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诚:穿梭两岸的重要密使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1年出生于浙江,曾担任蒋经国的机要秘书】
  1980年代,中国共产党逐渐调整了对台方针政策,大力倡导和加强两岸民间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1981年至1987年,沈诚受命于蒋经国,穿梭两岸之间,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两岸密使。
  收到叶剑英的邀请函
  沈诚1921年出生于浙江,受家庭的影响,自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就成为了蒋经国嫡系青年军中的一名师长。台湾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后,曾出任国民党陆军少将,后来又担任蒋经国的机要秘书,并与蒋经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也为他后来充当两岸信使埋下了伏笔。
  1949年,沈诚随着国民党一起离开大陆去往台湾,从那时起其内心就有了一种飘零之感,思乡的情愫从未间断。祖国虽近在咫尺,但却因两岸消息闭塞,他也只有雾里看花的份儿。1980年前后,沈诚从军队退役,来到香港,出任《新香港时报》社长兼总编辑。1981年8月的一天,香港一家国货公司的负责人到报社给沈诚送来了一份“邀请书”,邀请他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地点在北京,时间为10月10日,署名是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叶剑英。
  在当时的环境下,两岸还是“隔海对峙”的形势,收到这样的一封邀请书,沈诚心中有些纳闷,隐隐还有一些不安。经过了一番周折,他了解到,这一次盛大庆祝“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的嘉宾是全球统请的。在香港除了他本人,还有其他4位年逾80的老革命家也在被邀之列。
  这让沈诚在受宠若惊之余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由于他当时还是预备役的陆军高级军官,不能任意自由行动。如果要到北京参加活动,他必须对台湾官方有个交代。于是在接到请柬的3天后,沈诚专程去了一趟台北请示蒋经国。蒋经国对沈诚此行,既不鼓励亦不禁止。他说:“按政策,你去大陆是违法的,但依你目前的身份能去看看也是未尝不可。”后来,他又嘱咐沈诚,到国民党中央党部‘报备’一下。临别时,蒋经国却例外地交代给沈诚一个私人任务,希望他能抽空去一趟溪口,看看那边情形,最好能拍摄一些现场照片。
  蒋经国同意“两党对等谈判”模式
  1981年9月25日,沈诚怀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阔别30年的故土。沈诚回到祖国后不久,叶剑英在9月30日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委员长身份,对台湾发布了有名的“叶九条”。
  1981年10月3日,叶剑英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约见沈诚,他和叶帅在抗战胜利后,北平“军调部”时期(国共和美国三方组成的军事协调部,其职能是专为调停国共两军军事冲突)有过接触。叶剑英是第一位接见沈诚的中共高级领导人,他向沈诚解释了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并委托沈诚向蒋经国转达中央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
  1986年夏天,沈诚写了一份数千字的《国是建议备忘录》分送给了两岸的领导人———北京的邓小平先生和台北的蒋经国先生。这一份《国是建议备忘录》主要内容包括下列六点:一、分析两岸两党对当前“国是”在观点上的异同;二、双方对意识形态的差距和互相执着;三、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的分歧;四、如何在“国家至上、民族第一”的大目标下,共同为和平共存、国家统一而努力奋斗;五、国家一定统一,手段必须和平;六、实行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
  1987年3月,有关部门通过“全国政协”邀请沈诚到北京再次进行会晤。离开台北之前,沈诚再次密见了蒋经国。他和经国先生谈了很多,关于两党、两岸问题,沈诚力主突破“三不原则”,经国先生没有反对他的建议。
  蒋经国表示在当时阶段暂时还只能采取“官民有别”的政策,对纯民间的接触、交流,台湾当时新的“三不政策”是“不鼓励”、“不支持”、“不压制”。蒋经国先生这个决定,无形中对于“三不政策”有了新的改变,这对两岸形势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到达北京以后,在中南海军委会的一个会议厅,沈诚第一次见到了当时的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杨尚昆对沈诚说:“我们党中央对于你提出的建议十分重视,并且领导们也决定了一些具体步骤,所以请你来谈。我们认为两党之间,已经差不多有40年没有接触对话了。兄弟骨肉没有什么不可解决的事,有问题大家坐下来谈,只要大家开诚布公地谈,总会消除一切隔膜的。沈先生,你很热心两岸、两党的事,往返奔波,主要也是为两岸交流搭桥。”沈诚听了杨尚昆的话,觉得十分中肯,便也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蒋经国的想法。
  杨尚昆说:“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来看,合则两利,国家兴旺,分则两败俱伤,国家衰败。经国先生秉承蒋老先生之民族大义,坚定一个中国政策,我们十分钦佩。希望国共两党能够第三次合作,共创光明前途。”
  关于国共和谈的问题,沈诚提出由中共方面提出腹案,以便他向蒋经国“请示机宜”。随后,杨尚昆代表中共中央提出了两岸进行谈判的几条原则,既具体又重要。沈诚向蒋经国做了汇报,几天后,台北传来消息,蒋经国同意“两党对等谈判、中央层次”的模式,“但在技术上还希望正式有个具体表达”。
  1987年3月25日,中共中央领导人研究决定,以杨尚昆的名义致函蒋经国,邀请国民党派代表到北京举行和平谈判。不过,直到这个时候,沈诚还是“志愿兵”,连蒋经国先生的私人代表也不是。当时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不给人以口实。但是这样做,除非深为蒋经国信任才可。否则,谁也不堪胜任。所以,这一次的“两岸沟通”,在总体上说,只有纵的领导,而没有横的关系。
  沈诚怎么也想不到事情的发展如此神速,像这样一件不但影响两党今后前途,更影响两岸十几亿人民命运的历史性大事竟落到自己的肩上。
  “在离开大陆的几十年里,我天天盼望‘和平统一’,但在我的潜意识中,好像‘和平统一’就像擦燃一根火柴那么轻松。而在另一个角度上,我所祈求的‘和平统一’又好像中彩票那样有一种无力感。”这是当时沈诚内心的真实写照。
  台湾开放两岸民间往来
  1987年3月29日,沈诚带着杨尚昆写给蒋经国的“密函”离开了北京,辗转香港,于两天后到达台北。大约在早上6点钟,沈诚早早来到了蒋经国的官邸,官邸侍从刚刚起床。见到急匆匆赶来的沈诚就知道有事,便问他有没有预先电话通知,沈诚习惯性地回答:“是大先生(对蒋经国的称呼)召见。”
  侍从一听,立刻将沈诚带入客厅,并通报蒋经国。沈诚进入书房,见到蒋经国。原来,蒋经国通知沈诚在7点以前赶来,为的是秘书们还没上班,可以和他密谈。
  沈诚向他汇报了在北京的经过,告诉他“杨先生为了郑重并使我安心,还亲自交代我,信未封口,准许我过一下目,再封上。这是由一个黄色牛皮纸封套着的‘函件’,封套上横列‘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10个红色简体字,信纸也用‘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公笺。”
  沈诚一面向蒋经国报告,一面将那封密函,从公文包中取出呈给他。蒋经国从沈诚的手中接过“密函”,并满脸笑容地握住他的手说:“则明(沈诚先生的号)弟,你辛苦了。”
  这一句“辛苦了”让沈诚感动得热泪盈眶,整整7年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这封密函对促进两岸关系互动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促使蒋经国于当年7月14日宣布废除在台湾实施长达38年的“戒严体制”。并在后来决定开放两岸民间人员往来,继而陆续向大陆做出适度“开放”的积极姿态。
  1987年12月7日,蒋经国生前最后一次约见了沈诚。那时,国民党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派代表团访问大陆。蒋经国告诉沈诚:“下一拨正式去北京的人选大概在下个月初的党中常会中作决定”,并委托沈诚,“那时,你就可以作安排了。”
  然而,就在台湾派往北京进行国共和谈的代表尚未定出的时候,蒋经国于1988年1月13日去世。当天晚上,国民党召开临时中常会,宣布李登辉继任“总统”职位。一星期之后,沈诚突然被台湾“高等法院”以“颠覆政府”的罪名拘捕法办。沈诚入狱,不审不判,关押200多个日夜之后,1988年11月26日,又被宣布无罪释放。之后,沈诚举办了一次记者招待会,会上他表示中国大陆才是台湾的中国人的根,他会再去大陆。如今,他也早已遂愿。
  (摘自《老人天地》2006年第1期,《台海》2009年3月18日)
其他文献
孔东梅是毛泽东的外孙女,也是毛家第三代里唯一的女孩。其母亲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是贺子珍为毛泽东所生的六个孩子中唯一留在身边的。  1996年,孔东梅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进入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她去的时候泰康人寿刚刚开始创建,几乎每天都得忙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她在办公室做行政,从端茶倒水打杂做起,几乎在各个部门都干过。1999年,孔东梅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硕士
期刊
1949年7月,陈炎清军前受命,率领49名干部,昼夜兼程,向湘西挺进。他在湘西工作了5年,以伤残之躯走遍了湘西的山岭,为湘西剿匪建政、发展地方武装、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保卫农村民主改革,建立了不朽功勋。1954年,陈炎清离开湘西,但在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一串串的故事,各族群众口耳相传,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早年被白求恩称为“最坚强的硬汉”  陈炎清1929年参加革命。大革命时期,他屡立战功,是红
期刊
卓玥是邓榕的独生女,邓小平的外孙女。她16岁去美国留学,在那里读完高中、大学。在美国,卓玥会在课余时间去做义工,比如在敬老院陪老人读书,帮他人照看孩子等,也参加过一些慈善活动。毕业前,她还在“希望工程”打过工,在山西学校教过书。  卓玥从小对慈善事业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与家庭的熏陶有很大关系。在卓玥眼里,爷爷(邓小平)通常不讲大道理,都是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大家———他和奶奶卓琳经常给“希望工程”捐款,
期刊
陈晓丹出生于上海,是国家发展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的千金,中共元老陈云的孙女。  自小向“学霸”看齐的陈晓丹,本科就读于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学习优秀的她在当地的华人圈小有名气。本科毕业后陈晓丹任职于摩根士坦利纽约总部,担任金融分析师。3年后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  陈晓丹遗传了母亲的美丽基因,生而甜美动人。幼时的她利落的短发倍显活泼可爱,待到少女初成长时,面庞柔润,眉目清秀,十分漂亮。  2006年
期刊
曾任四川省北川县副县长  兰辉始终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更好发挥表率作用。  ———2013年9月22日习近平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兰辉学习  车子无法通行的地方就步行  兰辉,1965年4月出生在北川县曲山镇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1
期刊
朱新华是朱德唯一的孙女,为解放军总医院干休所门诊部主任。作为伟人的孙女,她的特殊身份令很多人羡慕。但多年来,她只把自己看作普通一兵。  1970年,只有16岁的朱新华入伍,被分配到广州部队医院当卫生员。  当时的工作需要她给一些病人端屎倒尿,这让年轻的朱新华很难接受。于是,她给爷爷写了封信,想利用关系调动一下工作。但爷爷没有答应,在回信中鼓励她工作要从最基层做起,才能好好锻炼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正
期刊
邓小平之孙邓卓棣出生于美国,但他没有选择西化之路,他在媒体的揣测和传闻中回到了中国,追寻祖母和父亲的足迹,进入北大,完成本科学业后才选择去大洋彼岸。2007年,22岁的邓卓棣从北大法律系毕业,前往美国杜克大学,一年后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并获得律师事务所的工作资格,伟凯律师事务是2009年全球第十大律师事务所,邓卓棣在伟凯律师事务所工作了两年左右。  2013年5月3日,邓卓棣被报道担任广西百色市平果
期刊
两岸密使活动,始于蒋介石在台主政时期。1950年5月,在蒋介石授意下,蒋经国指派李次白前往上海会见上海市长陈毅,试探和谈的可能性。但此后朝鲜战争爆发,李次白留在了大陆。朝鲜战争结束后,北京对台展开和平攻势,蒋经国选中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前往北京。但蒋介石决定多派一名更有分量的密使———“立法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宋宜山前往北京。由于宋宜山写给蒋介石的书面报告,对大陆成就赞扬颇
期刊
【1900- 1972,浙江兰溪人,民国著名记者、作家】  建国后,到底是谁首先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到底是谁向海外报道了这一讯息?要回答这一问题,不能不提到一位重要的神秘的传奇人物———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爱国人士”,曾为国共两党领袖共同奉为“座上宾”的“两岸密使”曹聚仁先生。  游船上密会香港来客  上世纪50年代,国民党退踞台湾,海峡两岸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很多人愿意为国共两党牵线搭桥
期刊
张学良和汪精卫同是民国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二者都是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一個是统领千军万马、叱咤风云的少帅;一个是“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民主革命者。在其后的发展中,一个被铭刻于历史的纪念碑上,赢得亿万民众的尊敬;一个则被钉在民族的耻辱柱上,遭到世人的唾骂。两个出身、经历、追求和信仰都不相同的人物,却因时运与机缘,演绎了一段恩怨情仇。  “年轻时我最佩服汪精卫”  汪精卫,1883年生于广东三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