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要求将教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
【关键词】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 发展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要求将教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基于以上认识,我对“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讨与尝试。
1.寻找兴趣信息,引发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鼓励质疑问难,引导积极探求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验,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的途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积极地思考。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3.贯穿情境活动,诱发自我完善
情境不仅指存在的现实,同时也包括暗含的境界。(辞海980页)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就是指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可见,课堂中贯穿情境活动,是使学生主动探求,诱发其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3.1 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课时,教师先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紧接着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角色的喜怒衰乐,仿佛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3.2 拓宽有意义的情境空间。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与学校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相比要宽阔得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课堂中进行各种情境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分析”、“指导”,致使学生的心智和各种技能不能得到完善。现代教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应拓展其空间。教师从课堂这一教学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结合校课外活动或通过野外有目的的考察等活动强化学生在课外的相关感受。在形象感染中,他们会渐渐地感受到课文含蕴的美;辅助以教师从旁的指导,学生的感官在他可塑性极大的时候就会渐渐变敏锐、完善起来,这也同时直接影响学生的直觉和悟性的提高;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渐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情感素养,并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因而,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把握迁移思路,是有机地协调好“主导”与“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
4.1 启导。
学习迁移,需要学习客体之间存在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使学生获得丰富要素的源泉,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越扎实,新旧知识共同要素就越多,迁移自然容易产生。教师要想促进学生迁移,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从学习过程的整体性、连贯性来看,理解需要迁移,迁移是在理解中进行的,理解的实质就是迁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分析、概括思维能力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对迁移也是至关重要的。
4.2 训练。
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而且能使其较快地转移到同类心智或动作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去。如语言学习中熟练掌握了语法知识的学生,不仅会分析句子结构,而且作文的病句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众所周知的因娴熟诵读而自动产生的学习迁移的典型例证。然而,练习训练也会有负迁移。要想命名学生产生正迁移,关键是教师要科学地、恰到好处地指导和运用练习。
【关键词】主动学习 课堂教学 发展主体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要求将教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基于以上认识,我对“主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作了初步的探讨与尝试。
1.寻找兴趣信息,引发主动参与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是追求真理的第一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鼓励质疑问难,引导积极探求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验,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积极探索、寻求的途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积极地思考。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3.贯穿情境活动,诱发自我完善
情境不仅指存在的现实,同时也包括暗含的境界。(辞海980页)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也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相机教学”的主张,就是指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地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可见,课堂中贯穿情境活动,是使学生主动探求,诱发其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
3.1 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如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课时,教师先通过录音、录像使学生初步感知狼和老羊,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紧接着教师提问:假如你是那只狼或老山羊,你会怎么说,又会怎么做?启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到教学活动中自己所关注的某个对象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角色的喜怒衰乐,仿佛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最后,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3.2 拓宽有意义的情境空间。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与学校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相比要宽阔得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课堂中进行各种情境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分析”、“指导”,致使学生的心智和各种技能不能得到完善。现代教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应拓展其空间。教师从课堂这一教学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结合校课外活动或通过野外有目的的考察等活动强化学生在课外的相关感受。在形象感染中,他们会渐渐地感受到课文含蕴的美;辅助以教师从旁的指导,学生的感官在他可塑性极大的时候就会渐渐变敏锐、完善起来,这也同时直接影响学生的直觉和悟性的提高;使学生对周围的世界渐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情感素养,并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因而,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具体把握迁移思路,是有机地协调好“主导”与“主体”之间互动关系的关键。
4.1 启导。
学习迁移,需要学习客体之间存在共同要素,共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使学生获得丰富要素的源泉,一般来说,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越扎实,新旧知识共同要素就越多,迁移自然容易产生。教师要想促进学生迁移,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从学习过程的整体性、连贯性来看,理解需要迁移,迁移是在理解中进行的,理解的实质就是迁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并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分析、概括思维能力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对迁移也是至关重要的。
4.2 训练。
学习中通过一定的练习的训练,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形成心智或动作技能,而且能使其较快地转移到同类心智或动作技能的学习活动中去。如语言学习中熟练掌握了语法知识的学生,不仅会分析句子结构,而且作文的病句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是众所周知的因娴熟诵读而自动产生的学习迁移的典型例证。然而,练习训练也会有负迁移。要想命名学生产生正迁移,关键是教师要科学地、恰到好处地指导和运用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