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相关论文
20世纪80年代之后,德里达的思想发生了文化伦理转向,但其诗学中对于“不可能性的激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以“他者”概念......
下面的引文仍然来自我的小说: 有的喊着我的名字,喊着把我释放。有的喊着我的名字,喊着我应该牺牲。又有的喊着我的名字,说:“他是个......
我说的是二○○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我请斯洛伐克的资深汉学家高利克教授吃午餐,他说起我的小说《十字架上》,认为那是我写的最好的小说......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1685—1759)是一位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他一生酷爱世俗音乐,创作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清唱剧,其中取......
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是一位非常有名的音乐家、作曲家。身处于巴洛克时期他费尽一生的心血在音乐创作上;并且在歌剧和清唱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土的巴尔.科赫巴书信,不仅是了解作为犹太史分水岭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唯一翔实的一手资料,而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不朽名曲《哈利路亚》是德国天才音乐家亨德尔的名剧《弥赛亚》中的合唱曲。本文将从基督教神学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一次重新的阐述......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有关于“救世主”的思想和教义。救世主思想是一种源于苦难,着眼于盼望的神学观念。这一思想实际上是能......
本文叙述了亨德尔和他的代表作《弥赛亚》对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影响,以及作品的形成和主要特征;并通过对《弥赛亚》中合唱、咏叹调等......
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蒸汽机咆哮着,喷出阵阵恐怖诡谲的白色烟雾;前所未见的机械在工厂里轰鸣,惊醒了婴儿们的甜梦;两次世界大战留......
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笔者至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语言与文化学院进行访学,师从迈克·桑德斯副教授,他是英国激进美学的领军人......
《弥赛亚》背后的故事rn关于《弥赛亚》的创作,有许多传闻.一种说法是,亨德尔是在不到三周的时间完成的这部经典之作.但千万不要误......
德里达作为一个出生在非洲的法国公民,西班牙裔犹太人,从他的自传《他者的单语主义》中可以见到其身份认同的窘境,他的哲学思考中......
亨德尔的神(遽)[弥赛亚]是巴洛克音乐永恒的经典,由於于首演地点在英国,这部作品特别受到英国人的喜爱,也因此从巴洛克时代以来,就......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以及时代特征,来探索折射在作曲家作品中的音乐内涵,并且通过用理多重分析来尝试阐明这种方......
《玛拉基书》4章2节是基督徒耳熟能详的经文:"但向你们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义的日头出现,其光线有医治之能。"公义在旧约中出现有155次......
耶稣出生后的第40天,父母将他带到耶路撒冷,"要把他献与主"。才到圣殿,就遇到一位"又公义又虔诚"的老者——西面。由于"素常盼望以色列......
小时候随母亲在教堂聚会,印象最为深刻的圣经故事莫过于耶稣行五饼二鱼的神迹。后来才知,除了耶稣复活的神迹外,五饼二鱼是唯一在......
喻如圣化作也,营告此天下,亦作期限,若三年六个月满,是汝处分,过去所以如此~1。就像圣贤教化所做的那样,对普天下谋划昭告,有着明......
摘要:在众多作品中最为有名的要数清唱剧《弥赛亚》以及《让我痛哭吧》,这两个作品对演唱者的声乐技巧十分讲究,要严格把握演唱时的呼......
15部诗文相间的先知书是《圣经》中重要的神学经卷,也是古代希伯来文学的一座丰碑,构成了圣经文学十分独特的一个文类——先知文学。......
笔者认为,没有非政治性的宗教。“弥赛亚”这个符号本身就是对神性政治的阐述行为。本文以King James Version文为蓝本,对《圣经......
在2009年纪念亨德尔逝世二百五十周年之际,大家争相上演《弥赛亚》。其中,奥地利维也纳剧院推出的舞台纪念版与众不同,由成熟新锐的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一系列动荡,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叫嚣历史的终结。德里达逆势而动,为马克思主义敬上了一份特......
本文将揭示宫崎骏电影《风之谷》中的救赎叙事与基督教圣经中的弥撒亚叙事同构的现象。这种叙事模式作为一条隐线躲藏在环境或和平......
《弥赛亚》是亨德尔创作的一部清唱剧,《安抚我的百姓》和《一切山谷都将被填满》是其中的两首男高音唱段。 本文通过对这两首唱段......
阿斯塔菲耶夫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正教思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末世与救赎思想。其创作题材颇为广泛,涉及到引......
复活并非基督教信仰的专利,而是原始宗教时期一个具有普世价值的欲求。本文从这一事实出发,在简要回顾犹太教的弥赛亚思想如何演变成......
基于犹太卡巴拉教,本雅明提出弥赛亚主义,其核心概念就是个人救赎。本文借用了本雅明的弥赛亚时间和弥赛亚救赎,对《他们眼望上苍......
1940年初,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有感于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创作其生前最后一篇作品《历史哲学论纲......
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是巴洛克时期合唱的代表性作品,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研究意义。本文以这部清唱剧的第4段"圣婴降临"为例从排......
《斯德哥尔摩的弥赛亚》是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的一部中篇力作。小说通过主人公寻父以重构自己历史而展开情节,作品中......
周楠本认为鲁迅在《复仇(其二)》中引用耶稣受难的故事"未能反映犹太历史的真实",其实,鲁迅的引述基本符合福音书的记载。周文用阶......
在希腊哲学里,"凯洛斯"(Kairos)一词具有特殊的时间含义,这种含义被后来的基督教神学运用到人们对弥赛亚的盼望中。而在中国哲学里......
背景路加对耶稣受试探的记载,是放在耶稣受洗和耶稣的家谱之后(参路3:21-38),因为那时候耶稣才显明自己就是弥赛亚,结束了装备的年......
为了回应对《马克思的幽灵们》中的“去政治化”立场的批评,德里达在《马克思和儿子们》一文中指出,“去政治化”并不意味着马克思......
《阿霞》中的爱情描写是屠格涅夫关于社会理想的一个文化隐喻。小说主人公N先生的惶爱情,反映了具有西欧和本民族文化双重视野的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