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举国体制”的体育模式下,中国体校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为中国竞技体育做出了贡献,但目前却遇到了师资水平低下、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就业困难、生源紧缺、培养人才效率低下等很多困难,通过认真探讨各方面原因,提出学训结合和多方面提高体校管理水平是解决中国体校困境的途径。
关键词:体校;学训结合;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86-02
中国体校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以学校为基地,以业余训练为主要形式,是中国业余体校、地方队和国家队“三级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和发展以至腾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目前,体校面临师资水平低下、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就业困难、生源紧缺、培养人才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体校的生存和发展[2]。在长年体校工作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市级体校的困境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市级体校遇到的困难
(一)经费不足
中国体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自筹经费。除一些知名体校或经济发达地区体校不受经费困扰外,总体来说,体校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有的地方体校已是捉襟见肘,如上海体育运动学校和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每年经费达到千万元以上,而宁夏体育运动学校的经费仅一百多万元人民币,有些体校还更少[3]。资金主要是用于体校的硬件消费,场地器材普遍缺乏。由于经费不足,有些体校的日常训练、教学和参赛都受到影响。
(二)生源减少,质量下降
从2000年以来,业余体校和社会从事专门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数量和质量都有所降低,使市级体校的生源基础受到冲击,除一些省会体校和个别经济发达地区体校的生源数量比较稳固外,大多体校的在校生数量持续下降[2]。适龄青少年选择竞技体育为职业的意愿减少,父母希望子女选择体育的意愿也显著减少。而受中国“一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体校生源问题将进一步恶化。有的学校被迫让所有职工都承担招揽学生的任务,并与工资收入挂钩,很多体校面临关门危险。
(三)输送渠道不畅
体校向上级运动队输送人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办学水平的高低,也是吸引体校学生的重要因素。全国运动学校的输送率普遍不高,大多在20%-30%之间,有的10%还不到[3]。这样低的输送比率让一般天赋的学生觉得没有什么深造机会。而一些小龄运动队,例如跳水、游泳、体操等,直接从业余体校或者社会学校中选材,更影响了体校培养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四)学训矛盾,毕业生技能、学业不符合社会要求
体校学生并不是不认为文化课很重要,一是早期训练导致文化基础差,二是训练太累不想学习,三是以训练为主,不顾学习,导致体校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2]。由于社会的进步,对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有些保安、收费员、城管等岗位均要求大专以上文凭,这对于中专文凭的体校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并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五)受社会其他培训方式的冲击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民办或社会化的足球、篮球、网球、武术、游泳俱乐部或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如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二、三线队伍就以其能便捷快速地向上输送,具有较高的收入预期而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其他项目也不同程度地出现类似情况。此外,一些项目实施单项协会实体化后,主办了自己的专项学校,如体操学校、游泳学校等,在社会上吸引力较大,他们所吸纳的生源对体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市级体校改革发展策略探讨
(一)学训结合是市级体校发展的出路
与国内体育学校脱离普通学校教育而自成体系的“一条龙”不同,西方国家的“一条龙”是在学校完成的,即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和俱乐部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青少年选手通过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始终不脱离学校教育。中国当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但是学训结合是解决市级体校发展的出路和方向[4]。学训结合在中国也提很长时间了,但是怎么结合、在哪儿结合、达到什么结果仍在探讨和实践中摸索,具体有以下模式:一是体校并入职业高中或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与文化课由体校教练与职校文化教师分开授课,既解决了体育教师待遇问题,也解决了文化课教师师资水平和专业发展问题。体校生可以在学院内同时研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就业技能,这样可以较方便地选择更换专业,争取同时拿到多个专业文凭,以便更好地解决毕业就业问题。二是体校与普通中学或者职校结合。对于学生不再进行“三集中”培养,即体育局主管,学生集中训练、学习、住宿,以培养训练为主,教学为辅,而改为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管理的“一集中”式培养,体校与普通中学或者职校互派教师,互相认可课程学分,体校学生仍由体育局负责,集中训练,依托学校教学,少部分市区外生源集中训练,住宿。实践证明,“一集中”式培养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5]。三是依托式培养方式。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管理,将体校运动员、教练员下发到选中的普通中学,依托学校进行教学和训练。或者各中学对学校的体育特长生进行业余训练,必要时组队以体校名义参加比赛。
(二)多方面提高体校管理水平
在财力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争取上级拨款、合理学生收费外,还要开放思想,融入社会,以市场为导向,勇于竞争和创新,通过吸引社会赞助、有偿社会训练收费、有偿训练场地等方式来获得经费。在人力方面,注重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核心”教练员,争创特色专业;加强运动员生活、训练、竞赛制度建设,加强学生文化学习管理,做到“教训并重”。在物力方面,加强教室质量的改进、增加场地器材的购置、提高伙食质量服务标准、提高医疗服务标准。资金利用上,要加大场地器材购置、加大教练员培训机会和待遇、增加训练经费投入,增加参加比赛机会。在信息方面,加强对少体校政策法规的落实,加强少体校招生和宣传工作,完善运动选材工作,构建训练信息平台,建立各种奖惩机制[6]。 总之,市级体校作为“举国机制”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体育人口和体育普及率仍较低的现状下,市级体校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存在的困难不能“等”、“靠”、“要”,而是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克服时艰,争取较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孟凡花,程传银,尤传豹.新中国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
[2]胡彦飞.河北省市级少体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8.
[3]王首文.后奥运时代体校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10.
[4]姜冠军.中等体校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1,(2).
[5]龚红梅.福建省少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6]莫滨.基层体校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体育时空,2011,(6).
The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unicipal Sports School
LIU Yu-xi
(Puyang municipal Sports School,Puyang 45700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whole country mode”,China’s municipal sport schools have developed very quickly and done a lot of contributions to our country’s physical education,but nowadays they have confront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teacher’s inadequacy,contradiction of study and exercise,graduate employment difficulty,shortage of source of students,inefficiency of training etc,and need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problems,such as integration of Study and Train,enhancement of school management.
Key words:sport school; integration of study and train; cultivation mode
关键词:体校;学训结合;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286-02
中国体校的前身是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以学校为基地,以业余训练为主要形式,是中国业余体校、地方队和国家队“三级体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起步和发展以至腾飞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目前,体校面临师资水平低下、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就业困难、生源紧缺、培养人才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体校的生存和发展[2]。在长年体校工作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市级体校的困境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中国市级体校遇到的困难
(一)经费不足
中国体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自筹经费。除一些知名体校或经济发达地区体校不受经费困扰外,总体来说,体校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有的地方体校已是捉襟见肘,如上海体育运动学校和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每年经费达到千万元以上,而宁夏体育运动学校的经费仅一百多万元人民币,有些体校还更少[3]。资金主要是用于体校的硬件消费,场地器材普遍缺乏。由于经费不足,有些体校的日常训练、教学和参赛都受到影响。
(二)生源减少,质量下降
从2000年以来,业余体校和社会从事专门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数量和质量都有所降低,使市级体校的生源基础受到冲击,除一些省会体校和个别经济发达地区体校的生源数量比较稳固外,大多体校的在校生数量持续下降[2]。适龄青少年选择竞技体育为职业的意愿减少,父母希望子女选择体育的意愿也显著减少。而受中国“一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体校生源问题将进一步恶化。有的学校被迫让所有职工都承担招揽学生的任务,并与工资收入挂钩,很多体校面临关门危险。
(三)输送渠道不畅
体校向上级运动队输送人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办学水平的高低,也是吸引体校学生的重要因素。全国运动学校的输送率普遍不高,大多在20%-30%之间,有的10%还不到[3]。这样低的输送比率让一般天赋的学生觉得没有什么深造机会。而一些小龄运动队,例如跳水、游泳、体操等,直接从业余体校或者社会学校中选材,更影响了体校培养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四)学训矛盾,毕业生技能、学业不符合社会要求
体校学生并不是不认为文化课很重要,一是早期训练导致文化基础差,二是训练太累不想学习,三是以训练为主,不顾学习,导致体校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2]。由于社会的进步,对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有些保安、收费员、城管等岗位均要求大专以上文凭,这对于中专文凭的体校生就业带来巨大冲击,并影响进一步的发展。
(五)受社会其他培训方式的冲击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民办或社会化的足球、篮球、网球、武术、游泳俱乐部或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如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二、三线队伍就以其能便捷快速地向上输送,具有较高的收入预期而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其他项目也不同程度地出现类似情况。此外,一些项目实施单项协会实体化后,主办了自己的专项学校,如体操学校、游泳学校等,在社会上吸引力较大,他们所吸纳的生源对体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二、市级体校改革发展策略探讨
(一)学训结合是市级体校发展的出路
与国内体育学校脱离普通学校教育而自成体系的“一条龙”不同,西方国家的“一条龙”是在学校完成的,即通过小学—中学—大学或实业团体和俱乐部来发掘优秀的运动员。青少年选手通过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始终不脱离学校教育。中国当然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但是学训结合是解决市级体校发展的出路和方向[4]。学训结合在中国也提很长时间了,但是怎么结合、在哪儿结合、达到什么结果仍在探讨和实践中摸索,具体有以下模式:一是体校并入职业高中或职业技术学校。体育课与文化课由体校教练与职校文化教师分开授课,既解决了体育教师待遇问题,也解决了文化课教师师资水平和专业发展问题。体校生可以在学院内同时研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就业技能,这样可以较方便地选择更换专业,争取同时拿到多个专业文凭,以便更好地解决毕业就业问题。二是体校与普通中学或者职校结合。对于学生不再进行“三集中”培养,即体育局主管,学生集中训练、学习、住宿,以培养训练为主,教学为辅,而改为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管理的“一集中”式培养,体校与普通中学或者职校互派教师,互相认可课程学分,体校学生仍由体育局负责,集中训练,依托学校教学,少部分市区外生源集中训练,住宿。实践证明,“一集中”式培养方式的优势非常明显[5]。三是依托式培养方式。体育局和教育局联合管理,将体校运动员、教练员下发到选中的普通中学,依托学校进行教学和训练。或者各中学对学校的体育特长生进行业余训练,必要时组队以体校名义参加比赛。
(二)多方面提高体校管理水平
在财力方面,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除争取上级拨款、合理学生收费外,还要开放思想,融入社会,以市场为导向,勇于竞争和创新,通过吸引社会赞助、有偿社会训练收费、有偿训练场地等方式来获得经费。在人力方面,注重提高教练员业务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核心”教练员,争创特色专业;加强运动员生活、训练、竞赛制度建设,加强学生文化学习管理,做到“教训并重”。在物力方面,加强教室质量的改进、增加场地器材的购置、提高伙食质量服务标准、提高医疗服务标准。资金利用上,要加大场地器材购置、加大教练员培训机会和待遇、增加训练经费投入,增加参加比赛机会。在信息方面,加强对少体校政策法规的落实,加强少体校招生和宣传工作,完善运动选材工作,构建训练信息平台,建立各种奖惩机制[6]。 总之,市级体校作为“举国机制”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中国体育人口和体育普及率仍较低的现状下,市级体校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存在的困难不能“等”、“靠”、“要”,而是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克服时艰,争取较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孟凡花,程传银,尤传豹.新中国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
[2]胡彦飞.河北省市级少体校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师范大学,2008.
[3]王首文.后奥运时代体校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体育运动学校为例[D].武汉:湖北大学,2010.
[4]姜冠军.中等体校教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西部,2011,(2).
[5]龚红梅.福建省少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6]莫滨.基层体校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体育时空,2011,(6).
The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unicipal Sports School
LIU Yu-xi
(Puyang municipal Sports School,Puyang 457000,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whole country mode”,China’s municipal sport schools have developed very quickly and done a lot of contributions to our country’s physical education,but nowadays they have confront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teacher’s inadequacy,contradiction of study and exercise,graduate employment difficulty,shortage of source of students,inefficiency of training etc,and need approaches to solve the problems,such as integration of Study and Train,enhancement of school management.
Key words:sport school; integration of study and train; cultivation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