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像野稻一样自在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ong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周有一个重要的记者见面会,袁隆平的秘书给他精心准备了一个讲话稿,一个很美好的比喻,“人就像一颗种子一样”。
  没想到,等到讲话时,他把讲稿摊开,又反面压了,放到了一边,然后,抠了抠脑袋,说,“这样郑重其事地夸奖我,我觉得一点都不自在。”
  其实,秘书一点都没有说错,只不过,这颗种子实在不一样。
  
  “掉”在了湖南农村
  
  在19岁以前,袁隆平一直跟随父母辗转漂流。从北平到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湖北汉口,1937年战乱爆发,一家人又逃难到了重庆,然后汉口,然后南京。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16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得稀烂,秧苗被拔光。从田埂边的污泥里,他又捡回了5根半埋着的秧苗。  让助手尹华奇感到惊讶的是,袁隆平继续干活,丝毫没有追究是谁干的,“他是那种摔摔打打都不记痛的”。
  等到第二年6月,他又被派往100公里外的溆浦县低庄煤矿“宣传毛泽东思想”。两个月后,因为两个助手写信向上面反映,引起省科委和农业厅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协作组,才把他调往长沙工作。
  
  开放的科研
  
  从这年10月,袁隆平他们开始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去南繁。
  遍寻资料,他发现海南的野生稻资源最多,所以,1970年秋天,几个人的科研小组又到了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
  这时候刚好《人民日报》发表《农业学大寨》评论,后来袁隆平得意地说,“在外面搞科研,成了‘逍遥派’,两头都不管。”
  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上了袁隆平的课,就意识到农场附近的“假禾”,很可能就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它们一大丛匍匐着,穗粒又小又少,一碰就掉,看起来就像野草。他约了袁老师的助手李必湖一起去辨认,然后挖回了一兜雄花异常、花药细瘦没开裂的稻穗。
  这株被取名“野败”的野生稻后来成了所有杂交稻的母本。
  1971年初,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又组织了一个全国性协作组。3月下旬,全国18个科研单位的一百多名农业科技人员都来到了南红农场。
  此时“野败”的杂交第一代正在抽穗,还没有人知道其科研价值,但袁隆乎却毫无保留,把“野败”材料分送给大家做实验。
  “他这个人做什么都很坦荡,最恨那种保守、自私的做法,”湖南农学院教师罗孝和也是1970年才进入这个科研小组的,他发现,袁隆平从来不搞“山头”,“只要表现出对课题感兴趣,他就欢迎,给外单位的讲课也一点都不保留”。
  人多力量大,很快,在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次回交转育后,结果,湖南组和江西组、福建组都培育出了几个优良的不育系和保持系。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国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经试验种植,两季水稻产量都比常规水稻增产30%以上。
  随后,他又设计了父本与母本分垄间种的栽培模式,还创造出用竹竿“赶花粉”的土办法,将种子产量从亩产5.5公斤提高到40公斤以上。
  1976年是很特别的一年。稻田边的广播里,不时播出周恩来逝世、唐山大地震、毛泽东逝世等大事件。稻田里面,稀稀疏疏的杂交水稻却长出了粗壮饱满的颗粒。这年,全国大面积试种,208万亩杂交水稻,增产幅度全部在20%以上_。
  杂交稻面积开始急速推广,到1998年,全国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种杂交稻。
  等到1981年6月,推了一个光溜溜的小平头的袁隆平上了北京,领了我国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自在随意的老头
  
  现在,他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摆满了各种奖牌和证书。但老头子还是坚持在第一线做科研。每年一到冬天,他都要到三亚基地去。
  有次他爬田埂,旁边人想扶他一把,被他一下挡开了,“你以为我老了啊,我蹿田埂比你年轻人还快当!”
  成名成家的袁隆平好像仍然喜欢自在随意的生活。
  他偶尔出差逛街,看到便宜衣服,就先在自己身上比试一下,然后又在助手身上比试一下,买上一大堆,回来就人人都发一件。有次到香港中文大学去作报告,他就扎了条刚在街边用10元钱买的领带。
  1998年,湖南一个事务所评定“袁隆平品牌”价值一千亿元,杨澜到海南去采访他:“您回家跟自己的太太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她有什么看法?”
  结果,他的回答是,“从来没有谈。”他后来跟助手说,“我就是个过路财神。”还在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奖给他1.5万美元奖金,他全部拿出来,设立了一个杂交水稻基金,专门奖励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他经常跟人说起他曾经做过两次的梦: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一样高,稻穗像扫帚一样长,颗粒像玉米一样大,他和助手们走累了,就在稻子下面聊天乘凉。
  刚开始,周围人呵呵的笑,时间长了,才发现他满脑壳就惦记这个事情。  他把身边英语好的年轻助手都尽量送出国去深造,为的是他的第二个理想:要让杂交水稻推广出去,“造福全世界”。
  他的助手廖伏明感慨说,“袁老师又有追求又能自在,是个幸福的人。”
其他文献
开展医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研究工作将有助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医学教育学人才,以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学专业化与持续性发展.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在人才培养目
  Annexin B1 has many potential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based on its high affinity for negatively charged phospholipid (phosphatidylserine, PS) in the presenc
会议
凤梨为凤梨科观赏植物,原流行于欧美,近年传入我国,在南方栽培发展很快。凤梨叶片于根基部轮生,花箭从绿叶丛中挺出,别具风姿,花期长达2~6个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凤梨宜喜
  Objective Bax inhibitor-1 (BI-1) is an antiapoptotic protein that localizes to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 membranes, and is conserved in both animal and pla
会议
  目的 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Ⅰ型(Vitamin D dependent rickets Ⅰ,VDDRⅠ)是一种以低钙血症、尿磷增多、骨骼损害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是一种少有的非营养性佝
会议
2020年12月3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互联网+医养护康分会成立大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成立大会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召开.rn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副会长李明义出席活动、并颁发证
期刊
  目的 建立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基因诊断方法 ,为家族性淀粉样多神经病患者提供基因诊断,并为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
会议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康养旅居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20年12月27日在广东省吴川市鼎龙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召开.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李永春副会长、俞华副会长,协会会员部朱立华主任等
期刊
  目的 用基因连锁分析方法 对一个先天性并指多指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并对区域内候选基因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基于单体型相对风险(HHRR)和传递不平衡检验(ⅡDT)的方法 ,在19
会议
  目的 血红蛋白病尤其是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简称地贫)是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溶血性贫血病,包括我国南方在内的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均为该病的高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