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许多乡镇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一些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等等。因此,积极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制定正确的对策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是从兴城市南大山乡新民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69-02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兴城市南大山乡新民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却是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生态环境逐步被破坏,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务必重视其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制定正确的对策。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兴城市南大山乡新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出现许多环境问题。笔者通过观察研究,总结出以下环境问题。第一,农村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以自然村或社区为单元的周边自然环境,包括集体和个人承包的天然林、人工林、荒山、河流、小溪等[1]。新民村由于长期片面强调农田生产,大量林地被改造成了农田,区域生态系统农、林、草、水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缺乏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河流使其环境逐步恶化,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功能脆弱。第二,农业生产环境问题。农业生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化肥、农药、地膜等不合理的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新民村由于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的成分和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伴随而来的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地膜在使用后,由于老化、破碎好回收不净而在农田中残留,平均残留率为20%,平均每公顷60千克 [2]。土壤中的残留地膜严重影响土壤的肥力,不利于幼苗的生长。此外新民村每年夏秋季节大量焚烧秸秆所产生的气体,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感染,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第三,农村居家环境问题。农村居家环境主要是指以自然村(社区)为单元的农村居家环境,包括农家、农家周边家禽,引用水源等。新民村长期自发建设,农村居家环境缺乏规划,房屋建设出于村民自发,建设缺乏科学指导,乱建、私建现象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居民点缺乏基本的绿化设施,没有公共的活动场地。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设施和排污设施,使生活以及生产的污水严重影响生活区的环境。近几年来新民村畜禽养殖业以及相关行业也带来不少环境问题。畜禽养殖业生产的废水以及屠宰场的血牲畜的腹容物、粪便、蛋壳等流入附近空地,从而导致附近地区地下水的氨氮超标;河道水体发臭变黑,富营养化,蚊蝇滋生,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此外,新民村工厂与住房交错而立,基本上没有功能区划分,因此带来的噪声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缺乏监管,建筑工地白天黑夜随意施工,农村中做生意、跑运输的经营户将拖拉机等停放在住宅附近,经常三更半夜发动机器,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睡眠。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新民村之所以出现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过度的不合理的利用资源。最近几年,新民村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了对农村的开发强度,到处造路修桥,大量建设新的居民点以及兴修工厂。所有这些建设必然会对乡村景观面貌产生破坏。原有的农田基质被破碎化,河流在整改过程中被水泥硬化,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生态过程。第二,种植结构单一,不能合理轮作。新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农民不愿更换品种,不进行轮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的破坏现象连年加剧。这种急功近利的农业耕种方式在短期内影响并不明显,但随后必然严重影响土壤的生产力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第三,村民文化水平较低,环保意识以及法律观念比较淡薄。通过观察研究,新民村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对环境的判断大多是无责任感、无敏感性,对许多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更有甚者不愿意去了解环保知识。许多人还把环境问题放在治安、教育、人口、就业问题之后。此外,随意丢垃圾、到处吐痰等现象比较严重,法律观念比较淡薄。第四,农村环境监管体制不完善。由于得不到政府和社会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新民村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监管缺乏力度。环保政策、机构、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再加上财力的限制,新民村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机构。除此之外,农民个人素质的限制以及卫生条件的状况也越来越差。最后,缺乏合理的农村规划。新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以及人才条件的限制,缺乏合理规划,居民点建设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有的居民点建设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形成功能相互干扰。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居民点用地的集约水平比较低,再加上乡镇企业占地无序化扩展,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严重浪费,并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新民村出现的环境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第一,建立现代化、集约化农村产业模式。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能保证食品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新民村应大力发展节约资源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以此作为协调解决传统农业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手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种植业生产结构为农林木副渔、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第二,合理的规划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现阶段,新民村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领导村民发展、管理农村事务,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做出合理规划。新农村规划的总体目标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按照生态系统规律并结合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现实要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与此同时,政府在财政上应给予适当支持,并在其他方面加强物质支持,诸如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等。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新民村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农村干部宣传保护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并向农民宣传环保意识,把环保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引导广大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建立并完善农村自我环境监管机制。新民村应该建立自我环境监管机制,这样,村民就能够直接感觉到环境恶化对自身的影响。可在环境敏感地区建立不同层面的环境监管机制,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为环境监测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保护环境,促进农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切不可对环境问题掉以轻心,否则会影响到城乡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晓冬,高新才.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及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3).
[2] 孙尚贵.关注农村环境问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4):31-32.
[3] 肖庆聪,张弘,张丹丹.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相应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5):45-46.
[4] 王桂起,王凯.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问题与对策[J].农林论坛,2009,(1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069-02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兴城市南大山乡新民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却是环境污染逐渐加剧、生态环境逐步被破坏,这不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因此,务必重视其出现的环境问题并制定正确的对策。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兴城市南大山乡新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出现许多环境问题。笔者通过观察研究,总结出以下环境问题。第一,农村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以自然村或社区为单元的周边自然环境,包括集体和个人承包的天然林、人工林、荒山、河流、小溪等[1]。新民村由于长期片面强调农田生产,大量林地被改造成了农田,区域生态系统农、林、草、水结构比例严重失调。单一的农田生态系统缺乏多样性,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河流使其环境逐步恶化,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功能脆弱。第二,农业生产环境问题。农业生产环境问题主要是指化肥、农药、地膜等不合理的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新民村由于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的成分和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伴随而来的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地膜在使用后,由于老化、破碎好回收不净而在农田中残留,平均残留率为20%,平均每公顷60千克 [2]。土壤中的残留地膜严重影响土壤的肥力,不利于幼苗的生长。此外新民村每年夏秋季节大量焚烧秸秆所产生的气体,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使人流泪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导致呼吸道感染,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第三,农村居家环境问题。农村居家环境主要是指以自然村(社区)为单元的农村居家环境,包括农家、农家周边家禽,引用水源等。新民村长期自发建设,农村居家环境缺乏规划,房屋建设出于村民自发,建设缺乏科学指导,乱建、私建现象比较严重。与此同时,居民点缺乏基本的绿化设施,没有公共的活动场地。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设施和排污设施,使生活以及生产的污水严重影响生活区的环境。近几年来新民村畜禽养殖业以及相关行业也带来不少环境问题。畜禽养殖业生产的废水以及屠宰场的血牲畜的腹容物、粪便、蛋壳等流入附近空地,从而导致附近地区地下水的氨氮超标;河道水体发臭变黑,富营养化,蚊蝇滋生,严重污染周围的环境。此外,新民村工厂与住房交错而立,基本上没有功能区划分,因此带来的噪声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再加上缺乏监管,建筑工地白天黑夜随意施工,农村中做生意、跑运输的经营户将拖拉机等停放在住宅附近,经常三更半夜发动机器,严重干扰了居民的正常睡眠。
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新民村之所以出现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第一,过度的不合理的利用资源。最近几年,新民村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大了对农村的开发强度,到处造路修桥,大量建设新的居民点以及兴修工厂。所有这些建设必然会对乡村景观面貌产生破坏。原有的农田基质被破碎化,河流在整改过程中被水泥硬化,破坏了水体的自然生态过程。第二,种植结构单一,不能合理轮作。新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种植结构比较单一,农民不愿更换品种,不进行轮作,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体、土壤以及大气的破坏现象连年加剧。这种急功近利的农业耕种方式在短期内影响并不明显,但随后必然严重影响土壤的生产力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第三,村民文化水平较低,环保意识以及法律观念比较淡薄。通过观察研究,新民村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对环境的判断大多是无责任感、无敏感性,对许多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甚至根本不了解,更有甚者不愿意去了解环保知识。许多人还把环境问题放在治安、教育、人口、就业问题之后。此外,随意丢垃圾、到处吐痰等现象比较严重,法律观念比较淡薄。第四,农村环境监管体制不完善。由于得不到政府和社会应有的关注和重视,新民村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监管缺乏力度。环保政策、机构、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再加上财力的限制,新民村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和机构。除此之外,农民个人素质的限制以及卫生条件的状况也越来越差。最后,缺乏合理的农村规划。新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以及人才条件的限制,缺乏合理规划,居民点建设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有的居民点建设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形成功能相互干扰。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居民点用地的集约水平比较低,再加上乡镇企业占地无序化扩展,造成土地资源利用严重浪费,并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新民村出现的环境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解决措施。第一,建立现代化、集约化农村产业模式。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 能保证食品安全, 增加农民收入。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新民村应大力发展节约资源又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以此作为协调解决传统农业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手段,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种植业生产结构为农林木副渔、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循环系统,提高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效率,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第二,合理的规划乡村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现阶段,新民村政府应当承担起责任,领导村民发展、管理农村事务,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做出合理规划。新农村规划的总体目标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按照生态系统规律并结合新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现实要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原则。与此同时,政府在财政上应给予适当支持,并在其他方面加强物质支持,诸如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体系等。第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新民村应利用各种媒体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向农村干部宣传保护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促使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并向农民宣传环保意识,把环保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引导广大农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最后,建立并完善农村自我环境监管机制。新民村应该建立自我环境监管机制,这样,村民就能够直接感觉到环境恶化对自身的影响。可在环境敏感地区建立不同层面的环境监管机制,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为环境监测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对保护环境,促进农民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切不可对环境问题掉以轻心,否则会影响到城乡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晓冬,高新才.中国农村环境问题及政策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3).
[2] 孙尚贵.关注农村环境问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4):31-32.
[3] 肖庆聪,张弘,张丹丹.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相应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5):45-46.
[4] 王桂起,王凯.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问题与对策[J].农林论坛,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