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旨在探讨介入性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在超声引导实时监视下进行各类穿刺治疗,如囊肿、脓肿及胸腹腔积液的抽吸或置管引流,如胆道梗阻性黄疸经皮肝内胆管置管引流及病变组织的穿刺细胞学活检,肝癌无水酒精硬化剂及射频消融治疗。结论 介入性超声具有实时显示、灵敏度高、安全可靠、引导准确、无X线损伤、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可以达到与某些外科手术相媲美的诊治效果,通过近几年来对病人的治疗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和社会效益。
1972年holm和Gddbeng研制出带有中心孔的穿刺探头,首先在B型声像图中能显示出现病灶和穿刺针尖,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这是临床超声引导术的开端,从此超声穿刺针头已广泛应用于肝、胆、胰、肾、卵巢、腹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样,介入性超声在我院也已成功地开展。本文就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如下。
1概况
超声引导下穿刺肿物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简便、迅速及准确的效果。当缺乏手术指征或超声检查中病灶具备穿刺条件者,可采取抽吸、引流、注药等方法,使患者避免手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目前,介入性超声已应用于细胞学及组织学的诊断,脓肿的引流,囊肿的抽吸即硬化治疗,超声定位,PTC造影等,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广泛用于临床。
2介入性超声的应用和分类
2.1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
2.1.1概述 细针活检一般分为细胞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活检能迅速区别肿块性质。北京中肿瘤防治研究所对肝脏可以肿块进行组织穿刺活检191例,细胞学检查取材成功率为97.6%,恶性病变共144例,穿次组织活检取材成功率92.3%。组织学确诊率为98.5%,假阴性率为1.5%。细胞学检查确诊率为92.8%,假阴性率为7.1%。良性病变共47例,组织学与细胞确诊率为100%,未出现假阴性。但对于恶性病变,在取材成功的病例中,细胞学确诊率(92.8%)却低于组织学确诊率(98.5%)。由此可见,细胞学检查具有精确性的同时,也有不足,而组织活检则不同,它能进一步明确组织来源,因为组织活检标本中保留着组织结构特征,有利于病理诊断。近年来穿刺自动弹射装置(即活检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的特点是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可多次重复抽取组织样本,取材完整和不易破碎或被血液稀释等优点。将针安装在自动弹射装置内,按预测距离加以固定,一旦引起穿刺针,针尖可准确进入病变部位自动切割,获取足够的组织块供病理检查,对体积较小和位置较深的肿块尤其适合,整个过程只需20分钟,使病人少受痛苦,没有并发症发生,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科学则的组织学活检方法。
2.1.2 细针穿刺活检后的安全性和并发症 近20年来,国内外对细针穿刺活检的危险性和并发症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这是临床获得病理诊断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为了研究细针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Smlth对总计为63108人做了统计(细针中最常用的为22G或23G),其结果见表1.
表1 细针吸取活检并发症调查结果
并发症 例数 发生率 近似值
死亡 4 0.6:10000 1:16000
针道种植 3 0.5:10000 1:21000
出血 27 4.0:10000 1:2300
胆汁漏 51 8.0:10000 1:1250
感染 16 2.5:10000 1:4000
合计 101 16:10000 1:625
以上结果表明,细针活检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15%,死亡率仅为0.006%。因而是安全的。因为细针活检所造成的仅仅是点或线的损伤,即使一次吸取三个方向,至多产生三个针道。一条浸润面积小,而切取或切除的创伤是一个或几个面。
2.2 介入性超声穿刺治疗
2.2.1 囊肿的穿刺抽液及硬化治疗 囊肿好发于肝、肾、胰、卵巢,对于大于5厘米的单发或多发性囊肿,无禁忌症的患者进行介入性治疗简便、经济、有效。具体操作:先根据囊肿位置确定穿刺部位,穿刺点。根据囊液的稀稠,选择相应的穿刺针。消毒局麻后,在B超引导下将穿刺针刺入囊腔,针尖停留在囊腔深2/3处。先抽出5ml囊液送检,而后抽尽,若囊液粘稠抽吸困难时,可先抽出部分囊液,再注入生理盐水后抽吸,抽尽后,用稍少于抽出量的生理盐水冲洗2-3年。注入2%利多卡因5-20ml,随后注入99.5%无水乙醇,注入量为抽出量的1/4-1/5,最多100ml,保留5分钟抽尽,反复2-3次。最后注入2%利多卡因2-5ml保留。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疗效判定:治愈:囊腔消失。显效:囊腔明显缩小,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2cm。无效:囊腔无明显缩小或不变。我院于1997年5月-1998年10月分别对肝囊肿(10例)、肾囊肿(6例)、卵巢囊肿(14例)、胰腺囊肿(14例)共31例35个病灶行穿刺抽液及硬化治疗,其疗效评估,见表2.
表2 35个囊肿半年后疗效
病灶大小 <5cm 5~10cm >10cm
治愈(%) 2(5.7) 17(48.6) 3(8.6)
显效(%) 1(2.9) 10(28.6) 2(5.7)
无效(%) 0 0 0
合计 3 27 5
2.2.2 脓肿的穿刺抽脓和置管引流 超声引导对脓肿的穿刺和引流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位置深在的脓肿,如膈下脓肿、肝脓肿和肾周围脓肿等,临床诊断不易,用超声引导穿刺可迅速明确诊断并且置管引流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是其主要适应征。综合文献332例腹部脓肿超声引导穿刺和置管引流的结见,见表3.
表3 332例腹部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治疗结果
作者 年份 病例数 治疗方式 治愈率(%) Brolin 1984 24 抽脓+置管 91.7
Holm 1985 47 抽脓 89.4
Holm 1985 61 置管 82
袁补金 1986 26 置管 92.3
董宝玮 1987 44 抽脓+置管 90.9
王孝华 1987 32 置管 90.6
曹海根 1987 33 置管 94
罗福成 1988 65 置管 98.5
超声引导穿刺抽脓和置管引流的价值体现在:1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可迅速明确诊断,其成功率接近100%。2穿刺抽脓可做常规和阿米巴检查以及细菌学、生化学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脓肿的病因诊断以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3超声可动态观察脓肿闭合情况,必要时可注入造影剂了解浓重的消长以及有无窦道和瘘管形成,进一步提供诊治信息。4可使病人在最小损伤情况下,达到与手术引流相媲美的治疗效果。5可使腹部脓肿病人避免敞开性伤口,减少损伤和污染,促进愈合过程,缩短住院时间。
2.3(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及造影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在1986年2月-1996年12月期间对149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管引流。其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或右前斜位,先用普通B超探测取一个较满意的穿刺目标,然后以此为中心用碘伏进行半径约20cm的皮肤消毒,铺巾,用已消毒好的穿刺探头再次定位并测定深度及角度,在定位点上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直至肝包裹然后用尖手术刀切一5mm小口,置上PTCD套管针,再装上穿刺探头及导向器,嘱病人屏气后迅速进针,此时可见针尖沿着引导线达到靶导管,突破管壁进入管腔,退出针芯,如果压力高可见胆汁流出,放入导引钢丝(长60cm)并计算使其超过针尖达3cm以上,及可直接置入PTCD外套管。胆汁引流通畅,固定后接上引流管即告完成。若需造影,注入造影剂即可拍片。其中123例PTCD术成功,20例未成功,13例行PTC,5例改为经皮胆囊置管引流。
3 介入性超声的展望
介入超声优点:实时显示、引导准确、无 X 线损伤、操作简便、费用低廉。超声引导穿刺的技术原则n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而能达到与手术相媲美的效果。介入超声消融治疗肝癌已作为继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后又一有效新技术,对我国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治疗,意义尤其突出。大宗病例统计,大多数肝癌患者因肝硬化、年老体弱等不能手术者,可以进行消融局部治疗,其疗效,不低于手术切除,且微创高效。可以说手术切除作为首选方法治疗肝癌的传统定论受到动摇。研究还表明,我国肝癌患者占全球每年新发约46万人的一半多,约26万人,而大部分是男性,并有乙肝。因此,对于有乙肝的患者应尽早治疗,规范抗病毒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同时,要注意定期检查超声,及早发现小肝癌,及早治疗。我国的介入性超声技术除在腹部肝胆胰腺、肾脏疾病和妇产科得到应用外,在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方面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介入性超声在临床医学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仪器高精细的改进,手法技术的熟练,对更好的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临床介入性超声学 第1版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
[2]金亚萍,龚新环,薛永寿等。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的临床价值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4:35
1972年holm和Gddbeng研制出带有中心孔的穿刺探头,首先在B型声像图中能显示出现病灶和穿刺针尖,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这是临床超声引导术的开端,从此超声穿刺针头已广泛应用于肝、胆、胰、肾、卵巢、腹腔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同样,介入性超声在我院也已成功地开展。本文就介入性超声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如下。
1概况
超声引导下穿刺肿物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简便、迅速及准确的效果。当缺乏手术指征或超声检查中病灶具备穿刺条件者,可采取抽吸、引流、注药等方法,使患者避免手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目前,介入性超声已应用于细胞学及组织学的诊断,脓肿的引流,囊肿的抽吸即硬化治疗,超声定位,PTC造影等,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广泛用于临床。
2介入性超声的应用和分类
2.1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
2.1.1概述 细针活检一般分为细胞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活检能迅速区别肿块性质。北京中肿瘤防治研究所对肝脏可以肿块进行组织穿刺活检191例,细胞学检查取材成功率为97.6%,恶性病变共144例,穿次组织活检取材成功率92.3%。组织学确诊率为98.5%,假阴性率为1.5%。细胞学检查确诊率为92.8%,假阴性率为7.1%。良性病变共47例,组织学与细胞确诊率为100%,未出现假阴性。但对于恶性病变,在取材成功的病例中,细胞学确诊率(92.8%)却低于组织学确诊率(98.5%)。由此可见,细胞学检查具有精确性的同时,也有不足,而组织活检则不同,它能进一步明确组织来源,因为组织活检标本中保留着组织结构特征,有利于病理诊断。近年来穿刺自动弹射装置(即活检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的特点是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可多次重复抽取组织样本,取材完整和不易破碎或被血液稀释等优点。将针安装在自动弹射装置内,按预测距离加以固定,一旦引起穿刺针,针尖可准确进入病变部位自动切割,获取足够的组织块供病理检查,对体积较小和位置较深的肿块尤其适合,整个过程只需20分钟,使病人少受痛苦,没有并发症发生,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科学则的组织学活检方法。
2.1.2 细针穿刺活检后的安全性和并发症 近20年来,国内外对细针穿刺活检的危险性和并发症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这是临床获得病理诊断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为了研究细针活检并发症的发生率,Smlth对总计为63108人做了统计(细针中最常用的为22G或23G),其结果见表1.
表1 细针吸取活检并发症调查结果
并发症 例数 发生率 近似值
死亡 4 0.6:10000 1:16000
针道种植 3 0.5:10000 1:21000
出血 27 4.0:10000 1:2300
胆汁漏 51 8.0:10000 1:1250
感染 16 2.5:10000 1:4000
合计 101 16:10000 1:625
以上结果表明,细针活检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15%,死亡率仅为0.006%。因而是安全的。因为细针活检所造成的仅仅是点或线的损伤,即使一次吸取三个方向,至多产生三个针道。一条浸润面积小,而切取或切除的创伤是一个或几个面。
2.2 介入性超声穿刺治疗
2.2.1 囊肿的穿刺抽液及硬化治疗 囊肿好发于肝、肾、胰、卵巢,对于大于5厘米的单发或多发性囊肿,无禁忌症的患者进行介入性治疗简便、经济、有效。具体操作:先根据囊肿位置确定穿刺部位,穿刺点。根据囊液的稀稠,选择相应的穿刺针。消毒局麻后,在B超引导下将穿刺针刺入囊腔,针尖停留在囊腔深2/3处。先抽出5ml囊液送检,而后抽尽,若囊液粘稠抽吸困难时,可先抽出部分囊液,再注入生理盐水后抽吸,抽尽后,用稍少于抽出量的生理盐水冲洗2-3年。注入2%利多卡因5-20ml,随后注入99.5%无水乙醇,注入量为抽出量的1/4-1/5,最多100ml,保留5分钟抽尽,反复2-3次。最后注入2%利多卡因2-5ml保留。插入针芯,拔出穿刺针。疗效判定:治愈:囊腔消失。显效:囊腔明显缩小,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2cm。无效:囊腔无明显缩小或不变。我院于1997年5月-1998年10月分别对肝囊肿(10例)、肾囊肿(6例)、卵巢囊肿(14例)、胰腺囊肿(14例)共31例35个病灶行穿刺抽液及硬化治疗,其疗效评估,见表2.
表2 35个囊肿半年后疗效
病灶大小 <5cm 5~10cm >10cm
治愈(%) 2(5.7) 17(48.6) 3(8.6)
显效(%) 1(2.9) 10(28.6) 2(5.7)
无效(%) 0 0 0
合计 3 27 5
2.2.2 脓肿的穿刺抽脓和置管引流 超声引导对脓肿的穿刺和引流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位置深在的脓肿,如膈下脓肿、肝脓肿和肾周围脓肿等,临床诊断不易,用超声引导穿刺可迅速明确诊断并且置管引流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是其主要适应征。综合文献332例腹部脓肿超声引导穿刺和置管引流的结见,见表3.
表3 332例腹部脓肿超声引导穿刺治疗结果
作者 年份 病例数 治疗方式 治愈率(%) Brolin 1984 24 抽脓+置管 91.7
Holm 1985 47 抽脓 89.4
Holm 1985 61 置管 82
袁补金 1986 26 置管 92.3
董宝玮 1987 44 抽脓+置管 90.9
王孝华 1987 32 置管 90.6
曹海根 1987 33 置管 94
罗福成 1988 65 置管 98.5
超声引导穿刺抽脓和置管引流的价值体现在:1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可迅速明确诊断,其成功率接近100%。2穿刺抽脓可做常规和阿米巴检查以及细菌学、生化学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脓肿的病因诊断以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3超声可动态观察脓肿闭合情况,必要时可注入造影剂了解浓重的消长以及有无窦道和瘘管形成,进一步提供诊治信息。4可使病人在最小损伤情况下,达到与手术引流相媲美的治疗效果。5可使腹部脓肿病人避免敞开性伤口,减少损伤和污染,促进愈合过程,缩短住院时间。
2.3(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及造影术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在1986年2月-1996年12月期间对149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管引流。其方法是,患者取仰卧位或右前斜位,先用普通B超探测取一个较满意的穿刺目标,然后以此为中心用碘伏进行半径约20cm的皮肤消毒,铺巾,用已消毒好的穿刺探头再次定位并测定深度及角度,在定位点上用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直至肝包裹然后用尖手术刀切一5mm小口,置上PTCD套管针,再装上穿刺探头及导向器,嘱病人屏气后迅速进针,此时可见针尖沿着引导线达到靶导管,突破管壁进入管腔,退出针芯,如果压力高可见胆汁流出,放入导引钢丝(长60cm)并计算使其超过针尖达3cm以上,及可直接置入PTCD外套管。胆汁引流通畅,固定后接上引流管即告完成。若需造影,注入造影剂即可拍片。其中123例PTCD术成功,20例未成功,13例行PTC,5例改为经皮胆囊置管引流。
3 介入性超声的展望
介入超声优点:实时显示、引导准确、无 X 线损伤、操作简便、费用低廉。超声引导穿刺的技术原则n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而能达到与手术相媲美的效果。介入超声消融治疗肝癌已作为继手术切除、介入栓塞后又一有效新技术,对我国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治疗,意义尤其突出。大宗病例统计,大多数肝癌患者因肝硬化、年老体弱等不能手术者,可以进行消融局部治疗,其疗效,不低于手术切除,且微创高效。可以说手术切除作为首选方法治疗肝癌的传统定论受到动摇。研究还表明,我国肝癌患者占全球每年新发约46万人的一半多,约26万人,而大部分是男性,并有乙肝。因此,对于有乙肝的患者应尽早治疗,规范抗病毒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同时,要注意定期检查超声,及早发现小肝癌,及早治疗。我国的介入性超声技术除在腹部肝胆胰腺、肾脏疾病和妇产科得到应用外,在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外科方面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介入性超声在临床医学中已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仪器高精细的改进,手法技术的熟练,对更好的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需要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临床介入性超声学 第1版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
[2]金亚萍,龚新环,薛永寿等。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置管引流的临床价值探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