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着力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工程。本文以山东省东明县为
例对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构建县域现代农业问题进行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农村产业化;科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287-01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为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应当集中优势力量,抓住重点领域,突出搞好具有全局性、关键性和方向性的农业科技工程性项目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1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东明县农业发展共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前,东明县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农业功能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来抓,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了向农业结构调整要效益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局面。
1.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强化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政策,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不断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不断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粮食生产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
1.2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全县各地严格遵循“依托资源、瞄准市场、突出特色、优化布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有了初步改变,西瓜、蔬菜、中药材和花卉、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效益逐步显现。
1.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立足全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培育和引进并举,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7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已达近百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56家,较去年增8.3%。全县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联结基地40余万亩,组织农产品销售20万t,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农户21万户,促进户均增收1000元。
1.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进程。全县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绿色食品A级”2个,有机食品5个。东明西瓜等多个农产品通过了山东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品质鉴评。
2存在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撑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不牢。
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高稳农田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低,仅为39.5%。农业装备水平较低,农业防灾减灾等保障体系不健全,自然灾害重发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还未改变,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
2.2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推动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妇女、老人和儿童等“留守族”成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2.3 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引领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不强。
全县龙头企业虽有一定的数量,但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优势产业、特色农业虽然初具规模,但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仍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包装等,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附加值低。農村合作组织发展慢,农村土地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2.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保障不力。
农业本是一个先天弱质性、低益性、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东明县除干旱洪涝、病虫侵害等自然风险外,其生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由于全县农(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乡(镇)农副产品流通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有的只是以路为市,以棚为场,市场组织体系、政策保护等方面还不完善,远远不能适应大农业发展需要,不仅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 促进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3.1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农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3.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的样板区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功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以最快捷的速度、最直观的方式、在最短的有效半径内送达生产一线。
3.3 转变农业生产条件。
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水利工程的配套完善和病险山塘水库的整修,不断加大地边小水窖建设力度,积极鼓励群众兴建集雨节水窖,全面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冷浸田地改造、水浇地和坡改梯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集成技术推广力度,采取绿肥种植、秸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基本农田高产稳产,切实从根本上扭转“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3.4转变农业发展结构。
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搞好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围绕“扩面积、创高产、保增产、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马铃薯、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推广农作物间套作种植,不断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种植面积,全面提升全县粮经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的科技空间。
3.5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系列产品加工和深度开发,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组建组织化程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效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配套机制,积极引导农户将分散的土地,以互换、承包、入股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土地的适度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同时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围绕名、特、优商品基地建设,建立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形成比较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切实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问题,促进农民多环节增收。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李颖. 基于供求关系的陕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4(9).
[2] 陈俊. 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研究 [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5)
例对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构建县域现代农业问题进行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科技;农村产业化;科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287-01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为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品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应当集中优势力量,抓住重点领域,突出搞好具有全局性、关键性和方向性的农业科技工程性项目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1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东明县农业发展共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前,东明县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为主,农业功能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来抓,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了向农业结构调整要效益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发展局面。
1.1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作为强化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政策,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不断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不断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粮食生产规模和效益稳步增长。
1.2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
全县各地严格遵循“依托资源、瞄准市场、突出特色、优化布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有了初步改变,西瓜、蔬菜、中药材和花卉、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效益逐步显现。
1.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
立足全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培育和引进并举,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017年,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已达近百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56家,较去年增8.3%。全县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联结基地40余万亩,组织农产品销售20万t,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带动农户21万户,促进户均增收1000元。
1.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进程。全县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7个,“绿色食品A级”2个,有机食品5个。东明西瓜等多个农产品通过了山东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品质鉴评。
2存在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撑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不牢。
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高稳农田占耕地总资源的比重低,仅为39.5%。农业装备水平较低,农业防灾减灾等保障体系不健全,自然灾害重发频发,“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生产格局还未改变,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大。
2.2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推动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妇女、老人和儿童等“留守族”成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限制了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2.3 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低,引领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不强。
全县龙头企业虽有一定的数量,但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优势产业、特色农业虽然初具规模,但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全县龙头企业仍停留在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包装等,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附加值低。農村合作组织发展慢,农村土地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2.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保障不力。
农业本是一个先天弱质性、低益性、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东明县除干旱洪涝、病虫侵害等自然风险外,其生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也大。由于全县农(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乡(镇)农副产品流通市场规模小、设施简陋,有的只是以路为市,以棚为场,市场组织体系、政策保护等方面还不完善,远远不能适应大农业发展需要,不仅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也大大降低了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 促进县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3.1转变农业发展理念。
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把农业发展放到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产业化、社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3.2转变农业发展模式。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传统的样板区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转变,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园区功能,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以最快捷的速度、最直观的方式、在最短的有效半径内送达生产一线。
3.3 转变农业生产条件。
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突出抓好水利工程的配套完善和病险山塘水库的整修,不断加大地边小水窖建设力度,积极鼓励群众兴建集雨节水窖,全面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冷浸田地改造、水浇地和坡改梯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集成技术推广力度,采取绿肥种植、秸杆还田等措施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基本农田高产稳产,切实从根本上扭转“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3.4转变农业发展结构。
紧紧围绕“提升传统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搞好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围绕“扩面积、创高产、保增产、促增收”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马铃薯、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推广农作物间套作种植,不断扩大复种指数,增加种植面积,全面提升全县粮经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拓宽农民增收的科技空间。
3.5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系列产品加工和深度开发,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组建组织化程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效益。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配套机制,积极引导农户将分散的土地,以互换、承包、入股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切实提高土地的适度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同时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围绕名、特、优商品基地建设,建立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形成比较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切实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问题,促进农民多环节增收。
参考文献
[1] 黄天柱,李颖. 基于供求关系的陕西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2014(9).
[2] 陈俊. 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对策研究 [J]. 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