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课作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求异;创新;潜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课作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平铺直叙、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难免苍白无力,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学生举例,激发创新动机
感性材料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而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举例主要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概念、原理,然后再举例分析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在以前学生资料贫乏、信息闭锁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曾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传媒及通讯工具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来源和知识容量明显增多。教师在上课时所举事例往往学生都有所了解。没有了新鲜感,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政治课不感兴趣,这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举例,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学生优先举例。让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各种资料。一方面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右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我举证、正我感悟中,理解了知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2.利用学生举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所举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更为关注,更为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让学生举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的创新动机得到了激发,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训练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掘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1.鼓励求异。求异思维也是发散性思维,即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鼓励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生思路。例如,我在讲到“依法治国”时,问:胡长清案说明了什么?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党的宗旨;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当然也有一些过激的言论,如我国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想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及时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而对一些过激的言论,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加以分析。通过求异,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育。
2.鼓励质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思源于疑,大胆质疑,努力释疑,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各种见解和作品。例如,我在讲到“农民起义和战争”时,有同学就问:“法轮功是邪教,太平天国是不是也是邪教?”此问一出,满堂惊奇。我问,为什么你说太平天国是邪教?这位同学说:“太平天国有教主,也信奉天父、天兄下凡。”我及时鼓励了这位同学的新见解,并联系邪教的特征给了这位同学满意的答复:“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与邪教有本质区别。但是,正是由于太平天国也具有邪教的一些特征,最终也导致了太平军自相残杀,是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之一。接着教师及时联系当前对法轮功的斗争,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教育。这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知识,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参与,发挥创新潜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特点,即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则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理和心理学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创新潜力,只不过有的同学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所限,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实践证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得到发掘。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演讲、调查、参观、竞赛、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中播种和采撷创新的果子。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常教常教,一定能在政治课教学这块辛勤的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求异;创新;潜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思想政治课作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认真思考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平铺直叙、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难免苍白无力,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一、学生举例,激发创新动机
感性材料是创新思维的驱动力。而课堂举例是提供感性材料的最重要的手段,课堂举例主要用于说明一些理论观点或学生不易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生动而新颖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可以使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本上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但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概念、原理,然后再举例分析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在以前学生资料贫乏、信息闭锁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曾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传媒及通讯工具的普及,学生的信息来源和知识容量明显增多。教师在上课时所举事例往往学生都有所了解。没有了新鲜感,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生的注意力便容易分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政治课不感兴趣,这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举例,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厌学到乐学,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课堂举例中,从以下两方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1.学生优先举例。让学生优先举例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搜集各种资料。一方面既丰富了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右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正是在这种自我举证、正我感悟中,理解了知识,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2.利用学生举例,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所举事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更为关注,更为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让学生举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生的创新动机得到了激发,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训练思维,培育创新能力
创新需要积极的思维。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创造火花的激发者,智慧源泉的开掘者。思是学之源,教师要以饱满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积极认真地独立思考。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在各种场合下,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发现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新问题,产生新见解、新思想、新结论。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教师要予以保护和启发,引起学生的兴趣。
1.鼓励求异。求异思维也是发散性思维,即要求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鼓励求异,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扩展学生思路。例如,我在讲到“依法治国”时,问:胡长清案说明了什么?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党的宗旨;有的同学说胡长清忘记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等,当然也有一些过激的言论,如我国存在严重的腐败现象等。对于这些不同的想法,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及时引导,热情支持,使学生思维得到升华。而对一些过激的言论,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加以分析。通过求异,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育。
2.鼓励质疑。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思源于疑,大胆质疑,努力释疑,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的各种见解和作品。例如,我在讲到“农民起义和战争”时,有同学就问:“法轮功是邪教,太平天国是不是也是邪教?”此问一出,满堂惊奇。我问,为什么你说太平天国是邪教?这位同学说:“太平天国有教主,也信奉天父、天兄下凡。”我及时鼓励了这位同学的新见解,并联系邪教的特征给了这位同学满意的答复:“太平天国运动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这与邪教有本质区别。但是,正是由于太平天国也具有邪教的一些特征,最终也导致了太平军自相残杀,是太平天国失败原因之一。接着教师及时联系当前对法轮功的斗争,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教育。这既使学生理解了课本知识,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鼓励参与,发挥创新潜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新思想和新见解,而思想政治课由于自身特点,即理论性较强,教师在教学时也往往忽视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则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理和心理学表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创新潜力,只不过有的同学因自身条件、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所限,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已。实践证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给学生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才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才能使课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在积极参与中,学生的创新潜力才能得到发掘。因此教师必须积极利用课堂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演讲、调查、参观、竞赛、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参与中播种和采撷创新的果子。
当前,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广大政治教师来说,即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全体思想政治课教师,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常教常教,一定能在政治课教学这块辛勤的园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