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发展进步,都取决于该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而教育水平是决定科技发展的控制性因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生命力的。创新精神能为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这种创新要以一定的素质为基础,这就是素质教育。作為教育改革的目标,素质教育已经取代传授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已渐渐渗入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阶段。我国站在战略的高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一是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素质教育;经济建设也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了。二是一批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面向个体学生,真正按照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要求培养教育学生。二是市场经济的需求,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教材的更新,教法的完善,教研、课改活动的深入开展均呈现好势头。
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部分地区和个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1.部分人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有些人把素质教育跟现代教育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是抽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它可以取消考核评估,盲目开展兴趣活动,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以歌咏、书画竞赛、体育擂台来削弱文化课的力度,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要求。似乎文化课等同应试教育,说什么应试教育要转轨就是要取消考试,不讲升学,以此造成了背弃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2.思维方式存在不明确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文章、论述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相关会议、经验报道耳有所闻,而少数人还未明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考核评估仍以部分代替整体,离不开传统的评估方法,致使个别疲劳战术持续蔓延,思想意识为知所然。
3.工作注重表面不具实在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虽已引起广泛重视,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但一些地方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教学业务与主管部门分工较细。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够,不顾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停留在“六认真”上,未能在学生创造力方面狠下功夫。对所开课程仍有偏激思想,导致了学生缺泛长远日标,不能很好地处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首先是克服片面认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普通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带有主动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它的宗旨是:发展特长学科,培养特别兴趣,获得特殊成果。其教学模式是按照活动——目标——成功格局进行。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的扬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教学目的、对象、内容、过程、效果诸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以“三全”为核心。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部颁课程计划为依据,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效果方面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以均衡发展。
其次是搞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
根据《德育大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可以遵循鲁迅的“拿来主义”,创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让其在活动中发展智力,活动内容体现学生的自治、自理、自会能力;活动形式不具一格。使其轻松自如、以愉快式的学习环境,调整学科内容、开齐开足课时,减轻课业负担,减少考试次数,淡化名次评比,音、体、图教师专职化。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根本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注重安全作为根本要求;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身体身心素质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核心内容;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学规律作为奠基工程。把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取代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让文化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学得轻松,教得自如,搞得规范。
第三,加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科学化、规范化和趣味性,适度增加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和锻炼;增设中学生心理调试、辅导,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交流联系,给学生创造必要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传媒技术,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素质教育是全民的事,是全社会的事。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恐怕是全社会都愿看到的事。为此,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仍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期待实施素质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临新世纪的挑战,部分地区和个人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
1.部分人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地方,有些人把素质教育跟现代教育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是抽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它可以取消考核评估,盲目开展兴趣活动,增加课外活动时间,以歌咏、书画竞赛、体育擂台来削弱文化课的力度,降低文化课的教学要求。似乎文化课等同应试教育,说什么应试教育要转轨就是要取消考试,不讲升学,以此造成了背弃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
2.思维方式存在不明确性。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有关文章、论述在报刊上随处可见,相关会议、经验报道耳有所闻,而少数人还未明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考核评估仍以部分代替整体,离不开传统的评估方法,致使个别疲劳战术持续蔓延,思想意识为知所然。
3.工作注重表面不具实在性。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虽已引起广泛重视,得到了全体国民的认可。但一些地方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教学业务与主管部门分工较细。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够,不顾未来发展趋势,教学停留在“六认真”上,未能在学生创造力方面狠下功夫。对所开课程仍有偏激思想,导致了学生缺泛长远日标,不能很好地处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首先是克服片面认识,加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教育的性质是一种普通教育,它的基本特征带有主动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它的宗旨是:发展特长学科,培养特别兴趣,获得特殊成果。其教学模式是按照活动——目标——成功格局进行。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现代教育的扬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教学目的、对象、内容、过程、效果诸方面。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培养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以“三全”为核心。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部颁课程计划为依据,注重学生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效果方面形成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的现代意识、科技意识和良好的公民意识,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施教、因时施教、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以均衡发展。
其次是搞好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
根据《德育大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可以遵循鲁迅的“拿来主义”,创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让其在活动中发展智力,活动内容体现学生的自治、自理、自会能力;活动形式不具一格。使其轻松自如、以愉快式的学习环境,调整学科内容、开齐开足课时,减轻课业负担,减少考试次数,淡化名次评比,音、体、图教师专职化。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作为根本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注重安全作为根本要求;把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身体身心素质作为根本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核心内容;把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遵循教学规律作为奠基工程。把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力军,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取代陈旧的填鸭式教学。让文化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学得轻松,教得自如,搞得规范。
第三,加强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注重科学化、规范化和趣味性,适度增加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和锻炼;增设中学生心理调试、辅导,加强家庭和学校的交流联系,给学生创造必要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传媒技术,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素质教育是全民的事,是全社会的事。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恐怕是全社会都愿看到的事。为此,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仍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我们期待实施素质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