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知识的“三化”

来源 :考试·理论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x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所以数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这就要求教师联系生活实际,从“教”开始,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数学语言“通俗化”
  如果按照课本来教学,数学是很枯燥无味的,这就使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把一些数学通俗化,使学生们易于理解,掌握更牢固。比如用幽默的语言将学生紧紧吸引住。在二年级上册数学要学到退位减法,可初学时,学生在向十位借一的时候,总是把点点在数字左边或右边,我就告诉学生,要把点点在头顶,不要点在脸上或后脑勺,这时学生都笑了,诸如此类的书写错误就再也不会犯了。学生学完退位减法之后,我会出一道买东西花钱的题,把算错的得数和算对的得数进行对比,哄堂大笑之后,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很重要,数学就在身边。
  二、创设情境“生活化”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节快到了,花花想给老师买一件礼物,就把存钱罐里的一角硬币拿出来,一数有20个,妈妈怕花花不好拿丢了,给了花花2张1元钱,告诉她这是同样多的钱。花花有点不高兴,心想:我拿20个1角的才换来2张1元的,不公平。下面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学生将这2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20个1角就是2元,所以20个1角和2元是相等的;学生讨论完之后我引导他们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与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等等。从而得出结论:“1元=10角”。从生活出发,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成了他们本身的一种求知欲望,进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数学知识“实用化”
  假如我们人类是一个大集体,那么数学也是一分子。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我在讲时间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在一分钟内做了几道算术题,又让学生写字,背古诗,让学生体验一分钟都可以干什么。又看了小资料一分钟内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大约可以播800个字。一分钟,汽车大约可以跑1200米。一分钟,银行点钞机大约可以点1500张人民币。“学习了这么久大家一定累了,同学轻轻趴在桌上休息一分钟,记住只有一分钟哦,当你们估计一分钟到了就立刻抬头坐正,看谁估计得最准确。”最后,我作为记者,来采访大家,问大家是怎么感觉一分钟的?大家踊跃发言,从此他们就知道一分钟的真正意义。而不是单纯地背会1分钟=60秒或者1小时=60分。所以说学习数学必须实用,而不是应试。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接轨。引导学生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感受生活离不开数学,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中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