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日语专业实习实践课程调查分析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es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调查分析法,以河北大学2016届日语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目前实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践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现行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为此,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增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特别是努力开发海外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关键词】日语专业;实习;实践课程;毕业论文;实习基地建设
  1 引言
  河北大学日语专业面向国家及河北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日语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也关系到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学校方面非常重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重视实习实践课程的设置,强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不断完善实践课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理工科实践教学来说,外语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如何建构我校日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已经成为目前我校日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课题将对我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有关于实习实践课程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实习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尝试构建合理的实习实践课程体系。
  2 调查
  2.1 调查目的
  本调查的目的是弄清河北大学日语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实习实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其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构建适合我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日语人才培养提供意见和建议。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河北大学日语专业的学生,共计92名,其中,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日语专业2016级毕业生40名,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国际交流学部日语专业2016级毕业生52名。
  2.3 调查方法
  调查内容由八个问题构成。第一项是考察日语专业学生对实习实践课程的总体认识度,选项有四项(分别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第二项分别列举了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实习实践相关科目,考察学生对学年论文(1学分)、毕业实习(3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日语讲座(1学分)、日语写作(1学分)日语演讲(2学分),共计六个科目(16学分)的认识度情况,选项分为四个等级(同第一项)。第三项和第四项考察学生对大学四年实践课程中最重要的科目——“毕业论文”的看法,以及是否有可以替代毕业论文的其他形式。其中对毕业论文认识度的考察,选项有三项(分别为学分设置比较合适,学分设置偏高,学分设置偏低)。第五项考察学生所期待的实践课程有哪些,第六项考察学生大家大学四年期间的实习状况,调查大家实习的途径及实习时间的长短,实习工作是否与日语相关,是否愿意海外实习,喜欢集体实习还是分散实习,以及你认为合理的实习时间多久为宜。第七项是考察大家对大学期间总体日语课程设置有何想发或建议,第八项考察大家对实习基地建设和大学实习有什么看法。
  另外,在进行此调查时,对学生均采取集体考察的方式,并且不限制回答时间。
  3 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项,日语专业学生对实习实践课程的总体认识度,认为
  1 非常重要 64人(69.57%),2比较重要25人(27.17%),
  3 不太重要2人(2.17%),4 不重要1人(1.09%)
  第二项,对本科阶段日语专业课程的各科目认识度的考察,同第一项目一样,分为四个等级,各科目其结果分别为如下。
  学年论文1,29人(31.52%),2 ,37人(40.22%)3, 20人(21.74%)4,2人(2.17%)
  (4人未填写,4.35%)
  毕业实习1, 57人(61.96%) 2,28人(30.43%)3, 5人(5.43%) 4, 1人(1.09%)
  (1人未填写,1.09%)
  毕业论文 1, 44人(47.83%) 2,33人(35.87%)3, 10人(10.87%)4, 0(0.00%)
  (5人未填写,5.43%)
  日语讲座 1, 29人(31.52%) 2, 51人(55.43%)3, 8人(8.70%) 4, 0(0.00%)
  (4人未填写,4.35%)
  日语写作 1, 50人(54.35%) 2, 35人(38.04%)3, 3人(3.26%)4, 1(1.09%)
  (3人未填写,3.26%)
  日语演讲 1, 52人(56.52%) 2, 35人(38.04%)3, 2人(2.17%)4, 0(0.00%)
  (3人未填写,3.26%)
  第三项,你认为毕业论文8个学分是否合适的回答中,认为比较合适的为67人(72.83%),认为学分设置偏高的22人(23.91%),认为偏低的3人(3.26%)。
  第四项,在毕业论文形式以外,28人(28.28%)认为“毕业实习报告”比较合理,54人(54.55%)认为“翻译实践”比较合理,还有10人(10.10%)认为其他形式合理,如“毕业演讲”“日语剧场”“校企实习”“翻译作品”“技能考核”等。
  第五项,你期待什么样的实践课程中,除17人未作出回答,依次为“翻译”35人(36.08%),实习20人(20.62%),“与日本人沟通”10人(10.31%),还有“日语电影”“文学赏析”“配音”“赴日游学”“面试”“排练话剧”“日语电影”等。   第六项,有关于大学期间实习经历的考察中,80人(96.96%)有过实习,并且其中的44人(52.38)有过三个月的实习,18人(21.43%)有过一个月的实习,15人(17.86%)为半年左右;就实习单位来看,85人做出了回答,自己从网上联系的39人(45.88%),老师或朋友介绍的37人(43.53%),学校的实习项目9人(10.59%);实习工作与日语的相关度中,82人做出回答,其中33人(40.24%)回答与日语相关,另有49人(59.76%)回答日语与无关;关于是否愿意带海外实习的问题,87人做出回答,其中74人(85.06%)回答愿意到海外去实习,13人(14.94%)回答不愿意。另外,喜欢分散实习还是集体实习中,86人作出了回答,其中54人(62.79%)回答愿意集体实习,32人(37.21%)回答愿意分散实习。你认为实习时间多长为宜的问题中,88人做出了回答,其中45人(51.14%)认为三个月为宜,34人(38.64%)认为半年左右合适,6人(6.82%)认为一个月合适,另有3人(3.41%)认为半年以上合适。
  第七项,你对大学期间日语课程的设置有何想法或建议中,13位(13.27%)同学认为课程设置良好,33人(33.67%)认为应该增加翻译类实用性课程,23人(23.47%)认为应该增加口语实践活动,9人认为应该增加日本时事、历史、文化等相关课程,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外教,增加讲座,增加实习机会,还有同学认为教师分配不合理,各年级课程分布不均。第八项有关于实习基地或大学实习的建议中,52人(52.17%)的毕业生希望学校提供实习机会。
  4 考察
  4.1 重视实践课程,期待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认为实践课程非常重要的占比为69.57%,认为比较重要占比为27.17%,说明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认为实践课程非常重要。同时对所设实习实践科目的考察中,大部分同学认为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其中特别是“毕业实习”科目认为非常重要的比率远远过超过其他科目,高达61.96%。另外认为“学年论文”不太重要和不重要的比率在所有科目中占比最高,达24%。这一结果说明毕业生对理论性的科目不太满意,还是希望有更多实践性的科目的设置。对大学期间课程设置的建议中,33人(33.67%)认为应该增加翻译类实用性课程,23人(23.47%)认为应该增加口语实践活动,9(9.18%)人认为应该增加日本时事、历史、文化等相关课程,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外教,增加讲座,增加实习机会。这一切都表明学生还是期待更多的日语实践机会。
  实习、实践课程历来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历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也在极力增加实习实践课程的比重,力争课程设置形式多样。但实际状况是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并不健全,实践教学的奖励机制并不完善,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上,我们学校不仅不能同理论课同等对待,甚至还要减半,相当于理论课工作量的一半。这既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大大影响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
  4.2 毕业论文之外是否可以推行形式多样的毕业考核形式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第四年的一门必修课,是毕业前的最后一道关。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非常重要,认为其学分设置合理,但同时对学年论文不太满意。这说明学生们虽然知道非常重要,但无法驾驭,特别是设置在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学年论文”更让学生们无从下手。在毕业论文形式以外,28人(28.28%)认为“毕业实习报告”比较合理,54人(54.55%)认为“翻译实践”比较合理,还有10人(10.10%)认为其他形式合理,如“毕业演讲”“日语剧场”“校企实习”“翻译作品”“技能考核”等。
  毕业论文或临近毕业的论文答辩成为各高校的头等大事,也成为许多高校教师纠结的主题。卡得太严,一些学生毕不了业,会影响其就业与升学;标准放低,虽然学生皆大欢喜,但是教育部门的查重,以及各种教学评估,又会让老师们提心吊胆。特别是日语专业的学生,大学期间从零开始学习日语,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能够掌握日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就已经很不错了,再想让学生用日语写出一篇学术论文,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毕业论文到底要不要,毕业论文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衡量等等问题,已经成了困扰中国高等教育的“毕业论文之祸”了。
  坦率而言,相比现在,五年前或十年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水平颇高,现在已经不能与当年相提并论了。究其原因,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大众化,扩招带来的结果。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从科研本位向技能本位的转变,相对于相当多数的本科生而言,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所谓的检验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意义了。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也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刻。是优先论文写作呢,还是优先实习找工作呢,也是一个让教师比较尴尬的问题。所以论文的指导都是看学生的时间,忙里偷闲的指导学生论文。
  外语类学生的培养注重模流语调的模仿,这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但另一方面会阻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因此,更让老师困扰的是,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老师不仅要给学生题目,还要帮学生列出论文的目录,已经完全超出了论文指导工作的范围,失去了论文指导的意义了。更严重的是,对于那些语言不过关的学生,面对用日语翻译软件完成的毕业论文,老师的修改无从下手,完全不懂学生要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所以面对于外语类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来说,老师的痛苦可以想象。
  在学分制的大背景下,在不断强调综合人文素质提高,专业课课时不断被压缩的大形势下,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工作是一个值得业界深刻思考的问题了。目前情况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应付论文写作,失去了对于学术的敬畏,教师疲于指导,无从下手,难以控制论文质量。所以毕业论文是否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期待的不同,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设置成一门选修课,而不是一刀切的必修课。是否可以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取而代之,如“笔译实践报告”等形式。让学生翻译一部作品或文章,可以日译汉,也可以汉译日。最终通过翻译水平给予学生恰当的评定。
  4.3 实习状况不容乐观,期待集中的海外实习
  毕业实习也是大学期间非常重要的一环,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学生的重视,因为用人单位都强调是否有实习经历。通过调查,发现日语专业学生基本都有过实习经历,其中三个月居多,就实习单位来看,45%的学生是自己通过网络联系的,45%是通过老师或同学介绍的,真正能够通过学校的实习项目去实习的人数非常少,占比近闻10%,并且其中近60%学生的实习工作与日语无关,且分散实习居多。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很重视毕业实习,但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需要努力的方面还有很多。首先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这是我们目前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主要包括国内实习和国外实习两个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更喜欢集体的海外实习。目前的实习基地建设问题主要有几个问题。第一,由于国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河北省乃至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再日语学习者人数激增的背景下,再期待大规模的集体国内实习项目几乎不太可能。第二,虽然签订了一些实习基地,但往往流于形式,校企双方并没有真正实现共赢,学生也难以提高实习、实践的质量与效果。第三,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重重,虽然我们也有过一些不错的项目,但在学生的出国管理方面存在婆婆太多,手续繁琐的问题,最后不了了之。
  5 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现阶段日语人才培养计划中实习、实践环节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习实践课程所占比重偏低,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质量偏低,实习机会欠缺,实习基地建设没有落到实处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后应该加强几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增加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克服困难,简化手续,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特别是努力开发海外实习基地;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电商时代,实体门店应该如何面对电商冲击,选择数字化全渠道,转变为移动端的购物方式,将是连锁企业再次崛起的契机。而培养适应于连锁企业的高职人才,更是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电商;数字化门店;人才培养  1 电商的冲击  随着我国进一步对电商的扶持,可信交易、移动支付、网络电子发票、商贸流通和物流配送这5个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消费者更为舒适便捷的购物状态,电商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从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社会责任感、能力素质四方面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学生干部培养中要注重考察与塑造、岗前培训、社会实践锻炼和职能部门指导。  【关键词】高职;学生干部;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人数的比例已占到学生比例的25%,学生干部在广大学生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发挥
期刊
摘 要  现代高校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教育发展趋势,是综合社会和学校环境,把大学生纳入社会和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多个人才培养的关系之中,同时使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与课外活动相兼容,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的综合发展,提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全面人才。  【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发展  1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期刊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向知识青年发出了“农村大有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百万知识青年告别城市,走进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创造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知青精神。了解知青发展历史,学习知青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去基层建功立业,服务农村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青精神;大学生;建功立业  1 知青发展的历史分期  回顾特殊年代的知青历史,从19
期刊
摘 要  考研的成败不仅在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在于其整个过程的精神状态,但是考研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西部理工类院校受其地域和专业特色的影响,在考研过程中也有不同的情况。本研究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5项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面向西安市北郊两所高校200多名考研学生进行了调查,并收集数据分析用于西部理工类院校考研指导。相关分析得出:考研学生出现严重的焦虑和
期刊
摘 要  职业技能大赛是提升高职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对公共关系专业典型调查,发现:职业技能大赛能有效帮助高职生增加就业筹码、提高月收入、快速找到就业方向和目标、提升综合就业能力,但在参赛过程中,也存在参赛数量比例不高,参赛资金不足,参赛兴趣不高,自信心不足和实践能力不够等问题。为了达到“以赛促就”的目的,可从赛前、赛中和赛后三个阶段所需的着重点不同可针对性加强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
期刊
摘 要  “互联网+”是互联网改进传统产业的进一步升华和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信息化对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可行性,对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信息融合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人社系统;信息化  “互联网+”战略行动计划是在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由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提出的,他指出“互联网+
期刊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评价管理三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选修课;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保障学生整体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但鉴于教学总学时的限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人文选修课程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迅速席卷全球,《思修》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遇到了新的契机,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授课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及提高《思修》课程的时效性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思修》课程;MOOC  教育与教学
期刊
摘 要  本文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研究如何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中。教学中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特点,精讲人体工程学相关的理论部分,根据“理论讲解”设计“体验课题”,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正确理解抽象概念,由感性到理性建立专业概念。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专业理论课程;环境设计;人体工程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创设相应的实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