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肩部寒痹为肩痹的一类证型,是临床常见病症,是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肩部感受寒邪,寒邪客于经络,痹阻气血而发病。为了寻找推拿治療本病的有效适用手法,笔者曾运用温通手法,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为治疗原则,治疗肩部寒痹60例,痊愈48例,显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6.7%,证实推拿温通手法对本病有着较强的适用性。
关键词:温通手法寒痹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35-01
肩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肩部感受风寒湿邪或劳损而发病,其中以感受寒邪为主者称为寒痹,以肩周部剧烈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为主要症状[1],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笔者在工作期间以推拿温通手法治疗肩部寒痹60例,取得较好疗效,略有心得,现报告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女42例,男1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7岁,45岁以上44例,45岁以下16例;病程最长为三年,最短为七天。发病部位在左肩22例,右肩28例,双肩10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6年[2]。临床病例多有受凉史,初起肩部疼痛,痛势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肩部活动受限,甚至洗脸、梳头、穿衣、摸背等均受影响。肩部周围常有广泛的压痛点,肩前、后、外侧多有压痛。苔白脉弦紧。X线摄片可排除骨折、脱位等情况。少数患者伴有颈部疼痛和僵硬症状,但X线摄片排除颈椎病变。
1.3辨经分型。根据病变累及经络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笔者将临床病例分为以下几型:
1.3.1手太阳经病。肩及上臂牵掣疼痛,肩关节外旋及提肩有障碍,本组属于此型者14例。
1.3.2手少阳经病。肩上臂外侧疼痛及肩胛疼痛,肩不能提,本组属于此型者10例。
1.3.3手阳明经病。三角肌疼痛,痛引肘臂,肩关节抬高和外展有障碍,本组属于此型者18例。
1.3.4手太阴经病。肩内侧疼痛,放射至上臂内侧,肩关节活动受限,本组属于此型者8例。
另外10例患者为多经同病,手太阳和手阳明经同病者3例,手太阴和手少阳同病者2例。
2推拿治疗
2.1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2.2手法[3]。推法、点法、振法、擦法、搓法、抖法。
2.3取穴。
2.3.1局部取穴。
2.3.1.1手太阳经病:肩贞、臑俞、天宗、肩外俞。
2.3.1.2手少阳经病:臑会、肩髎、天髎。
2.3.1.3手阳明经病:曲池、臂臑、肩髃。
2.3.1.4手太阴经病:尺泽、侠白、云门。
2.3.2远部取穴。
2.3.2.1手太阳经病:取足太阳膀胱经之承山穴。
2.3.2.2手少阳经病:取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穴。
2.3.2.3手阳明经病:取足阳明胃经之条口穴。
2.3.3辨证取穴。肺虚者加肺俞,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阳虚甚者加大椎、命门,血虚者加膈俞,挟风者加风池,挟湿者加阴陵泉。
2.4操作。
2.4.1肩松筋。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患侧,一手托患者肘部,使其肩部肌肉放松,另一手在患肩周围施以缓慢深沉的手法,约3~5分钟,以充分放松肩周部肌肉。
2.4.2推肩散寒。患者坐位,医者站于其身后,一手扶患者对侧肩膀,另一手以掌推法由大椎穴直推,经患肩肩头,分前、中、后三条线推至上臂三角肌止点处,反复操作7~9次,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以患者肩臂有温热感为度。
2.4.3循经取穴。根据病变经络选取相应腧穴,如手太阳小肠经的肩贞、臑俞、肩外俞,手少阳三焦经的肩髎、天髎,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臂臑,手太阴肺经的尺泽、侠白。医者并拢食中二指循经在所选穴位上施以指振法,每穴约1分钟,以穴位周围产生酸麻热胀感为佳。
2.4.4点穴通脉。根据病变累及经络选取肩部相应腧穴施以点穴法,以下各穴可视情况选择一穴或数穴进行操作。
2.4.4.1点天宗。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身后,以一手拇指端点在患侧天宗穴上,缓缓用力,逐渐深透,当患者有酸麻感沿臂外后廉传至小指时,稍停片刻,然后轻轻抬起,以有温热感散至肘为佳。
2.4.4.2点肩髃。医者一手托扶患者患肢肘部,另一手拇指点按肩髃穴,重按轻抬,以该穴处有热气流通感为度。
2.4.5点穴镇痛。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点按肩周部痛点阿是穴,力度要均匀柔和,时间宜长,以指下感到结聚之筋散开为度。
2.4.6点穴动肩。患者正坐,医者双手握其患侧小腿,双拇指重叠点按足阳明胃经的条口穴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或以中指点按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并嘱患者同时最大限度地主动活动患肩。
2.4.7搓抖上肢。患者坐位,医者站于其患肩侧,双手掌面夹持其患侧上肢上下往返搓动半分钟,然后顺势双手握持患者腕部牵抖其患肢半分钟,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以上法治疗,每次操作约30分钟,每天一次,5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6年[2]。
3.1.1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3.1.2显效。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
3.1.3无效。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全部60例患者以上法治疗1~3个疗程,痊愈48例,占80%;显效10例,占16.7%;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
4讨论
肩部寒痹又名肩凝症、冻结肩、露肩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属本病范畴。临床采用温通手法并配合适当的放松手法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操作,使能量深入于分肉或筋膜,起到温热祛寒之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按摩可产生一种温热效应,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可促使肩关节周围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供应,肌肉萎缩得以改善,损害组织得以修复。另外,手法的适当选择和经穴的准确配伍,是治愈本病症的关键。肩部寒痹须及早治疗,若病久入络,或复感于邪,邪气内舍而成脏腑痹,治疗更难,预后更差。
临床实践表明,推拿温通手法的确能够起到温通经络、祛寒止痛的作用,对于肩部寒痹的治疗亦有着令人满意的疗效,说明此类手法对于肩部寒痹的治疗确实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且,它还具有无损伤、无痛苦、经济实用、操作方便等特点,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保金.推拿加针刺治疗肩痹证68例疗效分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6):9
[2]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2~84
[3]于天源.按摩推拿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61
关键词:温通手法寒痹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35-01
肩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是由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肩部感受风寒湿邪或劳损而发病,其中以感受寒邪为主者称为寒痹,以肩周部剧烈疼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温痛减为主要症状[1],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笔者在工作期间以推拿温通手法治疗肩部寒痹60例,取得较好疗效,略有心得,现报告如下:
1资料
1.1一般资料。60例患者中,女42例,男18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7岁,45岁以上44例,45岁以下16例;病程最长为三年,最短为七天。发病部位在左肩22例,右肩28例,双肩10例。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6年[2]。临床病例多有受凉史,初起肩部疼痛,痛势剧烈,痛有定处,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肩部活动受限,甚至洗脸、梳头、穿衣、摸背等均受影响。肩部周围常有广泛的压痛点,肩前、后、外侧多有压痛。苔白脉弦紧。X线摄片可排除骨折、脱位等情况。少数患者伴有颈部疼痛和僵硬症状,但X线摄片排除颈椎病变。
1.3辨经分型。根据病变累及经络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笔者将临床病例分为以下几型:
1.3.1手太阳经病。肩及上臂牵掣疼痛,肩关节外旋及提肩有障碍,本组属于此型者14例。
1.3.2手少阳经病。肩上臂外侧疼痛及肩胛疼痛,肩不能提,本组属于此型者10例。
1.3.3手阳明经病。三角肌疼痛,痛引肘臂,肩关节抬高和外展有障碍,本组属于此型者18例。
1.3.4手太阴经病。肩内侧疼痛,放射至上臂内侧,肩关节活动受限,本组属于此型者8例。
另外10例患者为多经同病,手太阳和手阳明经同病者3例,手太阴和手少阳同病者2例。
2推拿治疗
2.1治则。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2.2手法[3]。推法、点法、振法、擦法、搓法、抖法。
2.3取穴。
2.3.1局部取穴。
2.3.1.1手太阳经病:肩贞、臑俞、天宗、肩外俞。
2.3.1.2手少阳经病:臑会、肩髎、天髎。
2.3.1.3手阳明经病:曲池、臂臑、肩髃。
2.3.1.4手太阴经病:尺泽、侠白、云门。
2.3.2远部取穴。
2.3.2.1手太阳经病:取足太阳膀胱经之承山穴。
2.3.2.2手少阳经病:取足少阳胆经之阳陵泉穴。
2.3.2.3手阳明经病:取足阳明胃经之条口穴。
2.3.3辨证取穴。肺虚者加肺俞,脾虚者加脾俞,肾虚者加肾俞,阳虚甚者加大椎、命门,血虚者加膈俞,挟风者加风池,挟湿者加阴陵泉。
2.4操作。
2.4.1肩松筋。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患侧,一手托患者肘部,使其肩部肌肉放松,另一手在患肩周围施以缓慢深沉的手法,约3~5分钟,以充分放松肩周部肌肉。
2.4.2推肩散寒。患者坐位,医者站于其身后,一手扶患者对侧肩膀,另一手以掌推法由大椎穴直推,经患肩肩头,分前、中、后三条线推至上臂三角肌止点处,反复操作7~9次,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以患者肩臂有温热感为度。
2.4.3循经取穴。根据病变经络选取相应腧穴,如手太阳小肠经的肩贞、臑俞、肩外俞,手少阳三焦经的肩髎、天髎,手阳明大肠经的曲池、臂臑,手太阴肺经的尺泽、侠白。医者并拢食中二指循经在所选穴位上施以指振法,每穴约1分钟,以穴位周围产生酸麻热胀感为佳。
2.4.4点穴通脉。根据病变累及经络选取肩部相应腧穴施以点穴法,以下各穴可视情况选择一穴或数穴进行操作。
2.4.4.1点天宗。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身后,以一手拇指端点在患侧天宗穴上,缓缓用力,逐渐深透,当患者有酸麻感沿臂外后廉传至小指时,稍停片刻,然后轻轻抬起,以有温热感散至肘为佳。
2.4.4.2点肩髃。医者一手托扶患者患肢肘部,另一手拇指点按肩髃穴,重按轻抬,以该穴处有热气流通感为度。
2.4.5点穴镇痛。遵循“以痛为腧”的原则,点按肩周部痛点阿是穴,力度要均匀柔和,时间宜长,以指下感到结聚之筋散开为度。
2.4.6点穴动肩。患者正坐,医者双手握其患侧小腿,双拇指重叠点按足阳明胃经的条口穴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或以中指点按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并嘱患者同时最大限度地主动活动患肩。
2.4.7搓抖上肢。患者坐位,医者站于其患肩侧,双手掌面夹持其患侧上肢上下往返搓动半分钟,然后顺势双手握持患者腕部牵抖其患肢半分钟,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
以上法治疗,每次操作约30分钟,每天一次,5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6年[2]。
3.1.1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3.1.2显效。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
3.1.3无效。肩部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全部60例患者以上法治疗1~3个疗程,痊愈48例,占80%;显效10例,占16.7%;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
4讨论
肩部寒痹又名肩凝症、冻结肩、露肩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属本病范畴。临床采用温通手法并配合适当的放松手法在固定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操作,使能量深入于分肉或筋膜,起到温热祛寒之作用。现代研究表明,按摩可产生一种温热效应,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可促使肩关节周围组织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供应,肌肉萎缩得以改善,损害组织得以修复。另外,手法的适当选择和经穴的准确配伍,是治愈本病症的关键。肩部寒痹须及早治疗,若病久入络,或复感于邪,邪气内舍而成脏腑痹,治疗更难,预后更差。
临床实践表明,推拿温通手法的确能够起到温通经络、祛寒止痛的作用,对于肩部寒痹的治疗亦有着令人满意的疗效,说明此类手法对于肩部寒痹的治疗确实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并且,它还具有无损伤、无痛苦、经济实用、操作方便等特点,患者更加容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保金.推拿加针刺治疗肩痹证68例疗效分析.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6):9
[2]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82~84
[3]于天源.按摩推拿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