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护理模式对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连续性护理模式在预防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

方法

选取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1月30日收治的进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连续性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

两组术后24 h和出院当天DVT中高危险度患者均少于入院后24 h(均P<0.05),观察组术后24 h及出院当日DVT中高危险患者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χ2=7.428、7.862,P=0.006、0.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00%(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5,P=0.02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38±4.3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24±5.3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82,P=0.000)。

结论

对关节置换患者进行连续性护理,可有效减轻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降低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老年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清集聚蛋白C末端片段(C-terminal agrin-fragment,CAF)水平,分析其与心衰并发肾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皖南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压随CKD分期的变化趋势.方法 连续收集同一中心AMI合并CKD3期、CKD4期和CKD5期的所有患者(n=324).根据标准法测量的收缩压
目的 探讨早期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与乳酸清除率对接受目标温度管理的心肺复苏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
目的比较不同血液透析方案治疗终末期肾衰竭的效果。方法选择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加灌流透析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及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
目的探讨肛周脓肿手术后应用马应龙痔疮膏对伤口愈合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肛周脓肿患者10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坐浴及创面换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马应龙痔疮膏,比较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疼痛评分、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观
目的 探讨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后正在服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患者,紧急心脏电子器械(CIED)植入围术期替罗非班桥接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
目的 研究应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apolipoprotein,NGAL)指导的集束化治疗是否能改善脓毒症相关性急性肾损伤(AKI)的预后.方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联合近亲属同步教育对高压氧(HBO)治疗患者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住院接受HBO治疗的患者80例,按教育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模式,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联合近亲属同步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对HBO知识维度认知,干预后两组治疗依从性、临床疗效以及患者和近亲属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对HBO知识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
目的观察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治疗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1-3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呼吸衰竭患者7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以"肺部感染控制窗(PIC)"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的切换点,给予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血气指标、呼吸频率和心率变化情况,分析两组
目的 建立单中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后延长机械通气(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PMV)的风险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