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主题的双重性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j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海明威是美国的著名作家,也被公认为是二十世纪全世界最为重要和杰出的作家之一。在老人与海这部寓言体小说中,海明威进一步阐述了人独自迎接挑战与斗争,以极大的意志和决心面对失败,在重压下生存等深刻主题。虽然人物和故事情节上都比较简单,但是小说主题却较为深远。他对书中主人老渔民桑提亚哥的刻画同时也反映出海明威本人最崇尚的人生品质和价值观:勇气、尊严与忍耐。本文旨在探讨《老人与海》所体现的英雄主义与悲情主义的双重性。通过从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分析海明威双重性的世界观,从而论述小说创作中蕴含的双重性,进一步表达小说主题的双重性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人与海 桑提亚哥 双重性 价值观
  欧内斯特·海明威米勒(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悲惨的生活经历对他的作品有显著的影响,他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这使其对世界和人类命运感到失望。经历过战争的巨大破坏和现实的萧条后,海明威用文字表达了对生活感受,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几代作家。他成功地将写作和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大量海明威似英雄。当面对失败,甚至死亡,他们没有屈服和放弃。相反,他们坦然地接受,直至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小说之一。这是一个简单的短篇小说,却被视为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桑提亚哥成为文学史和电影史上著名的硬汉,吸引了广泛的读者和评论家。小说中描绘硬汉的形象非常勇敢,桑提亚哥勇于接受捕鱼的挑战,十分令人钦佩。在生活中的困难面前,他坚持自己的人生哲学。生命的意义不依赖于“成功”或“失败”,而是面对困难顽强斗争。海明威本人和他的主人公都是英雄主义的代表和悲剧人物的演绎。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英雄的主题渗透在老人与海及对对生活的思考中。自然的主题也包含在老人和对大自然的思考中。这两个核心理念的最终构成了对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深入思考。本文作者将从客观上讨论整个小说的主题,旨在从世界观、创作、主题和意义的角度探讨小说的双重性。
  小说中的象征主义将抽象的东西转换成具体的事物。海明威通过象征主义将深刻的哲学思想表现出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从而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大海、大马林鱼、老人、八十四天、及鲨鱼都被赋予了不同含义。大海是生命的象征,是人类生存背景的一个缩影。老人象征人类坚定的意志力,桑提亚哥是一个硬汉形象,敢于面对各种困难、挑战人类生命极限。大马林鱼象征美好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在等待了漫长的八十四天后,大马林鱼的出现最终满足了老人的愿望。八十四天是人生旅途的象征,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等待了八十四天后,对第八十五天充满了希望,正如人们对生活前方的向往。鲨鱼代表恶性和破坏力,妨碍人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本小说是写在古巴上世纪50年代。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桑提亚哥不仅代表着纯粹的渔民,更是代表在古巴地位较低的人民群众。鲨鱼代表了殖民主义和贫穷。为了改变现状,人们不得不与邪恶作斗争,它强调了人的个性特征。
  海明威小说的出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已经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老人与海》虽然比较简单,但小说主题非常深刻。小说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问题,如经济恶化和社会混乱。在冲突和动荡面前,战后一代心中的不平衡。但海明威认为人不能屈服于命运,他们应该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桑提亚哥的精神品质指出,每个人都应该接受生命中的挫折。在萧条时期,这种精神代表了大部分美国人的观点。即使在今天,这部小说也反映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如果想真正了解《老人与海》,必须深入研究这本小说的象征主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类生存困境的象征和基督思想的比喻
  海明威曾对评论家布朗森(Bronson)说过:小说最显着的特点不是象征,海是海,老人是老人,孩子是孩子,马林鱼是马林鱼,鲨鱼是鲨鱼。但随后他又说:“我试图描写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及许多条真正的鲨鱼。不过即使我是写实的,它们也可以代表很多东西。”这就是海明威提出的冰山理论:“我一直根据冰山原理描写冰山,大约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它指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
  虽然许多类似海明威作品的人物并不信仰基督教,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与基督教的一些美德说教不谋而合。这一点在《老人与海》中特别明显。理想的基督世界总是浪漫抽象的,并主张平等、博爱。这与当时的世界恰恰相反,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如此残酷,人类甚至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
  海明威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宗教,却深深受到宗教影响。作者写道:“他掌心向上、胳膊伸展地躺在报纸上。”这暗示主人公是一位老人。在小说中,耶稣的受难和复活,意味着所有宗教信仰者将遭受巨大灾难,但最终会获得重生。老人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助的老人,他已经成为耶稣的化身。到海上打鱼、和鲨鱼搏斗、累了回来,与耶稣救世的伟大历程相互呼应。此外,在小说的开头提到老人八十七天没有抓到鱼。似乎也饱含深意。正如耶稣一般,老人经历过巨大的痛苦,最终赢得了精神上永恒的胜利。
  (二)老人与海和理想与现实
  小说中的老人描述的是作者本人。虽然桑提亚哥并没有承认失败,但是作为一个老人,他的力量逐渐减弱。这充分反映了老人主观的英雄气质与客观现实的冲突。虽然老人很自信捕到了一条大鱼,但是在大鱼挣扎的过程中,老人身体感到不适。所以他不停地说“我希望小孩在留在儿。你能帮我个忙么”。一系列的现象和心理活动表明,老人虽有顽强的英雄特质,但也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怜悯。他的力量消失了,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小男孩和狮子多次出现在小说中。可以从另一方面解释小说主题。小男孩是老人年轻时的影子和动力。男孩代表的是旺盛,使老人回想起自己的过去。老人已在海上三天三夜捕鱼,他一再重复:我希望孩子在这儿。每次老人重复这句话,他都能够感到逐渐恢复逝去的力量。对于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老人来说,没有什么比马上捕到一条大鱼更为迫切。   桑提亚哥常常梦见狮子,按照弗洛伊德“梦是想要实现的愿望”这个理论可解释为:狮子是权力的象征。老人梦见狮子,是对重新获得已失去的权力的向往。从这个主题来说,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遭受了强烈的情感创伤。
  (三)英雄气概和痛苦精神
  当桑提亚哥抓住马林鱼并把它拖到船上,人与鱼都已筋疲力尽:老人因全力抓鱼,马林鱼因奋力求生。在这种冲突的高潮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和生命对抗、生存和死亡的竞争。老人与海、圣地亚哥和马林鱼似乎有着同样的命运。海明威的这本书中的境界与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一致的。在小说的结尾,将乐观的因素注入桑提亚哥坚韧的性格中。在经历过如此多的困难之后,他依然充满自信和梦想的力量。桑提亚哥不只是硬汉,他一直由人类永恒的存在价值“自信、自立和自尊”所支撑。圣地亚哥自身充满了哲学意义,他不只代表个人,也不只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全人类生存永恒精神的象征。他激励着人们克服困难,迎接死亡的挑战。他的人生准则就是战斗,无论结果怎样,永不屈服。
  海明威在那个时期被称为作家中“迷惘的一代”,他的小说也没有从感伤主义中逃脱。从小说的写作背景角度来看,在他后来的生活中,经历了战争并做出了一些杰出表现。
  在《老人与海》中,关于主角桑提亚哥为什么放弃了原本正常的生活而去郊游,海明威并没有提及。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似乎总是在描述老人痛苦和挣扎的画面。纵观整部小说,痛苦的刻画总是覆盖过对幸福的描写,克服困难后的桑提亚哥也并未露出多少喜悦,即使是自我肯定的话也几乎未被提及。
  通过海明威作品的分析,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生活中的困难和人类的精神坚不可摧的强烈愿意。桑提亚哥强烈的个性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使人体会到生活具体的、哲学意义。海明威用生活经历来证明坚韧精神,用自己的形象传达对大无畏精神的向往和崇拜。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桑提亚哥对全人类都有着深刻的意义。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创作的“硬汉”主人公,也正是“硬汉”海明威本人生活经历最精彩的真实写照。在对桑提亚哥的英雄主义小说描述的中,悲惨描述随处可见。圣地亚哥的英雄主义体现在期身世悲惨的经历中;遇到的困难和捕捉大马林鱼的过程和结果,体现了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不得不面对的无助现实。
  作者并没有但从理想和乐观的角度描绘生活,而是通过残酷的现实擦亮人的眼睛,再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信念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人们的内心世界从失败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In Harry Singer and Robert B. Ruddell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M]. Newark, Delawar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0.
  [2]Bakes, Canlos.Ernest Hemingway: A Life Story [M].New York: Chanles Scribner’s Sons,1969.
  [3]Ernest Hemingway.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98.
  [4]Bick ford Sylvester. The Cuban Context of the Old Manand the Sea[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聂珍钊《<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J], 《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3期。
  [6]穆睿清等.外国文学参考资料",’ 1984年4月地质出版社出版’
  (作者介绍:穆艳苓,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2012级学生)
其他文献
纸扎是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也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等。纸扎在山东鱼台县老砦镇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当地,几乎每一两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英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当前社会人们交流的方式之一,而怎样高效地学习英语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英语教学不单单是教师的教学理论问
彝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中的一部分。彝族服饰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不但起到了对彝族的文化传承、记载、表现和发扬的作用,而且反映了彝族在生活、劳动各方面的生活习惯、审
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在河南省发源、发展,流传至今,成为一种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成就较高、流传面较广的一种戏曲,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从民
内容摘要:海亚姆的《鲁拜集》跨越了时间、地域和文化的障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享有很高的声誉,是迄今拥有最多译本的波斯诗集。文章考察了《鲁拜集》在中西方的译介传播历程,讨论了译者在翻译传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译者是译著质量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译者本身的社会地位、影响力和文学成就等也为图书的出版和传播积累了“无形资本”。  关键词:《鲁拜集》 译者 出版商 文学论争  《鲁拜集》或译为《柔巴依
内容摘要: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小说以曹七巧的命运为主线,剖析了情感和金钱的缺失对人性的摧残,由此而形成的嫉妒心理进一步加剧了人的异化。本文旨在分析《金锁记》的嫉妒母题。  关键词:《金锁记》 嫉妒 施虐  嫉妒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母题。在中国文学史上,四大古典名著都不例外地描述过嫉妒。张爱玲《金锁记》中描绘的是嫉妒消极阴暗的一面。曹七巧是嫉妒的女魔,首先她是被侮辱被损害女
内容摘要:在小说的叙事表达过程中,文化意象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在《伊坦·弗洛美》这部小说中,作者透过女性所特有的视角来描述了一个男人的落魄,一个生命的消亡以及一种渴望在人性内心深处的挣扎。这些都是作品文化意象的表达。  关键词:《伊坦·弗洛美》 文化意象  在现代英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个体生命历程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价值思考的作品有很多。其中,比较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是《伊坦·弗洛美》。这部篇幅不大
内容摘要:作为《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阿米尔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变化,其内在的心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害怕、紧张、逃避到后来的果敢与担当,阿米尔经历了一个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本文从《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情节出发,探讨小说主人公心理变化历程。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心理变化 文学  在个体的生命成长过程当中,由于经历的不同其在心理的成长与成熟层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一部著名的反映战争给青
内容摘要:斯佳丽和梅兰妮是《飘》中 聪明勇敢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斯佳丽和梅兰妮生活在同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却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一个是打破束缚的先进女性,一个是保守的传统女性。她们虽都不凡却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分析这两位女主角的人物性格带给当代女性一些生活和工作上的启示。  关键词:《飘》 斯佳丽 梅兰妮 性格分析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的一部小说。《飘》在类似以美国内战为背景的小说中被
内容摘要:苏过的一生与父亲苏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父谪居黄州至贬官岭南,苏过一直伴其左右。苏过的一生以父亲的逝世为分水岭,前半生与父亲相依为命、历经政治磨难,后半生带着家人艰难度日,承袭着“苏门文化”,其间一直笔耕不辍、佳作累累,有诗文集《斜川集》留世。现存《斜川集校注》收录苏过诗303首,祝寿诗19首,其中包括贺叔父生日诗8首,祝寿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侍父之笃孝跃然纸上。本文试图分析其为数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