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就业门槛的升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考察毕业生的“软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正在逐渐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分析和阐述了大学加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的意义和途径,希望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大学;软能力;培养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既有“硬能力”,也有“软能力”。所谓“硬能力”,是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有量化的标准;所谓“软能力”,是指团队精神、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创新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养。
一、加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的意义
只有“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只有软硬结合,才能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大学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培养,亦即“硬能力”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诚信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亦即“软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有学历、专业、若干年从业经验等“硬门槛”外,还设有很多“软门槛”。有许多大学生成绩单上的成绩非常优异,而在“软能力”测试中却败给“软能力”相对较强的同窗。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软能力”不“硬”是导致应聘者找工作受挫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身的“软能力”,是摆在求职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探底调查显示: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换句话说,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此次调查中表现得很突出。有关资料表明,许多高新科技公司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本身能力差显然是原因之一。搜狐人力资源总监张雪梅表示,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员工,招聘时除了考察专业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应聘者以下素质: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吃苦耐劳、诚信和创新能力等等。她表示,由于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求职者所具备“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国内某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他们选择毕业生的标准主要有几个:一是注重团队精神,因为很多工作要求员工通力合作,特别是现代企业讲求集团式的经营,注重的是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心理素质要好,面对失败不泄气、敢于担风险;三是具有优秀品质,善于与自己竞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面向企业开展过一项调查,参与调查的55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50%表示希望员工有团队合作精神,37%表示要有责任感,30%表示要有创新能力,20%表示喜欢招聘“自信”的人,60%强调要有诚实的品质。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总经理王文汉博士指出:与美国学生相比,国内的大学生在硬能力方面,考虑问题不具备像美国学生那样的广度与深度。在软能力方面,差距要更大一些。
纵观国内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软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去积累。因此,加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正在逐渐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这一现实,大学教育在加强“硬能力”培养的同时,亟需加强学生“软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二、大学加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培养问题,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软能力”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学校的重视,也需要个人日常积累。
1.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要为学生“软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目前,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但由于研究性学习本质上很难用书面考试来统一评价,学校就不会真正重视研究性学习,往往只把它当做可有可无的装饰和花边。正因为在小学、中学、高中阶段缺乏研究性学习能力,导致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美国学校在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在课外鼓励学生以职业规划为核心锻炼职业能力,从童年就开始进入职业预备期,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培养出的学生当然更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国大学生最缺乏的也正是这两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在小学、中学、高中阶段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职业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到大学后,大学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大学更多关心的是大学生的“硬能力”如何培养与提高,很少注重学生“软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学生在求职前,本身究竟应当具有什么素质和能力,并不清楚。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市场的要求日益挑剔。因此,大学不仅要教会大学生专业知识,在“软能力”的培养上,大学也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大比例,提高学生“软能力”的培训也应正式进入课堂,以便帮助学生能提前了解企业流程、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等,强化学生不足的方面,对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手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2.大学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重学生“软能力”的培养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展现搭建平台。集体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个体项目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力、实践能力等。我们辽宁工学院近年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软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电子大赛、计算机知识竞赛、汽车模型制作竞赛等专业竞赛以及文体竞赛的开展,不仅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在比赛中更多的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作能力;通过英语竞赛、数学能力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个体竞赛,为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立思维、独立创新能力提供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了解社会,为就业提前做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3.大学要鼓励学生注重自身“软能力”的提高
不论何种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软能力”的提高,更是要靠生活中的日常积累。因此,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个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磨砺自己,不断培养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吃苦精神、诚信品质,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
4.大学生“软能力”的提高是社会综合任务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不光是大学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等部门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如学校与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举办招聘模拟、提供职前实习等服务。由此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身差距,及时调整心态,正视自身素质。
5.家庭也要重视孩子“软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关爱的中心。他们自我意识较强,考虑问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生活大多比较优越,学生对创业途中的困难和艰辛往往认识不足,急于求成,欠缺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重视孩子吃苦精神、诚信品质、高尚道德、创新意识、独立思维、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俊杰,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错位.电子经理世界,2006,6
[2]华康清,以人为本还是以能力为本.教育与职业,2005,28
[3]郑玉刚,关于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网,2005,12
[4]陆索菊 技能的宽度和深度.职教论坛,2006,03
关键词:大学;软能力;培养
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既有“硬能力”,也有“软能力”。所谓“硬能力”,是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有量化的标准;所谓“软能力”,是指团队精神、工作态度、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创新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养。
一、加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的意义
只有“硬能力”而缺乏“软能力”的人是“跛子”;只有软硬结合,才能胜任职业岗位的需求,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大学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技能培养,亦即“硬能力”培养,而忽视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诚信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亦即“软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除了有学历、专业、若干年从业经验等“硬门槛”外,还设有很多“软门槛”。有许多大学生成绩单上的成绩非常优异,而在“软能力”测试中却败给“软能力”相对较强的同窗。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软能力”不“硬”是导致应聘者找工作受挫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身的“软能力”,是摆在求职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探底调查显示: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换句话说,用人单位对求职学生精神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此次调查中表现得很突出。有关资料表明,许多高新科技公司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大学生本身能力差显然是原因之一。搜狐人力资源总监张雪梅表示,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员工,招聘时除了考察专业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应聘者以下素质:爱岗敬业、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吃苦耐劳、诚信和创新能力等等。她表示,由于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求职者所具备“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国内某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他们选择毕业生的标准主要有几个:一是注重团队精神,因为很多工作要求员工通力合作,特别是现代企业讲求集团式的经营,注重的是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心理素质要好,面对失败不泄气、敢于担风险;三是具有优秀品质,善于与自己竞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曾面向企业开展过一项调查,参与调查的55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50%表示希望员工有团队合作精神,37%表示要有责任感,30%表示要有创新能力,20%表示喜欢招聘“自信”的人,60%强调要有诚实的品质。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总经理王文汉博士指出:与美国学生相比,国内的大学生在硬能力方面,考虑问题不具备像美国学生那样的广度与深度。在软能力方面,差距要更大一些。
纵观国内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软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靠平时一点一滴去积累。因此,加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正在逐渐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这一现实,大学教育在加强“硬能力”培养的同时,亟需加强学生“软能力”的教育与培养。
二、大学加强大学生“软能力”培养的途径
大学生培养问题,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软能力”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需要学校的重视,也需要个人日常积累。
1.大学在课程设置上要为学生“软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
目前,我国高中课程改革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突出的地位,但由于研究性学习本质上很难用书面考试来统一评价,学校就不会真正重视研究性学习,往往只把它当做可有可无的装饰和花边。正因为在小学、中学、高中阶段缺乏研究性学习能力,导致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美国学校在课堂上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育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又在课外鼓励学生以职业规划为核心锻炼职业能力,从童年就开始进入职业预备期,这两方面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培养出的学生当然更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我国大学生最缺乏的也正是这两方面的能力。正因为在小学、中学、高中阶段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职业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到大学后,大学应高度重视大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大学更多关心的是大学生的“硬能力”如何培养与提高,很少注重学生“软能力”的培养。因此,导致学生在求职前,本身究竟应当具有什么素质和能力,并不清楚。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市场的要求日益挑剔。因此,大学不仅要教会大学生专业知识,在“软能力”的培养上,大学也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大比例,提高学生“软能力”的培训也应正式进入课堂,以便帮助学生能提前了解企业流程、了解企业用人标准等,强化学生不足的方面,对于学生毕业后直接上手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2.大学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重学生“软能力”的培养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自身能力的展现搭建平台。集体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个体项目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力、实践能力等。我们辽宁工学院近年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软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电子大赛、计算机知识竞赛、汽车模型制作竞赛等专业竞赛以及文体竞赛的开展,不仅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在比赛中更多的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与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作能力;通过英语竞赛、数学能力竞赛、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等个体竞赛,为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立思维、独立创新能力提供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了解社会,为就业提前做心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
3.大学要鼓励学生注重自身“软能力”的提高
不论何种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尤其“软能力”的提高,更是要靠生活中的日常积累。因此,学校要鼓励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个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提升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磨砺自己,不断培养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吃苦精神、诚信品质,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
4.大学生“软能力”的提高是社会综合任务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不光是大学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等部门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如学校与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举办招聘模拟、提供职前实习等服务。由此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身差距,及时调整心态,正视自身素质。
5.家庭也要重视孩子“软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关爱的中心。他们自我意识较强,考虑问题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团队合作能力相对较弱。同时由于生活大多比较优越,学生对创业途中的困难和艰辛往往认识不足,急于求成,欠缺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重视孩子吃苦精神、诚信品质、高尚道德、创新意识、独立思维、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俊杰,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错位.电子经理世界,2006,6
[2]华康清,以人为本还是以能力为本.教育与职业,2005,28
[3]郑玉刚,关于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教育网,2005,12
[4]陆索菊 技能的宽度和深度.职教论坛,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