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当前职业学校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重视知识传授与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应主动担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因此转变语文教学观念,改革语文教学实践,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文教育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育理念
1.人文教育的内涵及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的确,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育人”。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生存状态、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加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教育也不免陷入诸入此类的怪圈,造成人文教育的缺失。就职业学校而言,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如下表现:所制定的各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以知识传授与技能、能力的培养为主,忽视了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人文教育所设置的人文学科、学时和教学内容严重不足;就教学的模式而论,偏重智力教育,重视传统的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比较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等等。
2.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内容和途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社会所需,学生发展所需,语文教学应主动担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
2.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搭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桥梁。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差、底子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大多数的教师对他们也存有不少偏见,致使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产生“挫败感”,导致学习自信心的丧失,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摒弃原有的偏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头脑灵活、表现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操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性,等等。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搭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个性发展。
2.2树立人文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及评价系统的转变。
2.2.1教学目标的转变
语文课一般设立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但在职业学校实际授课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而忽视了情感目标的要求。例如中职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情感目标为通过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情感体验角度学习做人做事。如: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学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学会修身养性,与人相处要忍让、真诚、热情;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磨砺坚毅的品质;体会生活环境对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等等。情感熏陶是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基础上的升华,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比前两个目标更为重要,语文教师应重视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体悟生活、体悟人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升华,这对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尤为重要,由此可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2.2.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职业学校语文课授课内容的选择和教授方式上也应该有所改变,传统语文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成为摆设,并没有发挥真正作用;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为教师“一言堂”“独角戏”,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内心需要,把学生变成了死记硬背、机械理解记忆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避免“满堂灌”,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新颖、活泼的授课方式,通过即兴演讲、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创意设计、调查报告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尽情发挥,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魅力尽情展现。
2.2.3考核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应改善传统“一纸试卷定乾坤”的终结性学业评价系统,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定的“条条框框”久而久之必将禁锢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真实想法的反映和个体的发展成长。评价系统不仅要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状况、基本技能水平的掌握情况,并且也要能显示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加强人文素养的考查。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评价方法,以平时考核为主,以期末考核为辅,实现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过程性评价系统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日常努力,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评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人文教育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教育理念
1.人文教育的内涵及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分析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指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的确,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是“育人”。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生存状态、意识形态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加上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盛行,教育也不免陷入诸入此类的怪圈,造成人文教育的缺失。就职业学校而言,人文教育的缺失有如下表现:所制定的各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多以知识传授与技能、能力的培养为主,忽视了人文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人文教育所设置的人文学科、学时和教学内容严重不足;就教学的模式而论,偏重智力教育,重视传统的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对人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重视知识的传授,而比较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等等。
2.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内容和途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作为重要目标。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社会所需,学生发展所需,语文教学应主动担负起人文精神培养的重任。
2.1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搭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桥梁。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差、底子薄,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大多数的教师对他们也存有不少偏见,致使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产生“挫败感”,导致学习自信心的丧失,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摒弃原有的偏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头脑灵活、表现力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操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性,等等。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搭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桥梁,营造良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个性发展。
2.2树立人文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目标、内容、方式及评价系统的转变。
2.2.1教学目标的转变
语文课一般设立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但在职业学校实际授课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将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上,而忽视了情感目标的要求。例如中职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情感目标为通过文章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情感体验角度学习做人做事。如: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学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学会修身养性,与人相处要忍让、真诚、热情;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发展,磨砺坚毅的品质;体会生活环境对人习惯养成的重要影响,等等。情感熏陶是在知识和能力目标基础上的升华,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比前两个目标更为重要,语文教师应重视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体悟生活、体悟人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升华,这对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尤为重要,由此可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2.2.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职业学校语文课授课内容的选择和教授方式上也应该有所改变,传统语文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成为摆设,并没有发挥真正作用;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为教师“一言堂”“独角戏”,在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完全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和内心需要,把学生变成了死记硬背、机械理解记忆的工具。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避免“满堂灌”,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新颖、活泼的授课方式,通过即兴演讲、诗歌朗诵、戏剧表演、创意设计、调查报告等语文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的特长和优势尽情发挥,让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魅力尽情展现。
2.2.3考核方式的转变
语文课应改善传统“一纸试卷定乾坤”的终结性学业评价系统,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定的“条条框框”久而久之必将禁锢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真实想法的反映和个体的发展成长。评价系统不仅要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状况、基本技能水平的掌握情况,并且也要能显示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加强人文素养的考查。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开放的、灵活的多种评价方法,以平时考核为主,以期末考核为辅,实现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过程性评价系统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日常努力,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评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
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最好载体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拥有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