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的真谛,和谐渗透在张濛山水画中的笔墨和笔触间。这其中道家的清静无为,佛家的无上清凉乃至儒家的
中正平和、温柔敦厚都在他的山水作品中有所体现。
约见张濛一次很难,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不是在创作,就是在写生。
《理财》杂志记者反反复复预约几次,始终没有和张濛见面的机会。他的确很忙,但是他的“忙”是把心钻进画里的忙:忙着练习、忙着创作,而不是去忙一些无聊的酒局应酬和无趣的社会活动。
5月17日,得知刚刚一路从河南登封到林州太行山写生归来的张濛需要在家休整几天,《理财》杂志记者就见缝插针地来到他位于郑州的创作室,倾听张濛山水画的心经,欣赏太行山的意境。
跨界学画画
张濛是个职业画家,大高个,戴个眼镜,光头,主攻山水,记者结识他,得益于艺术圈朋友的推荐:勤奋、吃苦、怀古,是一位“70后”的实力派精英。
为何喜欢山水画?张濛告诉《理财》杂志记者:“山水画格局大,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
说起来,张濛的经历也很传奇,读过医学,学过文博,最后人生的坐标却选择了绘画,并且这一画就是20多年。
为何会如此大跨界呢?
“上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喜欢练字,当时也很下功夫,练习了两三年,最后受到两位邻居的影响,他们都是20世纪80年代圈内知名的画家,一位是画山水的,另一位是画花鸟的,就这样耳濡目染,我也渐入佳境,进入了这水墨五彩世界,当然,最初的练字也为我后来绘画线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吧。”张濛说,“从开始景文轩买画册临摹到大河画廊的石涛山水画集临摹,从宋元古画临摹再到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就这样坚持着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特别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张濛可谓是废寝忘食,白天听老师讲课,晚上自己苦练技法,每天都是争分夺秒地度过。日复一日,由于营养不良造成自己体虚,免疫力下降,再加上南方潮气大,蚊虫叮咬,两条腿生疮流脓,久治不愈,血水浸透裤腿,到最后站立都很困难。
在张濛的案头墙壁上,张贴着“读书随处净土,开门即是深山”的字样,这或许是他的座右铭,或许是他追求的人生意境。从画室的陈设布局来看,可以看出张濛是一个嗜古之人,读古书,临古画,收藏古董,不喜欢繁杂之事,只愿在清静之地苦练画画基本功。
画室的架子上放着各式的瓶瓶罐罐,这都是他在各地深山流水处写生时淘来的宝贝,每当新放上去一个,他都兴奋不已,这种乐趣也会感染和影响到他的朋友圈。
画案上摆放着许多旧书,其中碑帖、画册最多,老桌子和老椅子给画室增添了古朴的灵韵,在这样的环境创作,不能不被气氛所感染,出自这个画室的作品挥毫之间都应该是灵气逼人的。
张濛向《理财》杂志记者表示:“既然学习古画,就要有古代人的那种意境,在古画中学习古人的艺术真谛,在古陶器中发掘和欣赏美的形式和风格,这样自己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古韵悠长。”
常怀朴素之心
绘画三大块:临摹、写生、创作。张濛的山水画直追唐宋笔意,近两年,他加大了写生的力度,同时在积累过程中进行创作,笔耕不辍。
写生是极为艰苦的事情,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张濛都一直在坚持:登封嵩山、林州太行、甘南、台州、黄山、漓江……
观其画,下笔严谨,用墨考究,浓墨作树石,枝叶或夹笔,或点染,石皆方硬,人物屋宇,描写整齊,画水得其势,虽以造化为师,然不失高古之意。画中的一山一石、一树一木、一花一草,线条遒劲,墨法苍润,布局简妙,意境高清,如同他心境明澈见底。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虽有牵强附会之意,然从南北山势及人文面貌来讲,的确有“北方显苍茫,南方宜秀润”之说。张濛画面一直追求荆、关山水“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的华滋浑厚。
庄子有曰“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常怀朴素之心,总会有大道至简,静水流深之美。《理财》杂志记者看到张濛在太行写生的一批水墨作品,的确有“素以为绚”的大美之感。作品尺幅不大,件件却都有着石澜烟林、危峰突兀、重岩叠嶂的巍巍太行的万千变化之气象。他钟情于水墨本身,写生作品并无设色,画面里的气息是虚静、恬淡、寂寞如初。
他笔下的太行极少表现雄伟壮阔的全景式太行山脉,而是多于表现山涧树石,林泉掩映、墨淡云轻的艺术效果,即便如此,仍旧不乏气势恢弘,生秀绝伦,画面大有咫尺而得千顷之势。他用笔极速,如飞如动;用墨极简,不质不形,笔墨运转变化使得墨色韵味天趣,浑然天成。张濛善于房屋树石的近景的刻画,更长于远山云雾缭绕的烘染,因此在他的太行写生中,处处都是温情、鲜活的生命体。
张濛的画与人,一贯推崇素与简,此乃人生之境界。纵然是踏遍千山万水,只为水墨丹青那一抹阳光,正所谓是“心之所向,素履所往”。
著名画家谢冰毅表示,张濛的山水画在研习过程中临摹与写生并重,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文脉,又有时代气息,厚重而不失鲜活,气象宏大而又笔笔不苟。在他的年龄段,在当下浮躁的画界,已实属难得。画家只有站得高,腕底才有鬼神生。
职业态度第一
在采访过程中,张濛一直向记者强调“职业态度是第一位的”,他的人生中轴线没有离开过画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主线是要突破自己。
张濛学习的宗旨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如何把画画好?张濛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练字,练字才能提高线条质量,再复杂的画也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如果每一笔线条质量都很差的话,即使画面最终效果再好也不行,不耐看,经不起推敲,好像武术中花拳绣腿一样,是花架子。
其次是临摹。临摹才能正腕,才能避免低俗平庸,这属于“技”的范畴,跟古代卖油翁或者百步穿杨的技术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技术性的练习,树法、石法、云法、水法等等,这方面如果有扎实的线条质量作支撑的话就事半功倍,只要多加练习就行。
最后是大道。大道至简,“道”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学道可以先从学习历史入门,简单地说就去河南博物院看看咱老祖宗在创世纪时候用的那些东西,老祖先做出的各种精美的陶器并且施上彩绘来美化,很多器型今天看来也是那么完美、那么漂亮,这可能就是大美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原因吧,就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一样。审视这里的每一件器物,你会对“道”多一分体会。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贾德江如此评价张濛的作品:以精笔妙墨把山水画得自然清新、古意悠悠,正是一种文人的笔墨,智慧的艺术;在静观万物的同时,又以敏锐的眼光洞达古人,体验现代,感受生命,审视自我;语言的传承出新,境界的高迈不俗,无不蕴含着传统精神的要义和古典审美的内涵;师法古人,则笔端有序,师久能化,则面目可成,重要的是“师古人之心”。
中正平和、温柔敦厚都在他的山水作品中有所体现。
约见张濛一次很难,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不是在创作,就是在写生。
《理财》杂志记者反反复复预约几次,始终没有和张濛见面的机会。他的确很忙,但是他的“忙”是把心钻进画里的忙:忙着练习、忙着创作,而不是去忙一些无聊的酒局应酬和无趣的社会活动。
5月17日,得知刚刚一路从河南登封到林州太行山写生归来的张濛需要在家休整几天,《理财》杂志记者就见缝插针地来到他位于郑州的创作室,倾听张濛山水画的心经,欣赏太行山的意境。
跨界学画画
张濛是个职业画家,大高个,戴个眼镜,光头,主攻山水,记者结识他,得益于艺术圈朋友的推荐:勤奋、吃苦、怀古,是一位“70后”的实力派精英。
为何喜欢山水画?张濛告诉《理财》杂志记者:“山水画格局大,仁者乐山山如画,智者乐水水无涯。”
说起来,张濛的经历也很传奇,读过医学,学过文博,最后人生的坐标却选择了绘画,并且这一画就是20多年。
为何会如此大跨界呢?
“上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喜欢练字,当时也很下功夫,练习了两三年,最后受到两位邻居的影响,他们都是20世纪80年代圈内知名的画家,一位是画山水的,另一位是画花鸟的,就这样耳濡目染,我也渐入佳境,进入了这水墨五彩世界,当然,最初的练字也为我后来绘画线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吧。”张濛说,“从开始景文轩买画册临摹到大河画廊的石涛山水画集临摹,从宋元古画临摹再到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进修,就这样坚持着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特别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张濛可谓是废寝忘食,白天听老师讲课,晚上自己苦练技法,每天都是争分夺秒地度过。日复一日,由于营养不良造成自己体虚,免疫力下降,再加上南方潮气大,蚊虫叮咬,两条腿生疮流脓,久治不愈,血水浸透裤腿,到最后站立都很困难。
在张濛的案头墙壁上,张贴着“读书随处净土,开门即是深山”的字样,这或许是他的座右铭,或许是他追求的人生意境。从画室的陈设布局来看,可以看出张濛是一个嗜古之人,读古书,临古画,收藏古董,不喜欢繁杂之事,只愿在清静之地苦练画画基本功。
画室的架子上放着各式的瓶瓶罐罐,这都是他在各地深山流水处写生时淘来的宝贝,每当新放上去一个,他都兴奋不已,这种乐趣也会感染和影响到他的朋友圈。
画案上摆放着许多旧书,其中碑帖、画册最多,老桌子和老椅子给画室增添了古朴的灵韵,在这样的环境创作,不能不被气氛所感染,出自这个画室的作品挥毫之间都应该是灵气逼人的。
张濛向《理财》杂志记者表示:“既然学习古画,就要有古代人的那种意境,在古画中学习古人的艺术真谛,在古陶器中发掘和欣赏美的形式和风格,这样自己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古韵悠长。”
常怀朴素之心
绘画三大块:临摹、写生、创作。张濛的山水画直追唐宋笔意,近两年,他加大了写生的力度,同时在积累过程中进行创作,笔耕不辍。
写生是极为艰苦的事情,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张濛都一直在坚持:登封嵩山、林州太行、甘南、台州、黄山、漓江……
观其画,下笔严谨,用墨考究,浓墨作树石,枝叶或夹笔,或点染,石皆方硬,人物屋宇,描写整齊,画水得其势,虽以造化为师,然不失高古之意。画中的一山一石、一树一木、一花一草,线条遒劲,墨法苍润,布局简妙,意境高清,如同他心境明澈见底。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虽有牵强附会之意,然从南北山势及人文面貌来讲,的确有“北方显苍茫,南方宜秀润”之说。张濛画面一直追求荆、关山水“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的华滋浑厚。
庄子有曰“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常怀朴素之心,总会有大道至简,静水流深之美。《理财》杂志记者看到张濛在太行写生的一批水墨作品,的确有“素以为绚”的大美之感。作品尺幅不大,件件却都有着石澜烟林、危峰突兀、重岩叠嶂的巍巍太行的万千变化之气象。他钟情于水墨本身,写生作品并无设色,画面里的气息是虚静、恬淡、寂寞如初。
他笔下的太行极少表现雄伟壮阔的全景式太行山脉,而是多于表现山涧树石,林泉掩映、墨淡云轻的艺术效果,即便如此,仍旧不乏气势恢弘,生秀绝伦,画面大有咫尺而得千顷之势。他用笔极速,如飞如动;用墨极简,不质不形,笔墨运转变化使得墨色韵味天趣,浑然天成。张濛善于房屋树石的近景的刻画,更长于远山云雾缭绕的烘染,因此在他的太行写生中,处处都是温情、鲜活的生命体。
张濛的画与人,一贯推崇素与简,此乃人生之境界。纵然是踏遍千山万水,只为水墨丹青那一抹阳光,正所谓是“心之所向,素履所往”。
著名画家谢冰毅表示,张濛的山水画在研习过程中临摹与写生并重,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文脉,又有时代气息,厚重而不失鲜活,气象宏大而又笔笔不苟。在他的年龄段,在当下浮躁的画界,已实属难得。画家只有站得高,腕底才有鬼神生。
职业态度第一
在采访过程中,张濛一直向记者强调“职业态度是第一位的”,他的人生中轴线没有离开过画画,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主线是要突破自己。
张濛学习的宗旨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如何把画画好?张濛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练字,练字才能提高线条质量,再复杂的画也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如果每一笔线条质量都很差的话,即使画面最终效果再好也不行,不耐看,经不起推敲,好像武术中花拳绣腿一样,是花架子。
其次是临摹。临摹才能正腕,才能避免低俗平庸,这属于“技”的范畴,跟古代卖油翁或者百步穿杨的技术意思是一样的,就是技术性的练习,树法、石法、云法、水法等等,这方面如果有扎实的线条质量作支撑的话就事半功倍,只要多加练习就行。
最后是大道。大道至简,“道”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学道可以先从学习历史入门,简单地说就去河南博物院看看咱老祖宗在创世纪时候用的那些东西,老祖先做出的各种精美的陶器并且施上彩绘来美化,很多器型今天看来也是那么完美、那么漂亮,这可能就是大美的东西都是朴素的原因吧,就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一样。审视这里的每一件器物,你会对“道”多一分体会。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贾德江如此评价张濛的作品:以精笔妙墨把山水画得自然清新、古意悠悠,正是一种文人的笔墨,智慧的艺术;在静观万物的同时,又以敏锐的眼光洞达古人,体验现代,感受生命,审视自我;语言的传承出新,境界的高迈不俗,无不蕴含着传统精神的要义和古典审美的内涵;师法古人,则笔端有序,师久能化,则面目可成,重要的是“师古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