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跑步的第一动力
酷爱跑步的SOHU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发现,最近几年跑步的人越来越多了。 “最近几年,北京的跑步氛围越来越浓,不少年轻人都纷纷加入进来,长安街旁、后海附近,每天晨跑、夜跑的人还真不少。”
潘石屹最初开始跑步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健身,50来岁的时候,他也不得不面对身体状况恶化的现实,于是他选择跑步作为对抗的方式,对于跑步给他带来的好处,他可以滔滔不绝讲半天。
如果我们要对这些数量庞大的跑步人群做一下社会角色的分类,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潘石屹分析道:你看到在北京跑步的人可能是一个大学教授,可能是一个快递小哥,可能是一个私企老板,可能是学生,可能是退休工人,还可能是昨天刚刚给你开会的顶头上司……
不过,如果变换一下思路,从他们的跑步动机入手,这样的分类就变得有规律可循,比如有人因为身体状况亮起红灯,用长跑来增强体质或者治疗慢性疾病;有人则是靠锻炼身体预防疾病;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是为了排解压力;有人是为了磨炼意志;也有少部分人则纯粹是认为跑步很时尚才加入其中。
专栏作家宋石男曾在他的文章中“戏仿”了跑步界的“三句真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他在这段古希腊格言后面加了一句——“如果你想活着,跑步吧!”
这样的“戏仿”似乎有一种耸人听闻的感觉,那是不是意味着“不跑步,就活不了”了?这当然只是一种夸张的表述,却也符合大部分跑者的心态,他们开始跑步是为了健康,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长久。
要健康,更要好玩
跑步,看起来不追求装备,也不太讲究科学的方法,更没有开发出新的跑步方式,总之跑步似乎和“好玩”是绝缘的。
但是倘若与时俱进地看,如今跑步本身并未改变,跑步的方式却发生了改变。比如“彩色跑”(Color Run)被称为“地球上最快乐的5公里赛跑”,参加者身着白色T恤,跑步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彩色站,会被从头到脚抛撒彩色粉末。这项运动2011年发源于美国,如今风靡全球。
科技也正在改变我们的运动方式,让跑步从孤独、单调的过程变成一件有趣和时尚的事情。在国内名为“跑步圣经网”的论坛上,已经有24万以上的会员注册,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跑步心得、路线,但是对他们来说论坛最重要的功能是“同城约跑”,这是时下最时髦的社交方式。
现如今耐克公司是将跑步这一运动提升到“时髦生活方式”的佼佼者。事实上早在2008年,那还是智能手机不曾普及的年代,耐克与苹果合作推出的第一代“Nike+”运动鞋,就因其能通过装在鞋内的感应器与iPod连接记录跑步数据而大获成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项运动。最近耐克网站公布了全球各大城市中根据“Nike+”用户的每一次跑步轨迹图生成的色块,橙色色块越浓密代表使用者越多。这成了跑步圈中人人乐道的话题。
今天,随着如Jawbone UP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式设备的逐渐普及,人们正在逐步改变实现健康目标的方式。这些小玩意儿在帮助人们详细跟踪记录每天的跑步量、速度和所耗热量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个人状况指导你在科学的健身规划和饮食建议中进行锻炼。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曾这样告诉我们,“你不需要别人来帮你,你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不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只要你有一双跑鞋、一条好的路,就可以跑得很高兴。”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跑者来说,他们早已抛开村上春树的“跑步圣经”了,因为跑步这项枯燥的运动也可以很好玩。
“跑步热”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在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备受争议的纪录片《中国》中,其中的一个镜头就是关于跑步,他们穿着统一的工服,绕着操场跑圈,看上去毫无生气。事实上,那时候的跑步运动多是由工厂工会组织,曾在工厂上班的黄来法证实了这一点,就像那个时代特有的“工间操”一样,跑步也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作为集体化生活的一个注脚,那时候的跑步更多的并非是一种自觉,而是诸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样口号之下的一种“动员”。
而现在,如前所述,跑步的动机、方式都变得更加多元,这和整个社会的逐步开放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作家克里斯多福·麦杜格的《天生就会跑》更像是一部“跑步人类学”著作,他在书中还介绍,美国的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兴起,都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期。第一次是在大萧条时代。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人刚刚经受过越战、冷战、种族暴乱、一名总统犯罪和三名领袖遇刺的打击。第三次则在9·11过后一年,越野跑忽然成了全美发展势头最猛的户外运动项目。作者认为关于长跑的这三次起落或许并非偶然,也许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着某种开关机制,意识到危机来临时,就会激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对照中国,当下我们虽然并未遭遇明确的危机,但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谓“后现代危机”像幽灵一样降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看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工作方式和饮食结构,“现代人绝大多数的工作是坐着完成的,很多休闲也是坐着完成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动得太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健康忧患。”而饮食结构的改变则更加直观,营养过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
而应对这种“后现代危机”的办法恰恰是最原始的跑步,各种声音总在教导着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忽略了高级动物的动物性——需要适量运动,而跑步是最简单的一项。
酷爱跑步的SOHU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发现,最近几年跑步的人越来越多了。 “最近几年,北京的跑步氛围越来越浓,不少年轻人都纷纷加入进来,长安街旁、后海附近,每天晨跑、夜跑的人还真不少。”
潘石屹最初开始跑步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健身,50来岁的时候,他也不得不面对身体状况恶化的现实,于是他选择跑步作为对抗的方式,对于跑步给他带来的好处,他可以滔滔不绝讲半天。
如果我们要对这些数量庞大的跑步人群做一下社会角色的分类,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潘石屹分析道:你看到在北京跑步的人可能是一个大学教授,可能是一个快递小哥,可能是一个私企老板,可能是学生,可能是退休工人,还可能是昨天刚刚给你开会的顶头上司……
不过,如果变换一下思路,从他们的跑步动机入手,这样的分类就变得有规律可循,比如有人因为身体状况亮起红灯,用长跑来增强体质或者治疗慢性疾病;有人则是靠锻炼身体预防疾病;有人是为了减肥;有人是为了排解压力;有人是为了磨炼意志;也有少部分人则纯粹是认为跑步很时尚才加入其中。
专栏作家宋石男曾在他的文章中“戏仿”了跑步界的“三句真言”,“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他在这段古希腊格言后面加了一句——“如果你想活着,跑步吧!”
这样的“戏仿”似乎有一种耸人听闻的感觉,那是不是意味着“不跑步,就活不了”了?这当然只是一种夸张的表述,却也符合大部分跑者的心态,他们开始跑步是为了健康,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长久。
要健康,更要好玩
跑步,看起来不追求装备,也不太讲究科学的方法,更没有开发出新的跑步方式,总之跑步似乎和“好玩”是绝缘的。
但是倘若与时俱进地看,如今跑步本身并未改变,跑步的方式却发生了改变。比如“彩色跑”(Color Run)被称为“地球上最快乐的5公里赛跑”,参加者身着白色T恤,跑步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彩色站,会被从头到脚抛撒彩色粉末。这项运动2011年发源于美国,如今风靡全球。
科技也正在改变我们的运动方式,让跑步从孤独、单调的过程变成一件有趣和时尚的事情。在国内名为“跑步圣经网”的论坛上,已经有24万以上的会员注册,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跑步心得、路线,但是对他们来说论坛最重要的功能是“同城约跑”,这是时下最时髦的社交方式。
现如今耐克公司是将跑步这一运动提升到“时髦生活方式”的佼佼者。事实上早在2008年,那还是智能手机不曾普及的年代,耐克与苹果合作推出的第一代“Nike+”运动鞋,就因其能通过装在鞋内的感应器与iPod连接记录跑步数据而大获成功,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这项运动。最近耐克网站公布了全球各大城市中根据“Nike+”用户的每一次跑步轨迹图生成的色块,橙色色块越浓密代表使用者越多。这成了跑步圈中人人乐道的话题。
今天,随着如Jawbone UP智能手环等可穿戴式设备的逐渐普及,人们正在逐步改变实现健康目标的方式。这些小玩意儿在帮助人们详细跟踪记录每天的跑步量、速度和所耗热量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个人状况指导你在科学的健身规划和饮食建议中进行锻炼。
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曾这样告诉我们,“你不需要别人来帮你,你也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设备,不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只要你有一双跑鞋、一条好的路,就可以跑得很高兴。”但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跑者来说,他们早已抛开村上春树的“跑步圣经”了,因为跑步这项枯燥的运动也可以很好玩。
“跑步热”是社会变迁的缩影
在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备受争议的纪录片《中国》中,其中的一个镜头就是关于跑步,他们穿着统一的工服,绕着操场跑圈,看上去毫无生气。事实上,那时候的跑步运动多是由工厂工会组织,曾在工厂上班的黄来法证实了这一点,就像那个时代特有的“工间操”一样,跑步也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作为集体化生活的一个注脚,那时候的跑步更多的并非是一种自觉,而是诸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样口号之下的一种“动员”。
而现在,如前所述,跑步的动机、方式都变得更加多元,这和整个社会的逐步开放是一脉相承的。
美国作家克里斯多福·麦杜格的《天生就会跑》更像是一部“跑步人类学”著作,他在书中还介绍,美国的长距离耐力跑运动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每一次兴起,都在国家遭遇危机的时期。第一次是在大萧条时代。第二次是上世纪70年代,当时的美国人刚刚经受过越战、冷战、种族暴乱、一名总统犯罪和三名领袖遇刺的打击。第三次则在9·11过后一年,越野跑忽然成了全美发展势头最猛的户外运动项目。作者认为关于长跑的这三次起落或许并非偶然,也许是因为人类心理存在着某种开关机制,意识到危机来临时,就会激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
对照中国,当下我们虽然并未遭遇明确的危机,但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谓“后现代危机”像幽灵一样降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上海体育学院教授肖焕禹看来,生活方式的改变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工作方式和饮食结构,“现代人绝大多数的工作是坐着完成的,很多休闲也是坐着完成的,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动得太少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健康忧患。”而饮食结构的改变则更加直观,营养过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
而应对这种“后现代危机”的办法恰恰是最原始的跑步,各种声音总在教导着人类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忽略了高级动物的动物性——需要适量运动,而跑步是最简单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