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适能课程改革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在阳光体育背景下,结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工作特色,提出高校体适能课程构建与实施的路径,明确提出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以期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
[关 键 词] 阳光体育;体适能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052-02
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崇尚文明、追求健康。然而,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国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从2000年到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速度素质、有氧耐力、身体柔韧、力量等素质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3]。本文尝试从“提升学生体质”这一角度着眼,结合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完成对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构建,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
一、概念的释义
(一)阳光体育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通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4]。以阳光体育为载体,利用学校体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体魄,锤炼努力奋发的拼搏精神,同时,完成一系列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体育理论实践的更新[5]。
(二)体适能的概念
体适能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率先由体育界的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PHPERD)提出,目的是建立一个可以指导美国青少年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培养终生体育思想的健康教育计划[6][7]。90年代传入我国后,我国把它定义为:人们从事需要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活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通过发展相应的能力,可以达到提升身体素质、促进体质健康的目的。
二、体适能课开展的校园背景
我校作为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电子信息、经管类是我校的特色专业,校园有着活跃、浓厚的信息化氛围。杭电体育教学部依托内部校园特点及办学特色,结合外部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和特点,自主研发“校园阳光长跑智能化管理系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学生课外参与阳光长跑的自主参与、自助管理、科学锻炼[8]。
近年来,随着阳光体育的开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体育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在省教育厅面向全省本科及独立学院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測试抽查中,我校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前列,是四所始终排名前十的高校之一。我校自主研发的“校园阳光长跑智能管理系统”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近几年积极面向省内及全国高校进行推广,目前已有省内外16所高校引进该管理系统,多达20余万学生受益。
三、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课程目标
体适能课程是以体适能课程理论及发展体适能实践练习为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一门课程,课程目标按照教学要求分为:运动技能目标、理论知识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运动技能目标: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锻炼体适能课要求的耐力、速度、爆发力、柔韧等身体素质。
理论知识目标:学生要了解体适能的相关知识点,除此之外,着重教授学生如何利用体适能相关理论去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自己的体适能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锤炼意志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并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根据授课形式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包含体适能的概念及内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释义、健身方案的科学制定、运动营养、运动损伤等;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体适能应具备的速度、耐力、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实践练习,并通过练习以求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体适能的目的。
根据课内外一体化的要求可分为课内、课外两个部分,课内通过教师教、学生学来完成课程内容;课外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网络教学平台、手机App等),结合诸如阳光长跑、俱乐部活动等,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起来。
(三)课程实施
我校体适能课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将课内课外、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融合起来,力求实现对学生运动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课前:根据授课计划,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超星泛雅或者微信发布本次课的授课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相关内容。如在讲述爆发力这个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发布有关爆发力的知识点介绍、练习的方法及练习视频等,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浏览相关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遇到一些疑问或不解,还可以通过上述平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课中:传统的体能课教学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教学中应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主体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发动学生思考,结合学生自身体适能状况深入探讨,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与引导,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则多采用合作式、交互式学习,来完成适能项目的课堂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练习内容适时融入相关理论知识点,并全程监控不断地巡回进行技术指导,并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同时,每次课都应提出相应的课后作业或要求。
课后:学生应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或课程总结,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教师做出及时评价及反馈。如教师课堂上布置了下肢爆发力的课后训练,完成一定量的阳光长跑,学生在线提交视频作业、打卡阳光长跑次数,教师可以在线评价与反馈。
(四)课程评价
体适能课的考核主要包括体质测试素质分数、阳光长跑分数、理论课考试及作业和平时分数等;体质测试分数主要是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7项内容,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价;阳光长跑会在学期初公布本学期的次数评价标准,一般要求平均每周两次达到及格,三次达到满分。理论测试主要是针对体适能课程的理论课及基本体育常识等内容以线上开卷测试的方式进行,上述三个内容主要是量化的评价式。而作业与平时则是针对学生一个学期的整体课堂表现进行的综合性定性评价,结合作业的完成质量、上课到课率、课堂表现、身体素质提高情况(学期前后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语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进行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我校三位一体体育课程模式下进行探索的一种方式,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架构中,应充分结合我校特点,把强健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出发点,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发锻炼习惯、终生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体适能课的开设和推广,会让更多学生关注自身体质状况,关注科学健身,而且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感悟迁移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并因此获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第一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74-32.
[2]教育部体艺卫教司.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R].教体艺[2006]3号,2007-05-22.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教体艺[2006]6号,2006-12-20.
[4]魏晓光.试析发展学生“体适能”(physicalfitness)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5):15-17.
[5]陈雁飞,刘海元.陽关体育运动理论实践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Van Dalen,D.B,B.L.Bennett.A world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ltural, philosophical,comparative[M].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1971.
[7]Bennett,J.P.,Peel,eatl.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ertification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1988-1992[J].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1994(25):239-243.
[8]罗明.基于无线和RFID技术的校园“阳光长跑”智能管理系统[J].浙江教育技术,2018.
编辑 冯永霞
[关 键 词] 阳光体育;体适能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3-0052-02
21世纪的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崇尚文明、追求健康。然而,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们的体育运动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国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却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1],从2000年到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表明: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速度素质、有氧耐力、身体柔韧、力量等素质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3]。本文尝试从“提升学生体质”这一角度着眼,结合我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完成对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构建,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
一、概念的释义
(一)阳光体育概念
阳光体育运动是指通过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4]。以阳光体育为载体,利用学校体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体魄,锤炼努力奋发的拼搏精神,同时,完成一系列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体育理论实践的更新[5]。
(二)体适能的概念
体适能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率先由体育界的健康、体育、舞蹈组织(简称AAPHPERD)提出,目的是建立一个可以指导美国青少年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培养终生体育思想的健康教育计划[6][7]。90年代传入我国后,我国把它定义为:人们从事需要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活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通过发展相应的能力,可以达到提升身体素质、促进体质健康的目的。
二、体适能课开展的校园背景
我校作为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电子信息、经管类是我校的特色专业,校园有着活跃、浓厚的信息化氛围。杭电体育教学部依托内部校园特点及办学特色,结合外部新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的运动习惯和特点,自主研发“校园阳光长跑智能化管理系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体育信息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学生课外参与阳光长跑的自主参与、自助管理、科学锻炼[8]。
近年来,随着阳光体育的开展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校体育工作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在省教育厅面向全省本科及独立学院进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測试抽查中,我校学生体质测试成绩连续四年稳居全省前列,是四所始终排名前十的高校之一。我校自主研发的“校园阳光长跑智能管理系统”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近几年积极面向省内及全国高校进行推广,目前已有省内外16所高校引进该管理系统,多达20余万学生受益。
三、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课程目标
体适能课程是以体适能课程理论及发展体适能实践练习为主要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一门课程,课程目标按照教学要求分为:运动技能目标、理论知识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运动技能目标: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熟练掌握发展不同身体素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锻炼体适能课要求的耐力、速度、爆发力、柔韧等身体素质。
理论知识目标:学生要了解体适能的相关知识点,除此之外,着重教授学生如何利用体适能相关理论去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自己的体适能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锤炼意志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并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根据授课形式可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主要包含体适能的概念及内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释义、健身方案的科学制定、运动营养、运动损伤等;实践教学主要是针对体适能应具备的速度、耐力、柔韧、力量等身体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实践练习,并通过练习以求达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体适能的目的。
根据课内外一体化的要求可分为课内、课外两个部分,课内通过教师教、学生学来完成课程内容;课外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网络教学平台、手机App等),结合诸如阳光长跑、俱乐部活动等,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起来。
(三)课程实施
我校体适能课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将课内课外、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融合起来,力求实现对学生运动素养的全方位培养。
课前:根据授课计划,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超星泛雅或者微信发布本次课的授课内容,要求学生自主预习相关内容。如在讲述爆发力这个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发布有关爆发力的知识点介绍、练习的方法及练习视频等,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浏览相关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遇到一些疑问或不解,还可以通过上述平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课中:传统的体能课教学枯燥、乏味,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教学中应充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主体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发动学生思考,结合学生自身体适能状况深入探讨,教师适时地进行总结与引导,促使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则多采用合作式、交互式学习,来完成适能项目的课堂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练习内容适时融入相关理论知识点,并全程监控不断地巡回进行技术指导,并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同时,每次课都应提出相应的课后作业或要求。
课后:学生应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布置的课后作业或课程总结,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交,教师做出及时评价及反馈。如教师课堂上布置了下肢爆发力的课后训练,完成一定量的阳光长跑,学生在线提交视频作业、打卡阳光长跑次数,教师可以在线评价与反馈。
(四)课程评价
体适能课的考核主要包括体质测试素质分数、阳光长跑分数、理论课考试及作业和平时分数等;体质测试分数主要是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7项内容,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综合评价;阳光长跑会在学期初公布本学期的次数评价标准,一般要求平均每周两次达到及格,三次达到满分。理论测试主要是针对体适能课程的理论课及基本体育常识等内容以线上开卷测试的方式进行,上述三个内容主要是量化的评价式。而作业与平时则是针对学生一个学期的整体课堂表现进行的综合性定性评价,结合作业的完成质量、上课到课率、课堂表现、身体素质提高情况(学期前后比较)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结语
在阳光体育背景下进行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我校三位一体体育课程模式下进行探索的一种方式,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架构中,应充分结合我校特点,把强健学生体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作为出发点,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自发锻炼习惯、终生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体适能课的开设和推广,会让更多学生关注自身体质状况,关注科学健身,而且可以将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和感悟迁移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并因此获益终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课题组,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M].第一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74-32.
[2]教育部体艺卫教司.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R].教体艺[2006]3号,2007-05-22.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教体艺[2006]6号,2006-12-20.
[4]魏晓光.试析发展学生“体适能”(physicalfitness)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5):15-17.
[5]陈雁飞,刘海元.陽关体育运动理论实践解读[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Van Dalen,D.B,B.L.Bennett.A world hist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ltural, philosophical,comparative[M].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1971.
[7]Bennett,J.P.,Peel,eatl.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ertification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1988-1992[J].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1994(25):239-243.
[8]罗明.基于无线和RFID技术的校园“阳光长跑”智能管理系统[J].浙江教育技术,2018.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