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说的是二○○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我请斯洛伐克的资深汉学家高利克教授吃午餐,他说起我的小说《十字架上》,认为那是我写的最好的小说之一,他惊异于我对《圣经》和基督教的理解,用他的不无溢美的话来说,我的解读超过了欧洲人。
这篇小说发表于一九八八年六月,这个时间标示令我想了很多。
高利克的话是第二次令我心动,此前,这篇小说发表后不久,我收到香港基督教一个机构来信,要求授权翻译此篇作品。
小说的开头,我就引用了《圣经》上的话:
假如有人来,另传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者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或者另得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
——《新约·哥多林后书·第十一章》
这个话说得何等宽厚。来自香港地区与斯洛伐克的反映说明他们确实做到了容忍“另得一个福音”。然而这里包含着信仰上的悖论,你信仰A就不能同时信B信C信D、E、F、G。信仰是美好的,信仰又是极可能排他的。世界历史与现实中,有多少战争与不同的宗教乃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流派间的争拗有关!为了追求和捍卫美好而排他,带来的会是非美好,是仇恨和纷争。应了老子的那句话,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
不仅是信仰,在这篇小说里,我探讨、我担忧的是使命、真理、人众,还有人类的包括本国的分裂和危机。
……唱赞美诗的黑衣合唱队站在离信徒远、离屋顶近的高处……他们的歌声从天上降落飘落洒落……当数百个锃亮的大小悬殊的铜管(指管风琴),在教士操作的鼓风机的感召之下,从四面八方震响起来的时候,庄严慈爱博大的情感使我想哭想死,就是说想自杀。人类创造力的最生动的记录就在于他们创造出令他们自惭形秽的物品……长着翅膀的安琪儿向纯洁无瑕的玛利亚传递信息,她已经通过圣灵而受孕……正是她,向人类……贡献了耶稣基督。
人类的创造会使人类愧煞,人会成为自身创造的俘虏,这既伟大又悲哀。
这里所说的耶稣基督,是一个象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可能有圣母情怀,都愿意、都梦想以纯洁的胸怀贡献一个弥赛亚,一个先知,一个救世主,一个真理,一个光明。例如雨果、托尔斯泰、巴金与张承志(但似乎不完全包含冷峻的鲁迅,虽然用“灵台无计逃神矢”来描写弥赛亚情结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人总会在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各种宗教的人格神或物神(拜物教),还有神性概念——真理、信念、(大)道、苍天、爱、历史、规律、祖国、民族、人类、自然、价值、使命、光明、文明,全在内。尤其是使命,没有使命就没有人类的历史。而使命感与使命又带来了多少危险与冲突!
……基督大概是最痛苦的神……他的神情充满了神圣的忧伤,还有怜悯。他好像在说:不可救药的人的种子啊……
在一篇散文中我讲过,西柏林新教堂的靛蓝的耶稣塑像给我的印象是,“”已经对人类绝望,“”已经无法再爱世人。高利克欣赏我的这个说法。
使命的承担者与承担者心目中使命的受惠者之间,永远有一种难以沟通的痛苦。使命与使命感,常常会受到质疑。而使命的受惠者往往会怀疑自身受到欺骗,感到迷惑。
越是没有使命感的人,越是有权对使命质疑。
小说是这样写的,如所谓“元小说”,少量篇幅写小说的写作缘起,写我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所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冲击。而大量篇幅用第一人称写耶稣。竟然是第一人称!
耶稣在我心中,圣灵在我心中,我就是神圣。
……从小,从一记事一懂人言,我学会的最初的词不是妈妈……而是救世主——基督。我娘对我说,我爹对我说,我的伯叔姨姑兄弟姐妹乡里邻舍伙伴朋友都这样对我说。四岁的时候我曾提出质疑:我为何是基督呢……我娘闻之垂泪多多。她道:苦……哇!
一个人之子,却要使命神圣。一个神之子,却要经历人间。一大批人之子,却要膜拜神圣。一组神圣(耶和华、弥赛亚、玛丽亚、耶稣、十二个门徒……),却要接受、眷顾、救援、帮助、满足愚众凡人百千万亿。
我希望探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此孕乃是圣灵赐。
万民欢呼谢上苍,
巨星闪闪灵气动,
分娩之时放红光,
…………
众人盼你如大旱之盼云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人民,尤其是前现代的人民、农民们需要神圣,需要旗帜,需要先知,需要钉在十字架上的悲情英雄。需要亲手将弥赛亚钉到十字架上(!)。
有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必然有“若大旱之盼云霓兮,期救星之出现”。
人民需要弥赛亚,宗教需要弥赛亚,历史与政治尤其是军事、科学与艺术都需要弥赛亚。弥赛亚——英语Messiah,原文为希伯来文 Mashiakh,是早年犹太教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到了公元三世纪,这甚至变成了一个政治观念:期待救世主的到来。就是说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终于盼来了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天翻地覆。历史从此才刚刚开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类似弥赛亚的范畴则往往被称为圣人,中国式的说法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语出朱熹,但朱熹声称他是引用的佚名诗作。类似的说法至今存在,如说没有毛泽东,革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
与西方说法完全一致:弥赛亚出现以前,不算历史。
事出有因,伟人们的德行、功业、教诲与奉献确实照亮了人类的历史。这样的照耀达到了极致,便是弥赛亚。而越是乱世与弱者,便越是苦苦期待着圣人——弥赛亚的出现。
六岁时,因为与同伴克依利利抢夺一枚芒果而动手相打……克依利利哭喊道:“他不是神!他不是弥赛亚!他抢我的芒果!”
我大惊失色……我严肃、悲哀、恐惧、怜悯地把芒果还给了他。他大为惊奇,看着看着我,给我跪下了。
当晚,克依利利睡前在河边洗脸时失足落入河中,死了。
……奇迹从此不断。一个瞎子找我来治病……一个跛子找我来治病……他可以立即丢掉拐杖,跑步回家……我便指了他的饮水用葫芦瓢……一瓢大河之水果然立即变为葡萄美酒……
人是可以变成神的,信仰不需要论证。奇迹完全可能出现,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和地点。历史会呈现新的一页。文学会出现新的杰作。宗教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初期的事,时间相隔越久,越会淡化它的形而下的奇迹异闻,而余下的是形而上的激情、神秘、玄思、精神需要、灵魂升华。弥赛亚主义是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是高耸入云,叫做冲云天、能胜天、入九天的。人当然需要虔诚和期待,需要弥赛亚。
时至今日,你再想创立新宗教,或者改名为“特异功能”,则极易变成邪教。那是因为科学,因为文明,因为数学和逻辑尤其是实证主义:理性正在检验信仰,理性正在取代迷信。
这也可能是现代性的罪过之一,所以,时尚同样需要批评科学,至少是批评科学主义。
……我是生活在一个何等罪恶深重,令耶和华震怒的国度啊!埃及人、非利士人、波斯人、亚述人、巴比伦人、罗马人纷纷占领我们的国土,屠杀和奴役我们的人民,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异教,奸淫烧杀劫掠……本国以色列人和犹太人的纷争、部落纷争、兄弟纷争、父子纷争、夫妻纷争,谎言多于真话,诚实比狡猾还要令人猜疑不解,微笑后边隐藏着匕首,文才发挥在写诬陷信上,陷阱比道路还多,毒药比饴糖还要普遍,交友的目的似乎在于关键时刻予以出卖,祈祷的内容离不开诅咒自己嫉妒的人早日得艾滋病,最不怕赔本的买卖是捕风捉影入人于罪,最时兴的行当是拉几个人制造流言蜚语,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在那里行善,不学无术的人作威作福……上帝准备奖励他的忠实信徒,条件是给信徒的邻人以双倍的礼物。信徒深思熟虑以后祷告道:万能的主啊,请把我的一只眼睛弄瞎了吧!
由王某代拟的耶稣的话,也带上了愤青儿的味道。耶稣看到太多的罪恶,他才下决心为拯救人之罪而上十字架。他预感到了危险,非常危险。他能怎么办呢?
问题是耶稣上了十字架以后,人类的罪恶减少了几许?还是增加了许多?谁能回答这个刺心的问题?
……他们博爱众生,宽恕罪恶,打了左脸还要伸去右脸,爱朋友也爱敌人……
当仇恨和欺骗使人们变得凶恶狡猾的时候,你可以想想,我的使命有多么艰难,多么沉重!
这最后两行话,干脆是王某在一九八八年夏天的心声。
……众多的十字架,众多的流淌着血的胸口一起向我涌来。
我还有诗为证:
……你被崇拜又被出卖
……全部承认全部接受下来……
这就是使命的悲哀与忧心忡忡。这就是弥赛亚主义的窘境与挑战。这就是不仅王某一个人而是一些人的八十年代后期。现在的知识分子时兴回味八十年代,似乎那个年代是浪漫的、光荣的、激动人心的、呼啸与歌唱的。然而王某的感受与您们不同。他的感受是八十年代对于弥赛亚主义的不安和困惑。
连年战乱和饥荒之后,人们是怎样的恐慌万状、无着无落……教士向人们应允天堂和灵魂得救,当人们刚刚皈依,却又被告知他们的道袍下露出来了尾巴。每个人对其他人不满,却无法不让别人对自己不满。每个人都感到别人的欺诈卑劣,却没有能力不对别人欺诈卑劣。每个人都感到别人在堕落,却无法停止自己的堕落……最后连那最起码的真诚与道德似乎也失去了信用,只有赤裸裸的野兽一样的自私……
这是我阅读《圣经》与圣经故事得出的印象,这种“悲惨世界”的描写不无文人的夸张与神经质。但是我早就如此写过了,批判过了,比此后的人文精神失落论者写得早得多厉害得多。《圣经》上写过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至今仍然像硬通货、像黄金一样地全球通用,千年保值。这说明,使命的承担者对于使命的受惠者既有着爱与忍让又有着正义的怒火,越正义越有火,拒绝宽容,嫉恶如仇。这还说明,靠咒骂扭转不了社会风气与历史劫难。
人们普遍认为……弥赛亚会到来,通过上帝的干预,人们将获得伟大的拯救……罪人们是不被接纳的。弥赛亚到来之后,将进行伟大的无所不包的全面审查与清理,像在麦场上扬麦打麦一样,成色十足的黄金的麦粒将会留下……这些罪人秕糠将被天火烧毁……
弥赛亚——先知——救世主情结是世界性现象。有人想扮演弥赛亚,更多的人盼望着天上降下弥赛亚。而那个关于麦粒与秕糠的模式,那个关于清理与审察的说法,是一种“金色恐怖”。可以对照我们关于清理与审察的经验。那么多人,期待着、惧怕着、兴奋着这大变革,这天翻地覆,这大清洗大更新的大火熊熊的一天的到来。
只有我……提倡宽恕。当人们恶狠狠地相互斗红了眼的时候,当他们把压倒对方看得比维护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时候,我伸出了和解的手。我说:……赦免那有重罪之人,比赦免那只有轻微错误的人还有恩德。当你的兄弟说了你不爱听的话的时候,你再去说他,不是永无和解之日了吗?即使你能得到一时的上风,一时能够是永远吗?即使你一时退让了,退让能够是永远吗……你们互相宽恕了,我便宽恕了你们。你们的一切罪恶,我愿意独自承担。为了让你们生活得好一些,我宁愿被钉在十字架上。
很遗憾,十九年后作者自己读到这一段落的时候也感到了耶稣的无力。仁爱、谦卑、虔敬、宽恕,当真能够拯救一个罪恶的世界吗?仁爱常常败给凶恶,谦卑常常被骄横压倒,虔敬变成了上当的代名词,而宽恕的结果是自己不被宽恕。
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如果你反过来,只相信压倒,只相信计谋与损人利己,只相信押宝投机;那么,你只能以恶易恶,以暴易暴,以大言欺世易刁言恶语。
但是,为了拯救人众,为什么自己就一定要钉上十字架呢?我并不明晰。我需要继续思考。
人们相信了我……众口一声地说:“他是基督,他要为了我们上十字架!”你为什么还没有上十字架呢?如果不上十字架,如果和众人一样地饮水、穿衣、吃未发酵的面饼和羊羔肉……那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神圣,有什么发言权和感召力?
……复活的前提是死,是钉在十字架上。不死也就没有复活。不死也就没有神圣……一切的信仰,归根到底是对于死的信仰。不论通过谁的手,不论通过叛卖还是举荐……要上十字架!
使命的结局是上十字架,这使我忧虑而且惊悚。顺便说一下,“未发酵的面饼”就是指新疆式的馕。尖锐对立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和邻近的穆斯林们,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一致的方面。只有靠得近才会那样势不两立。我写道:
这一刻无比辉煌。我的脸上呈现着神秘而骄傲超凡的微笑……大义凛然。我确实看到了,天使在广场上飞翔。
罗马总督彼拉多向众人说道:“今天是逾越节的第二天,按照惯例,我们可以释放一个囚犯……”
我的耳边轰地一响。莫非要释放我……那么,我自幼的茹苦含辛,圣母圣父的教导,我的一切德行,一切禁欲主义,一切奇迹,一切对于道的领悟和宣讲,我所奋斗终生的使命,我的仁慈与我的形象,我头顶上的圆光……我的上十字架岂不成了一场沽名钓誉的骗局……教育别人宽恕的人是最难得到宽恕的。因为要别人宽恕,就把自己摆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摆到了圣人的地位……宽恕是困难的……他们就更要睁大眼睛看你能不能宽恕,你能不能容忍。简单地说,如果罗马总督彼拉多将我释放,不出十天,我的忠诚信徒们就会把我凌迟处死活埋。
使命的矛盾,使命的悲剧。以惠众始,以不被理解终,甚至是以被无知与专横加害终。以爱始,以被仇恨终。
宗教书籍上的说法则是:
弥赛亚说:“无故恨我的,比我头发还多;无理与我为仇,要把我剪除的甚为强盛。”基督由出生开始,就被人无故地仇恨。首先是被希律王恨恶,然后又遭到撒旦、鬼魔、宗教领袖们的恨恶,而实际上所有外邦人和犹太民族都恨恶他。那些领袖们,尤其是那些宗教领袖们,曾经多次企图杀害他……
谁让你是基督。
这篇小说发表于一九八八年六月,这个时间标示令我想了很多。
高利克的话是第二次令我心动,此前,这篇小说发表后不久,我收到香港基督教一个机构来信,要求授权翻译此篇作品。
小说的开头,我就引用了《圣经》上的话:
假如有人来,另传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者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或者另得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得过的,你们容让他也就罢了……
——《新约·哥多林后书·第十一章》
这个话说得何等宽厚。来自香港地区与斯洛伐克的反映说明他们确实做到了容忍“另得一个福音”。然而这里包含着信仰上的悖论,你信仰A就不能同时信B信C信D、E、F、G。信仰是美好的,信仰又是极可能排他的。世界历史与现实中,有多少战争与不同的宗教乃至同一宗教的不同流派间的争拗有关!为了追求和捍卫美好而排他,带来的会是非美好,是仇恨和纷争。应了老子的那句话,世人皆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
不仅是信仰,在这篇小说里,我探讨、我担忧的是使命、真理、人众,还有人类的包括本国的分裂和危机。
……唱赞美诗的黑衣合唱队站在离信徒远、离屋顶近的高处……他们的歌声从天上降落飘落洒落……当数百个锃亮的大小悬殊的铜管(指管风琴),在教士操作的鼓风机的感召之下,从四面八方震响起来的时候,庄严慈爱博大的情感使我想哭想死,就是说想自杀。人类创造力的最生动的记录就在于他们创造出令他们自惭形秽的物品……长着翅膀的安琪儿向纯洁无瑕的玛利亚传递信息,她已经通过圣灵而受孕……正是她,向人类……贡献了耶稣基督。
人类的创造会使人类愧煞,人会成为自身创造的俘虏,这既伟大又悲哀。
这里所说的耶稣基督,是一个象征。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可能有圣母情怀,都愿意、都梦想以纯洁的胸怀贡献一个弥赛亚,一个先知,一个救世主,一个真理,一个光明。例如雨果、托尔斯泰、巴金与张承志(但似乎不完全包含冷峻的鲁迅,虽然用“灵台无计逃神矢”来描写弥赛亚情结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人总会在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各种宗教的人格神或物神(拜物教),还有神性概念——真理、信念、(大)道、苍天、爱、历史、规律、祖国、民族、人类、自然、价值、使命、光明、文明,全在内。尤其是使命,没有使命就没有人类的历史。而使命感与使命又带来了多少危险与冲突!
……基督大概是最痛苦的神……他的神情充满了神圣的忧伤,还有怜悯。他好像在说:不可救药的人的种子啊……
在一篇散文中我讲过,西柏林新教堂的靛蓝的耶稣塑像给我的印象是,“”已经对人类绝望,“”已经无法再爱世人。高利克欣赏我的这个说法。
使命的承担者与承担者心目中使命的受惠者之间,永远有一种难以沟通的痛苦。使命与使命感,常常会受到质疑。而使命的受惠者往往会怀疑自身受到欺骗,感到迷惑。
越是没有使命感的人,越是有权对使命质疑。
小说是这样写的,如所谓“元小说”,少量篇幅写小说的写作缘起,写我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所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冲击。而大量篇幅用第一人称写耶稣。竟然是第一人称!
耶稣在我心中,圣灵在我心中,我就是神圣。
……从小,从一记事一懂人言,我学会的最初的词不是妈妈……而是救世主——基督。我娘对我说,我爹对我说,我的伯叔姨姑兄弟姐妹乡里邻舍伙伴朋友都这样对我说。四岁的时候我曾提出质疑:我为何是基督呢……我娘闻之垂泪多多。她道:苦……哇!
一个人之子,却要使命神圣。一个神之子,却要经历人间。一大批人之子,却要膜拜神圣。一组神圣(耶和华、弥赛亚、玛丽亚、耶稣、十二个门徒……),却要接受、眷顾、救援、帮助、满足愚众凡人百千万亿。
我希望探究的是人与神的关系:
此孕乃是圣灵赐。
万民欢呼谢上苍,
巨星闪闪灵气动,
分娩之时放红光,
…………
众人盼你如大旱之盼云霓。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人民,尤其是前现代的人民、农民们需要神圣,需要旗帜,需要先知,需要钉在十字架上的悲情英雄。需要亲手将弥赛亚钉到十字架上(!)。
有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必然有“若大旱之盼云霓兮,期救星之出现”。
人民需要弥赛亚,宗教需要弥赛亚,历史与政治尤其是军事、科学与艺术都需要弥赛亚。弥赛亚——英语Messiah,原文为希伯来文 Mashiakh,是早年犹太教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到了公元三世纪,这甚至变成了一个政治观念:期待救世主的到来。就是说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终于盼来了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天翻地覆。历史从此才刚刚开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类似弥赛亚的范畴则往往被称为圣人,中国式的说法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语出朱熹,但朱熹声称他是引用的佚名诗作。类似的说法至今存在,如说没有毛泽东,革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
与西方说法完全一致:弥赛亚出现以前,不算历史。
事出有因,伟人们的德行、功业、教诲与奉献确实照亮了人类的历史。这样的照耀达到了极致,便是弥赛亚。而越是乱世与弱者,便越是苦苦期待着圣人——弥赛亚的出现。
六岁时,因为与同伴克依利利抢夺一枚芒果而动手相打……克依利利哭喊道:“他不是神!他不是弥赛亚!他抢我的芒果!”
我大惊失色……我严肃、悲哀、恐惧、怜悯地把芒果还给了他。他大为惊奇,看着看着我,给我跪下了。
当晚,克依利利睡前在河边洗脸时失足落入河中,死了。
……奇迹从此不断。一个瞎子找我来治病……一个跛子找我来治病……他可以立即丢掉拐杖,跑步回家……我便指了他的饮水用葫芦瓢……一瓢大河之水果然立即变为葡萄美酒……
人是可以变成神的,信仰不需要论证。奇迹完全可能出现,在你需要它的时候和地点。历史会呈现新的一页。文学会出现新的杰作。宗教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初期的事,时间相隔越久,越会淡化它的形而下的奇迹异闻,而余下的是形而上的激情、神秘、玄思、精神需要、灵魂升华。弥赛亚主义是激动人心感人至深的,是高耸入云,叫做冲云天、能胜天、入九天的。人当然需要虔诚和期待,需要弥赛亚。
时至今日,你再想创立新宗教,或者改名为“特异功能”,则极易变成邪教。那是因为科学,因为文明,因为数学和逻辑尤其是实证主义:理性正在检验信仰,理性正在取代迷信。
这也可能是现代性的罪过之一,所以,时尚同样需要批评科学,至少是批评科学主义。
……我是生活在一个何等罪恶深重,令耶和华震怒的国度啊!埃及人、非利士人、波斯人、亚述人、巴比伦人、罗马人纷纷占领我们的国土,屠杀和奴役我们的人民,强迫我们接受他们的异教,奸淫烧杀劫掠……本国以色列人和犹太人的纷争、部落纷争、兄弟纷争、父子纷争、夫妻纷争,谎言多于真话,诚实比狡猾还要令人猜疑不解,微笑后边隐藏着匕首,文才发挥在写诬陷信上,陷阱比道路还多,毒药比饴糖还要普遍,交友的目的似乎在于关键时刻予以出卖,祈祷的内容离不开诅咒自己嫉妒的人早日得艾滋病,最不怕赔本的买卖是捕风捉影入人于罪,最时兴的行当是拉几个人制造流言蜚语,双手沾满鲜血的人在那里行善,不学无术的人作威作福……上帝准备奖励他的忠实信徒,条件是给信徒的邻人以双倍的礼物。信徒深思熟虑以后祷告道:万能的主啊,请把我的一只眼睛弄瞎了吧!
由王某代拟的耶稣的话,也带上了愤青儿的味道。耶稣看到太多的罪恶,他才下决心为拯救人之罪而上十字架。他预感到了危险,非常危险。他能怎么办呢?
问题是耶稣上了十字架以后,人类的罪恶减少了几许?还是增加了许多?谁能回答这个刺心的问题?
……他们博爱众生,宽恕罪恶,打了左脸还要伸去右脸,爱朋友也爱敌人……
当仇恨和欺骗使人们变得凶恶狡猾的时候,你可以想想,我的使命有多么艰难,多么沉重!
这最后两行话,干脆是王某在一九八八年夏天的心声。
……众多的十字架,众多的流淌着血的胸口一起向我涌来。
我还有诗为证:
……你被崇拜又被出卖
……全部承认全部接受下来……
这就是使命的悲哀与忧心忡忡。这就是弥赛亚主义的窘境与挑战。这就是不仅王某一个人而是一些人的八十年代后期。现在的知识分子时兴回味八十年代,似乎那个年代是浪漫的、光荣的、激动人心的、呼啸与歌唱的。然而王某的感受与您们不同。他的感受是八十年代对于弥赛亚主义的不安和困惑。
连年战乱和饥荒之后,人们是怎样的恐慌万状、无着无落……教士向人们应允天堂和灵魂得救,当人们刚刚皈依,却又被告知他们的道袍下露出来了尾巴。每个人对其他人不满,却无法不让别人对自己不满。每个人都感到别人的欺诈卑劣,却没有能力不对别人欺诈卑劣。每个人都感到别人在堕落,却无法停止自己的堕落……最后连那最起码的真诚与道德似乎也失去了信用,只有赤裸裸的野兽一样的自私……
这是我阅读《圣经》与圣经故事得出的印象,这种“悲惨世界”的描写不无文人的夸张与神经质。但是我早就如此写过了,批判过了,比此后的人文精神失落论者写得早得多厉害得多。《圣经》上写过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至今仍然像硬通货、像黄金一样地全球通用,千年保值。这说明,使命的承担者对于使命的受惠者既有着爱与忍让又有着正义的怒火,越正义越有火,拒绝宽容,嫉恶如仇。这还说明,靠咒骂扭转不了社会风气与历史劫难。
人们普遍认为……弥赛亚会到来,通过上帝的干预,人们将获得伟大的拯救……罪人们是不被接纳的。弥赛亚到来之后,将进行伟大的无所不包的全面审查与清理,像在麦场上扬麦打麦一样,成色十足的黄金的麦粒将会留下……这些罪人秕糠将被天火烧毁……
弥赛亚——先知——救世主情结是世界性现象。有人想扮演弥赛亚,更多的人盼望着天上降下弥赛亚。而那个关于麦粒与秕糠的模式,那个关于清理与审察的说法,是一种“金色恐怖”。可以对照我们关于清理与审察的经验。那么多人,期待着、惧怕着、兴奋着这大变革,这天翻地覆,这大清洗大更新的大火熊熊的一天的到来。
只有我……提倡宽恕。当人们恶狠狠地相互斗红了眼的时候,当他们把压倒对方看得比维护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的时候,我伸出了和解的手。我说:……赦免那有重罪之人,比赦免那只有轻微错误的人还有恩德。当你的兄弟说了你不爱听的话的时候,你再去说他,不是永无和解之日了吗?即使你能得到一时的上风,一时能够是永远吗?即使你一时退让了,退让能够是永远吗……你们互相宽恕了,我便宽恕了你们。你们的一切罪恶,我愿意独自承担。为了让你们生活得好一些,我宁愿被钉在十字架上。
很遗憾,十九年后作者自己读到这一段落的时候也感到了耶稣的无力。仁爱、谦卑、虔敬、宽恕,当真能够拯救一个罪恶的世界吗?仁爱常常败给凶恶,谦卑常常被骄横压倒,虔敬变成了上当的代名词,而宽恕的结果是自己不被宽恕。
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如果你反过来,只相信压倒,只相信计谋与损人利己,只相信押宝投机;那么,你只能以恶易恶,以暴易暴,以大言欺世易刁言恶语。
但是,为了拯救人众,为什么自己就一定要钉上十字架呢?我并不明晰。我需要继续思考。
人们相信了我……众口一声地说:“他是基督,他要为了我们上十字架!”你为什么还没有上十字架呢?如果不上十字架,如果和众人一样地饮水、穿衣、吃未发酵的面饼和羊羔肉……那还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神圣,有什么发言权和感召力?
……复活的前提是死,是钉在十字架上。不死也就没有复活。不死也就没有神圣……一切的信仰,归根到底是对于死的信仰。不论通过谁的手,不论通过叛卖还是举荐……要上十字架!
使命的结局是上十字架,这使我忧虑而且惊悚。顺便说一下,“未发酵的面饼”就是指新疆式的馕。尖锐对立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和邻近的穆斯林们,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一致的方面。只有靠得近才会那样势不两立。我写道:
这一刻无比辉煌。我的脸上呈现着神秘而骄傲超凡的微笑……大义凛然。我确实看到了,天使在广场上飞翔。
罗马总督彼拉多向众人说道:“今天是逾越节的第二天,按照惯例,我们可以释放一个囚犯……”
我的耳边轰地一响。莫非要释放我……那么,我自幼的茹苦含辛,圣母圣父的教导,我的一切德行,一切禁欲主义,一切奇迹,一切对于道的领悟和宣讲,我所奋斗终生的使命,我的仁慈与我的形象,我头顶上的圆光……我的上十字架岂不成了一场沽名钓誉的骗局……教育别人宽恕的人是最难得到宽恕的。因为要别人宽恕,就把自己摆到了高于一切的地位,摆到了圣人的地位……宽恕是困难的……他们就更要睁大眼睛看你能不能宽恕,你能不能容忍。简单地说,如果罗马总督彼拉多将我释放,不出十天,我的忠诚信徒们就会把我凌迟处死活埋。
使命的矛盾,使命的悲剧。以惠众始,以不被理解终,甚至是以被无知与专横加害终。以爱始,以被仇恨终。
宗教书籍上的说法则是:
弥赛亚说:“无故恨我的,比我头发还多;无理与我为仇,要把我剪除的甚为强盛。”基督由出生开始,就被人无故地仇恨。首先是被希律王恨恶,然后又遭到撒旦、鬼魔、宗教领袖们的恨恶,而实际上所有外邦人和犹太民族都恨恶他。那些领袖们,尤其是那些宗教领袖们,曾经多次企图杀害他……
谁让你是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