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上,孔子像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帝王相,即将孔子画成帝王的样子和装束;一种是官员相,将孔子画成是官员的形象;还有一种就是学者相。到底哪一种形象更接近真实的孔子?山东省东平县汉墓中考古出土一幅“孔子见老子问礼图”彩绘壁画,让现代人看到了孔子的新模样。
2007年10月12日,山东省东平县城老物资局建筑工地发现一古墓,墓内绘有精美彩色壁画,色泽鲜艳,线条清晰,保存状况完好。据鉴定,壁画年代为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
考古专家认为,墓中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以及汉代绘画,其价值不言而喻。壁画有一幅壁画被认为是“孔子见老子问礼图”—— 孔、老二人相对,身着绿色袍服的老子双目微垂,身着黑色袍服的孔子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面向老子躬身作问礼状,老子则一副欣然受礼的样子。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陆续发现孔子见老子画像十七、八处之多,其中,解放后仅在山东嘉祥县就发现了14处。最早发现的一处是东汉末年的山东嘉祥武墓群石刻《孔子见老子图》画像石,由金石学家黄易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发现的。但各处的孔子形象并不一样。
文字记载的孔子形象,散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及其注释、《论语-述而》篇等处。在《论语·述而》篇中,描述孔子形象的语言仅有10个字:“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要数唐朝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像》:孔子宽衣博带,不着官服,不带官气,拱手站立,面目慈祥,虔静,不离学者的形神特征。至顾恺之所绘《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员气派,反映此时孔子已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为政以德”之态。
这些似乎都不是真实的孔子形象。因为孔子被尊为“圣人”后,各朝代都对他不断进行神化美化,让他与众不同。如传说孔子的眼眉、耳口、鼻、额、头七处和别人不同,民间称为七陋。除头部有“七陋”以外,在宋代一部孔氏家谱中竟写有49个地方与常人不一样。
1998年,在东平县宿城镇石马村1号汉画像石墓中前室内东横梁上,也发现过“孔子见老子”汉画像图,此像为平面线刻技法。老子拄弯曲杖,与孔子相对,孔子躬身立于其左侧,双手捧一鸟(露出鸟之前半身)。二人间有项橐面向孔子,右手后伸推小独轮车,正向孔子发问,孔子脑后榜题“夫子”,老子脑后榜题“老子”。孔子身后有弟子4人躬身而立,均手捧简册,第一人似简上置一帽。榜题中称孔子为“夫子”,这在中国汉画像石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此墓为西汉晚期的,因为在墓的前面发现带铭文石柱(疑是祠堂建筑石柱),铭文中有“元始四年”、“居摄二年”年号。
另外,2006年在泰山之巅发现一石刻孔子像,高0.96米,宽0.425米。像为平面线刻,采用传说中的孔子面相:圩顶、隆鼻、海目骈齿。画中人物宽衣博带,腰佩长剑,双手交合胸前,目光深远,面容煦煦,蔼然可亲,为清道光九年(1829)泰安知县徐宗干摹勒镌石。
而东平发现的汉墓孔子壁画像,明显是一名普通学者、普通人的形象,这说明在秦汉时老百姓心目中的孔子就是一个普通学者,这形象大概与孔子的真实模样最接近。
2007年10月12日,山东省东平县城老物资局建筑工地发现一古墓,墓内绘有精美彩色壁画,色泽鲜艳,线条清晰,保存状况完好。据鉴定,壁画年代为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
考古专家认为,墓中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画,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以及汉代绘画,其价值不言而喻。壁画有一幅壁画被认为是“孔子见老子问礼图”—— 孔、老二人相对,身着绿色袍服的老子双目微垂,身着黑色袍服的孔子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面向老子躬身作问礼状,老子则一副欣然受礼的样子。
到目前为止,国内已陆续发现孔子见老子画像十七、八处之多,其中,解放后仅在山东嘉祥县就发现了14处。最早发现的一处是东汉末年的山东嘉祥武墓群石刻《孔子见老子图》画像石,由金石学家黄易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发现的。但各处的孔子形象并不一样。
文字记载的孔子形象,散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及其注释、《论语-述而》篇等处。在《论语·述而》篇中,描述孔子形象的语言仅有10个字:“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六寸,俗谓长人而异之。”
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要数唐朝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像》:孔子宽衣博带,不着官服,不带官气,拱手站立,面目慈祥,虔静,不离学者的形神特征。至顾恺之所绘《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着官服、戴官帽,一副官员气派,反映此时孔子已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但也是面容和蔼,一副“为政以德”之态。
这些似乎都不是真实的孔子形象。因为孔子被尊为“圣人”后,各朝代都对他不断进行神化美化,让他与众不同。如传说孔子的眼眉、耳口、鼻、额、头七处和别人不同,民间称为七陋。除头部有“七陋”以外,在宋代一部孔氏家谱中竟写有49个地方与常人不一样。
1998年,在东平县宿城镇石马村1号汉画像石墓中前室内东横梁上,也发现过“孔子见老子”汉画像图,此像为平面线刻技法。老子拄弯曲杖,与孔子相对,孔子躬身立于其左侧,双手捧一鸟(露出鸟之前半身)。二人间有项橐面向孔子,右手后伸推小独轮车,正向孔子发问,孔子脑后榜题“夫子”,老子脑后榜题“老子”。孔子身后有弟子4人躬身而立,均手捧简册,第一人似简上置一帽。榜题中称孔子为“夫子”,这在中国汉画像石中还是第一次出现。此墓为西汉晚期的,因为在墓的前面发现带铭文石柱(疑是祠堂建筑石柱),铭文中有“元始四年”、“居摄二年”年号。
另外,2006年在泰山之巅发现一石刻孔子像,高0.96米,宽0.425米。像为平面线刻,采用传说中的孔子面相:圩顶、隆鼻、海目骈齿。画中人物宽衣博带,腰佩长剑,双手交合胸前,目光深远,面容煦煦,蔼然可亲,为清道光九年(1829)泰安知县徐宗干摹勒镌石。
而东平发现的汉墓孔子壁画像,明显是一名普通学者、普通人的形象,这说明在秦汉时老百姓心目中的孔子就是一个普通学者,这形象大概与孔子的真实模样最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