非遗整理,蔚成大观
为了推动葫芦民俗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扈鲁创建了葫芦文化馆,将对葫芦的研究发掘,从绘画表现深入到文化研究,拓展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还原,从而在艺术的道路上开辟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葫芦文化馆的布局,以时代发展变迁和社会文化生活为主线,分为神话传说、农耕文化、渔牧文化、工业文明、文房四宝、文学故事、婚育文化、市井文化、写意葫芦、异域风情等十余个版块,通过老物件、老照片和泥塑人物微缩景观等形式,生动地再现了葫芦在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价值。
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葫芦文化馆已经颇具规模。从2.4米高的长柄葫芦,到直径65厘米、高80厘米的甚为罕见的巨型葫芦,再到形似花生粒大小的微型葫芦,从生长的本质葫芦到文学典故中的意象葫芦,拥有各类藏品两万余件。其中,扈鲁从草原上背回来的三只大小形状各异的葫芦油桶,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镇馆之宝”。
“这件是农耕时代广为应用的葫芦播种机,这件是渔民用的葫芦腰舟,这件是基诺族人的葫芦请柬,这件是传统印染工艺中的葫芦清淤器,这些是粥铺使用过的葫芦瓢……”走进葫芦文化馆,琳琅满目的葫芦藏品、非遗物品、民俗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从生命起源的神话传说,到四大名著中的葫芦意象;从道教的葫芦法器,到中医里的葫芦药方;从民间餐桌上的葫芦宴,到古代战场上的葫芦阵。这里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蕴含着人民的智慧与劳动的创造。
2012年12月,扈鲁与曲阜师大文学院的同道一起组建团队,与济宁市、枣庄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对接,创办了“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市圣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中心”、“曲阜师范大学·枣庄市葫芦非物质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利用提升至校地合作层面,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研用结合。扈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越走越宽。
智力惠农,友谊浮桥
“研究走进民间,成果走进基层,让智力接地气,百姓才能得实惠。”这位从乡村走出的大学教授更懂得智力支撑对社会发展的要义。近年来,扈鲁发挥学术研究优势,主动对接周边地区三农发展,助推从葫芦种植加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鱼台“天赐葫芦园”,泗水“大军葫芦园”,嘉祥“元彩艺术葫芦专业种植合作社”,济宁“中艺商铺”,曲阜“葫芦套民俗村”、“孔子文化学院·葫芦民俗文化研究室”……短短几年时间,覆盖鲁南的十余个产业化项目落地生根,正在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
葫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吉祥图腾。美国的七星葫芦糖盒,来自新西兰的彩绘葫芦,来自澳大利亚的陶制葫芦,来自越南的特色绾结葫芦和葫芦牙签盒,来自俄罗斯的葫芦套娃,来自秘鲁的葫芦沙槌,葫芦文化馆中的国外葫芦藏品已然蔚成大观。扈鲁说:“通过世界各地的葫芦文化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所以收藏葫芦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增进不同民族文化间交流的一种途径。”
以葫芦为媒,扈鲁与海外的葫芦研究学者架起了一段段跨越国界的友谊。美国葫芦协会会长比尔·艾伟,美国民俗学会执行理事蒂姆·罗伊德,莫斯科州立社会人文大学副校长克拉施尼夫,英国伯明翰大学Martin Russii教授,日本爱瓢会会长时田勉,韩国全球文化产业学会会长李永求,新加坡新中友好协会会长曾繁如,一位位国际友人慕名造访,谈文化、讲民俗,葫芦文化馆俨然成为世界葫芦文化的浓缩景观。
从2007年创办葫芦画社,到2010年创建葫芦文化馆,再到2013年创办国际葫芦文化学会,扈鲁一步一个脚印,夯筑起葫芦事业发展的三大平台。近年来,在《文艺研究》《美术观察》《国画家》《民俗研究》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专业研究论文和画作一百余篇,出版专著《扈鲁画语》、《写意葫芦》两部。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葫芦题材花鸟画及其民俗文化意义阐释》、《葫芦民俗及葫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三次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个艺术家不能仅仅“为艺术而艺术”,还必须“为人生而艺术”;他必须有“根”,与传统相结合;必须“接地气”,与现实发生关系;他必须超乎技艺,有更大的抱负与担当。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家,而扈鲁正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