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手悬空,拇指迅速上下翻动,喉咙鼓动,嘴唇半阖,优美的曲调娓娓传来……李旭坐在自家小院里演奏民歌《花儿》,只闻旋律却不见乐器的景象,让人啧啧称奇。
曲毕,李旭从口中取出一个马蹄形的金属质小件儿,先前悠扬的乐声便是从中传来。这叫口弦,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乐器相比,口弦带着时光的韵味,那声音可以让内心回归平静。
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口弦利用人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它头小尾大,像一只鸟。人类先民也以口弦传情达意,目前中国出土的口弦,最早距今已有4300年。
与其他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口弦也存在着保护和传承的难题。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传承方法:有人建议通过改进口弦本身,使之发出的音调更高些,更明确些,以便适合演奏;也有人认为应该整理出一些曲谱来;还有人认为应该改变演奏技巧……
李旭的母亲安宇歌致力于口弦的传承与创新,这位被誉为“口弦皇后”的国家级口弦非遗传承人经过多年的摸索钻研,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创新,让口弦本身更加美观,便于演奏,还整理出一些即将失传的曲谱。这些年,李旭和母亲将目光放眼世界,汲取國外口弦制作技艺,在制作中融入现代元素。此外,李旭还和妻子打造口弦IP,尝试让西洋乐器和口弦“相遇”,将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器乐推向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呈献给大家,让口弦成为可以随时传播的器乐。他希望在保留文脉的同时,让这古老的乐器适应当代土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焕发新的生机。
文本解读: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钟华江
赞格威尔曾言:“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传统手艺如何“变”才能找到发展壮大的土壤,在这些手艺人的努力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悄然发生的变化。运用这一素材时,我们可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论文化的变与不变,守正与创新。还可以以此论及数字化时代文化、时代的意义,探讨它如何连同社交平台将世界庞杂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文化圈层”,推动许多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进而成功实现“破壁出圈”。
角度解读
角度一:保护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口弦被誉为“人类的初音”。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非遗也是有活力与生命力的,非遗保护是有意义的,从而让非遗展现出恒久魅力,焕发出时代风采。
角度二: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是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并在当代生活中有愈加枝繁叶茂的基础。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角度三:坚守执着。
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李旭的母亲安宇歌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从不放弃。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尊崇感、敬业与爱业、对美好事物的专注与信念,才有了对精细手艺的传承。
角度四:让文化时尚新潮。
非遗文化,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与创新。口弦,一个古老的乐器也能焕发勃勃生机。经过传承人的探索创新,不但在国内为人们熟知,从外形到吹奏,而且还汲取国外口弦制作技艺,在制作中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口弦IP,中西合璧,甚至推向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圈层,给人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学生运用示例
社会的飞跃进步,总会黯淡一些事与物。比如“老手艺”。它们在角落里坚守,又在角落里发光。没有什么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只有 于“守”中传承,于“变”中发扬,才能让社会前进的步伐来得更踏实些。
不可否认,迅猛发达的科技可以淘汰很多东西,但“老手艺”身上不仅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一种情感的维系与寄托。正如,不是电脑打字就能代替宣纸挥毫;也不是电子音乐,就能取代器乐弹唱。在那里,是另一种精神的皈依。于“守”中传承,只有传承,才能坚守。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神。科技的发达,它淘汰的大多数只是由科技所创造出来的器件,但是它代替不了由人类所坚守的文明世界与精神文化。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被老一辈人的手艺的娴熟所惊叹,坚守的精神所打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守护。
社会在前进,观念在更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学会于“守”中传承,于“变”中发扬,“老手艺”才能在时代的不断擦拭中,而变得更历久弥新。
——广东省普宁市城东中学 陈婷《于“守”中传承,于“变”中发扬》
梅兰芳先生曾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汲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这两句话都在强调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传承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创新,传承就会失去生命力。从古到今,模仿“书圣”王羲之书法的不计其数,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历史长河里销声匿迹,而在王羲之等人行草的基础上开创出狂草的“草圣”张旭却走上神坛,与王羲之共享荣耀。如今,当人们感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时,昔日亭台楼阁中的“大雅”借助各种媒介走向民间。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曾以综艺节目、纪录片、手机APP 等为载体去解读文物,让普通人走近文物,了解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方式,一改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欣赏和反思。
——一考生《传承创新,相得益彰》
“互联网 ”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佳节一直在线,通过文章、图片、视频以及互动栏目“大珠小珠落玉盘”,挖掘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资源,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团圆意识,增强了国人对于血脉基因的重新认知。继承传统和创新未来,是一个能量的传递与提升,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多方面地对应到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中,最终在知识和感知上丰富亿万国人。
——一考生《给传统节日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编辑:王莹)
曲毕,李旭从口中取出一个马蹄形的金属质小件儿,先前悠扬的乐声便是从中传来。这叫口弦,和现代化的电子科技乐器相比,口弦带着时光的韵味,那声音可以让内心回归平静。
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中体积最小的乐器之一,口弦利用人口中的气流使颤音发生变化,产生共鸣,便有了曲调。它头小尾大,像一只鸟。人类先民也以口弦传情达意,目前中国出土的口弦,最早距今已有4300年。
与其他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口弦也存在着保护和传承的难题。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传承方法:有人建议通过改进口弦本身,使之发出的音调更高些,更明确些,以便适合演奏;也有人认为应该整理出一些曲谱来;还有人认为应该改变演奏技巧……
李旭的母亲安宇歌致力于口弦的传承与创新,这位被誉为“口弦皇后”的国家级口弦非遗传承人经过多年的摸索钻研,将传统的口弦制作进行创新,让口弦本身更加美观,便于演奏,还整理出一些即将失传的曲谱。这些年,李旭和母亲将目光放眼世界,汲取國外口弦制作技艺,在制作中融入现代元素。此外,李旭还和妻子打造口弦IP,尝试让西洋乐器和口弦“相遇”,将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器乐推向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呈献给大家,让口弦成为可以随时传播的器乐。他希望在保留文脉的同时,让这古老的乐器适应当代土壤,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焕发新的生机。
文本解读: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中学 钟华江
赞格威尔曾言:“所有一切都在变化,唯有变化不变。”传统手艺如何“变”才能找到发展壮大的土壤,在这些手艺人的努力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悄然发生的变化。运用这一素材时,我们可以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论文化的变与不变,守正与创新。还可以以此论及数字化时代文化、时代的意义,探讨它如何连同社交平台将世界庞杂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文化圈层”,推动许多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进而成功实现“破壁出圈”。
角度解读
角度一:保护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口弦被誉为“人类的初音”。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能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知道,非遗也是有活力与生命力的,非遗保护是有意义的,从而让非遗展现出恒久魅力,焕发出时代风采。
角度二: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保持和扩大传承人群,是非遗在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永葆民族特性,并在当代生活中有愈加枝繁叶茂的基础。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角度三:坚守执着。
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李旭的母亲安宇歌几十年来坚持不懈,从不放弃。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尊崇感、敬业与爱业、对美好事物的专注与信念,才有了对精细手艺的传承。
角度四:让文化时尚新潮。
非遗文化,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当代社会得以延续与创新。口弦,一个古老的乐器也能焕发勃勃生机。经过传承人的探索创新,不但在国内为人们熟知,从外形到吹奏,而且还汲取国外口弦制作技艺,在制作中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口弦IP,中西合璧,甚至推向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圈层,给人们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学生运用示例
社会的飞跃进步,总会黯淡一些事与物。比如“老手艺”。它们在角落里坚守,又在角落里发光。没有什么是不可取代的,但是只有 于“守”中传承,于“变”中发扬,才能让社会前进的步伐来得更踏实些。
不可否认,迅猛发达的科技可以淘汰很多东西,但“老手艺”身上不仅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也代表着一种情感的维系与寄托。正如,不是电脑打字就能代替宣纸挥毫;也不是电子音乐,就能取代器乐弹唱。在那里,是另一种精神的皈依。于“守”中传承,只有传承,才能坚守。传承的是手艺,更是精神。科技的发达,它淘汰的大多数只是由科技所创造出来的器件,但是它代替不了由人类所坚守的文明世界与精神文化。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只有被老一辈人的手艺的娴熟所惊叹,坚守的精神所打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守护。
社会在前进,观念在更新。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更要学会于“守”中传承,于“变”中发扬,“老手艺”才能在时代的不断擦拭中,而变得更历久弥新。
——广东省普宁市城东中学 陈婷《于“守”中传承,于“变”中发扬》
梅兰芳先生曾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正确的道路是这样:汲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这两句话都在强调传承的重要性。然而,传承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创新,传承就会失去生命力。从古到今,模仿“书圣”王羲之书法的不计其数,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历史长河里销声匿迹,而在王羲之等人行草的基础上开创出狂草的“草圣”张旭却走上神坛,与王羲之共享荣耀。如今,当人们感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时,昔日亭台楼阁中的“大雅”借助各种媒介走向民间。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就曾以综艺节目、纪录片、手机APP 等为载体去解读文物,让普通人走近文物,了解其承载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方式,一改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欣赏和反思。
——一考生《传承创新,相得益彰》
“互联网 ”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佳节一直在线,通过文章、图片、视频以及互动栏目“大珠小珠落玉盘”,挖掘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资源,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团圆意识,增强了国人对于血脉基因的重新认知。继承传统和创新未来,是一个能量的传递与提升,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多方面地对应到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中,最终在知识和感知上丰富亿万国人。
——一考生《给传统节日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