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博物馆有关陈列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详细阐释“图形”与“背景”、“人”与“物”的主次关系,以期能为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提供参考借鉴,望博物馆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服务观众。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24-2
当前,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对视觉经验和感官体会的要求越来越高,陈列设计也向多学科、多门类、多功能、多手段方向交叉融合,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又高度综合,群体协作而工程庞杂的特征。但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有着博物馆业的本质特征及其自身规律。在以往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曾经经历了注重器物、文献的表现展示阶段和以后偏重于环境装饰的艺术感受阶段,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因素,忽略了陈列形式和人的习惯、生理、心理、感觉机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陈列展览的目的是为服务观众这个中心意义的课题。因此,若要做好有关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就要理清博物馆陈列设计之间主次的关系,以期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服务观众。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关于“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概述:“图形就其特征而言有赖于背景,图形出现在背景之上。背景起着一种格局的作用,由于图形悬浮于其中,因此格局决定了图形。我们越是使背景概念一般化,我们就越是发现这个规则具有更大的应用性。这里,倘若我们把自己限于较大图形上的较小图形方面,我们便可以根据背景对图形形状的影响来表明背景的格局特征。”在这里,我们还能了解 “双重建构”的原理,即一个依赖另一个,两者彼此制约又互相衬托。
另外,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里描述“表演者”时讲到:“对于这些(阅读物)符号,纯视觉器官是没有功劳也没有自身的重要性的;目光不是作为目光,而是作为理解的工具向它们投射的;知识在词句上滑动,独占了人们的注意力”。在这里,杜夫海纳向我们揭示了“注意力”的问题。
由此,这些美学特征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表现为展品所处的空间与展品本身之间的那种“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图”指的是展品及其重点展示对象,注意的中心便是“图”,是陈列的主要方面;注意的背景便是“底”,是对“图”的必要补充,是陈列的次要方面。
那我们如何辨别哪些为“图”,哪些为“底”?我们来看看有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1.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面总是被看成“底”;2.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成“图”,面积较大的面则被看成是“底”:3.材料的质地密度高,好像距离观者近,便具有了“图形”的特征;4.光波较短的色彩(蓝色),易成为“底”,光波较长的色彩(红色),易成为“图”;5.二形位于上下之位置,而其面积、形状均相同,只有色彩或明度有差异,此时位于下面之形易成为“图”;6.对称性之形易成为“图”;7.相邻二形均具有对称形时,则凸形成为“图”的可能性较大;8.愈单纯之形愈易成为“图”:9.日常看惯了的形也易成为“图”;10.其方向与我们视野的水平垂直坐标相一致的形,易成为“图”;11.有动感、旋转感之形易成为图。
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仅仅考虑这些一般美学规律和原理仍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展品、光线、色彩、材料质地以及湿度等要素考虑进来。1.展厅布局中,面积愈大的空间或愈靠近展厅中心的空间易成为图形;2.重点照明下的主要展品更易成为图形,通过对光源、照明方式、照明器具、光源分布的精心选择,创造出特殊的视觉氛围。良好的光环境能提高展品展出时的艺术效果,增添审美情趣。3.展厅空间和设计符号含有暖色色相的部分易成为图形。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末代皇帝”展全部以深、冷灰色布作为背景,图片多以褐色衬底,使展厅的“图”“底”关系更加明显;4.展柜体量大比体量小的易成为图形;5.展品组合比单一展品易成为图形,如某博物馆展中采用了多个场景进行模拟展示,通过展品组合、模拟复原的手段增强了单一展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给整个展览增色不少;6.质地密度高的材料易成为图形:7.在展厅中,稍有组织的一种元素或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图形,其他元素则被弱化为背景;8.采用多媒体等辅助设施展示的展品易成为图形等等。
若我们在陈列设计时需要在一处进行浮雕设计,如果这个浮雕看上去整体是凹进去的,那么它所要表现的对象(图形)就一定是位于离观者最远的浮雕中心部分;如果浮雕是凸起的,所表现的对象就一定是位于离观者最近的浮雕中心。在很多的青铜器陈列展览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凹进去的浮雕,其主要设计内容离我们明显很远,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把它当“图形”来理解,原因就在此了。再如,在某博物馆展览中针对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复杂的特点,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装饰纹理做铺垫。为不影响作品的观赏、展示效果,我们尽量采用简约的陈列设计语言,强调作品(图形)与展厅环境的对比与反衬关系,让“图”“底”的关系得到完美的呈现。
总而言之,展品与空间之间、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背景之间务必保持融合、统一、完整,并要处在一个主次鲜明、脉络清晰的环境中,利用“图形”与“背景”等美学的一般规律及原理,将“文物美”真正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中“人”与“物”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由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转变已然成了趋势。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陈列设计需要处处体现着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挥人本主义精神,简言之,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就像黑格尔提到的那样,作品是一块强有力的磁石,把欣赏者吸引到他应该处在的那些地方,使他恰好成为一个见证人。一件艺术作品,没有人去观赏便不能反映其自身价值。同样,一个陈列展览,缺少了人的参与,那便是不完整的。因此,在陈列方案设计阶段中,“人的因素”是我们考虑的主要方面,“物的因素”始终处于次要方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展览仍是离不开实物的。因为这是博物馆本质职能决定的,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失去了博物馆学的一切真实。我们有许多办法把观众吸引到一个“中心”来,如果这个中心没有实物,它可以是任何机构,但不是博物馆。因此,在设计效果上,即“人性化”的表达上,“人性化”设计不仅要为“人”服务,同时也要为“物”服务,两者都必须加以重视。
陈列设计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一个彼此交往的中介,为展示活动提供一个美的环境结构,把“物”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人的眼前,同时满足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而“人性化的”设计便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使参观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感受文化的力量、美的召唤。比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他们积极与学校联系,将部分艺术课程直接设在博物馆里,通过所谓“视觉思维课程”来引发孩子们的观察和讨论。这是一种能有效启发思维的全新艺术教育形式。“接触计划”是该馆专门为盲人及弱视者专门设计制定的,博物馆为他们制定了很薄的外科手术用的手套,可用来触摸露天陈列的大型雕塑,同时还能得到博物馆为他们定制的盲文说明材料。再如,湖南里耶博物馆在展示古代战争历史的时候,运用了4D影院,通过动态的影像播放和立体造景结合的手法,运用电影和舞台戏剧两者表现形式的优势,再现古代场景。4D影院在3D影院基础上增加了震动、坠落等效果。人坐在特殊的椅子上观影,增加了观众对情节的感情投入,使观众在观看时能够真切的体会到身临其境而又刻骨铭心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性化”的设计,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一些博物馆将屏幕的视觉设计也纳入到陈列设计当中,在展厅里设计了大型的穹幕,人躺在特定的椅子上看上方,视野完全在屏幕之内,再加上椅子的震动,观众完全成为了展示的参与者,“人”与“物”的关系达到最完美的诠释。
哲人狄德罗说:“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灭。”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处理好“图”与“底”、“人”与“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协调和把握各类关系,从一般的渲染气氛提高到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追求以及意境的渲染,为美的存在创造了土壤,美便顺其自然、应运而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博物馆陈列设计,不仅可以在艺术设计上给展品提供一个美的环境,还能时刻体现着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人性化的设计,这对吸引观众和服务观众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要做好有关方面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对于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须在很好的把握主次关系,时刻体现着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人性化的设计,把展陈内容所蕴含的信息完整、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观众,以期塑造美的展示环境,更好地吸引观众、服务观众。
参考文献:
[1]何放.浅谈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J].科技信息,2011,(10).
[2]韩靖.专业科技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08).
作者简介:
陈晓毅,广州市番禺区文物办、番禺博物馆。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关系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24-2
当前,生活在信息社会里的人们对视觉经验和感官体会的要求越来越高,陈列设计也向多学科、多门类、多功能、多手段方向交叉融合,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又高度综合,群体协作而工程庞杂的特征。但是,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有着博物馆业的本质特征及其自身规律。在以往博物馆的陈列设计中,曾经经历了注重器物、文献的表现展示阶段和以后偏重于环境装饰的艺术感受阶段,而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因素,忽略了陈列形式和人的习惯、生理、心理、感觉机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了陈列展览的目的是为服务观众这个中心意义的课题。因此,若要做好有关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就要理清博物馆陈列设计之间主次的关系,以期能更好地吸引观众,服务观众。
一、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关于“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概述:“图形就其特征而言有赖于背景,图形出现在背景之上。背景起着一种格局的作用,由于图形悬浮于其中,因此格局决定了图形。我们越是使背景概念一般化,我们就越是发现这个规则具有更大的应用性。这里,倘若我们把自己限于较大图形上的较小图形方面,我们便可以根据背景对图形形状的影响来表明背景的格局特征。”在这里,我们还能了解 “双重建构”的原理,即一个依赖另一个,两者彼此制约又互相衬托。
另外,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里描述“表演者”时讲到:“对于这些(阅读物)符号,纯视觉器官是没有功劳也没有自身的重要性的;目光不是作为目光,而是作为理解的工具向它们投射的;知识在词句上滑动,独占了人们的注意力”。在这里,杜夫海纳向我们揭示了“注意力”的问题。
由此,这些美学特征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表现为展品所处的空间与展品本身之间的那种“图形”与“背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图”指的是展品及其重点展示对象,注意的中心便是“图”,是陈列的主要方面;注意的背景便是“底”,是对“图”的必要补充,是陈列的次要方面。
那我们如何辨别哪些为“图”,哪些为“底”?我们来看看有可遵循的规律和原理:1.凡是被封闭的面都容易被看成是“图”,而封闭这个面的另一面总是被看成“底”;2.在特定的条件下,面积较小的面总是被看成“图”,面积较大的面则被看成是“底”:3.材料的质地密度高,好像距离观者近,便具有了“图形”的特征;4.光波较短的色彩(蓝色),易成为“底”,光波较长的色彩(红色),易成为“图”;5.二形位于上下之位置,而其面积、形状均相同,只有色彩或明度有差异,此时位于下面之形易成为“图”;6.对称性之形易成为“图”;7.相邻二形均具有对称形时,则凸形成为“图”的可能性较大;8.愈单纯之形愈易成为“图”:9.日常看惯了的形也易成为“图”;10.其方向与我们视野的水平垂直坐标相一致的形,易成为“图”;11.有动感、旋转感之形易成为图。
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中,仅仅考虑这些一般美学规律和原理仍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将展品、光线、色彩、材料质地以及湿度等要素考虑进来。1.展厅布局中,面积愈大的空间或愈靠近展厅中心的空间易成为图形;2.重点照明下的主要展品更易成为图形,通过对光源、照明方式、照明器具、光源分布的精心选择,创造出特殊的视觉氛围。良好的光环境能提高展品展出时的艺术效果,增添审美情趣。3.展厅空间和设计符号含有暖色色相的部分易成为图形。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末代皇帝”展全部以深、冷灰色布作为背景,图片多以褐色衬底,使展厅的“图”“底”关系更加明显;4.展柜体量大比体量小的易成为图形;5.展品组合比单一展品易成为图形,如某博物馆展中采用了多个场景进行模拟展示,通过展品组合、模拟复原的手段增强了单一展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给整个展览增色不少;6.质地密度高的材料易成为图形:7.在展厅中,稍有组织的一种元素或相似的元素易被感知为图形,其他元素则被弱化为背景;8.采用多媒体等辅助设施展示的展品易成为图形等等。
若我们在陈列设计时需要在一处进行浮雕设计,如果这个浮雕看上去整体是凹进去的,那么它所要表现的对象(图形)就一定是位于离观者最远的浮雕中心部分;如果浮雕是凸起的,所表现的对象就一定是位于离观者最近的浮雕中心。在很多的青铜器陈列展览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凹进去的浮雕,其主要设计内容离我们明显很远,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把它当“图形”来理解,原因就在此了。再如,在某博物馆展览中针对绘画作品内容丰富、复杂的特点,已经不需要太多的装饰纹理做铺垫。为不影响作品的观赏、展示效果,我们尽量采用简约的陈列设计语言,强调作品(图形)与展厅环境的对比与反衬关系,让“图”“底”的关系得到完美的呈现。
总而言之,展品与空间之间、展品与展品之间、展品与背景之间务必保持融合、统一、完整,并要处在一个主次鲜明、脉络清晰的环境中,利用“图形”与“背景”等美学的一般规律及原理,将“文物美”真正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二、博物馆陈列设计中“人”与“物”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由为“物”服务向为“人”服务转变已然成了趋势。一个成功的博物馆陈列设计需要处处体现着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挥人本主义精神,简言之,就是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就像黑格尔提到的那样,作品是一块强有力的磁石,把欣赏者吸引到他应该处在的那些地方,使他恰好成为一个见证人。一件艺术作品,没有人去观赏便不能反映其自身价值。同样,一个陈列展览,缺少了人的参与,那便是不完整的。因此,在陈列方案设计阶段中,“人的因素”是我们考虑的主要方面,“物的因素”始终处于次要方面。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个展览仍是离不开实物的。因为这是博物馆本质职能决定的,如果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就失去了博物馆学的一切真实。我们有许多办法把观众吸引到一个“中心”来,如果这个中心没有实物,它可以是任何机构,但不是博物馆。因此,在设计效果上,即“人性化”的表达上,“人性化”设计不仅要为“人”服务,同时也要为“物”服务,两者都必须加以重视。
陈列设计是在“人”与“物”之间创造一个彼此交往的中介,为展示活动提供一个美的环境结构,把“物”最美的一面展现在人的眼前,同时满足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
而“人性化的”设计便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使参观者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感受文化的力量、美的召唤。比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他们积极与学校联系,将部分艺术课程直接设在博物馆里,通过所谓“视觉思维课程”来引发孩子们的观察和讨论。这是一种能有效启发思维的全新艺术教育形式。“接触计划”是该馆专门为盲人及弱视者专门设计制定的,博物馆为他们制定了很薄的外科手术用的手套,可用来触摸露天陈列的大型雕塑,同时还能得到博物馆为他们定制的盲文说明材料。再如,湖南里耶博物馆在展示古代战争历史的时候,运用了4D影院,通过动态的影像播放和立体造景结合的手法,运用电影和舞台戏剧两者表现形式的优势,再现古代场景。4D影院在3D影院基础上增加了震动、坠落等效果。人坐在特殊的椅子上观影,增加了观众对情节的感情投入,使观众在观看时能够真切的体会到身临其境而又刻骨铭心的感受。为了进一步增强“人性化”的设计,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进来,一些博物馆将屏幕的视觉设计也纳入到陈列设计当中,在展厅里设计了大型的穹幕,人躺在特定的椅子上看上方,视野完全在屏幕之内,再加上椅子的震动,观众完全成为了展示的参与者,“人”与“物”的关系达到最完美的诠释。
哲人狄德罗说:“美与关系俱生、俱长、俱灭。”在博物馆陈列设计中,处理好“图”与“底”、“人”与“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协调和把握各类关系,从一般的渲染气氛提高到艺术风格、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追求以及意境的渲染,为美的存在创造了土壤,美便顺其自然、应运而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做好博物馆陈列设计,不仅可以在艺术设计上给展品提供一个美的环境,还能时刻体现着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人性化的设计,这对吸引观众和服务观众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要做好有关方面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问题,对于博物馆的陈列设计,须在很好的把握主次关系,时刻体现着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人性化的设计,把展陈内容所蕴含的信息完整、清晰、明了地传达给观众,以期塑造美的展示环境,更好地吸引观众、服务观众。
参考文献:
[1]何放.浅谈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J].科技信息,2011,(10).
[2]韩靖.专业科技博物馆陈列设计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08).
作者简介:
陈晓毅,广州市番禺区文物办、番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