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婆童戏指父辈们的儿时传统游戏,她来源于民间,根植于生活,说到这些,“外婆”一辈年龄的人都会津津乐道,那些难忘的童年记忆,成为他们漫长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在我们身边的孩子好像变“乖”了,孩子们好像不爱玩了、不会玩了,“童戏”渐行渐远,随着童戏消失的还有孩子快乐的童年、个性的童年。
重现童戏,不是简单的怀旧,开发“童戏入画”选修拓展课程,是将游戏因素与学习因素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亲身实践中研究“外婆童戏”,开展游戏体验、绘画表现与创新的探究学习,重拾自然和文化赋予儿童的乐趣,推动学生自主探索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他们美术表现的能力与协作意识、科研意识,同时重现民间传统游戏的价值。
一、“童戏入画”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外婆童戏”的游戏价值
1.童戏——内在吸引力:童戏带有浓郁的地域性、趣味性、充分的自主性、合作的群体性和轻松的随意性。
2.童戏——外在影响力:童戏把中国孩子的生活点缀得绚丽多彩,它所洋溢的活动性充分地调动了孩子身体各部分的器官参与;它多以斗奇争胜为快事,培养的是孩子的竞争意识;有的还伴着童谣,达到嬉乐游戏与语言训练的效果,有的设计科学,富有变化,如“算24点”,游戏中传递的是知识,开启的是孩子的思维,培养的是孩子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二)“童戏入画”的教育价值
1.“童戏入画”——激发创造力。
2.“童戏入画”——提升学习力。
二、“童戏入画”课程的开发
(一)组建开发团队: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个组织保障,因此,从学生需求、开发能力、策划指导等方面考虑组建了“童戏入画”课程资源开发社,包含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的群体。
1.学生研究组的产生:建议学生自愿组合成各个研究组,推选组长、明白分工,并为自己的小组取名等,这些研究团队主要负责童戏的收集。
2.美术实验组:成立以业务校长为领衔,美术教师为骨干,其他特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明确研究的意义,负责童戏资源收集的指导、游戏素材的管理工作并编写校本教材《童戏入画》。
3.教科室:负责构建校本教材《童戏入画》的内容体系及相关的课程纲要编写,通过组织主题论坛、特色教研等活动对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地指导与评价。
(二)开发童戏资源
1.研究主题的确定: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整理成童戏资源开发主题指南,各个学生研究组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
2.开发途径的选择:可以向长辈询问;可以和长辈一起玩亲子游戏;可以向自己的同伴进行游戏探访;也可向体育老师寻访;还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加以记录;另外,也可通过网络查阅、书籍查阅等。
3.探访活动的开展:首先设计小组探访单;其次,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探访内容;第三,探访单的造型、色彩、纸质等都可以根据各组组员的爱好、特长自主设计;第四各个探访小组展开“寻童戏记录”之旅。
(三)建设校本教材
1.教材的特色:《童戏入画》校本教材的建设要解读地方传统游戏文化,教材内容定位在温岭民间儿时游戏,在选材、课程难度上根据学校校舍重建的实际加以科学设计;还要解读学生,别把他们当成任人塑造的被培养者,内容的编排、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多元呈现,注重突出他们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该教材突出“传承文化,感受外婆童戏的磁力;表现个性,享受游戏创新的幸福;研究学习,探索育人模式的转换”三大理念,具有“研究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趣味性、文化性”六个具体特点。
2.教材的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初步体会民间传统游戏与美术表现、语言表达等的相通之处,引发学生开放性的创意,玩出个性。
3.教材板块的构思:共编排了11课,每一课的教材内容分为5个板块——“课题板块、走进游戏板块、开心瞬间板块、个性表现板块、真情表露板块”等。课题板块包括课题设计、本课学习目标设定,每一课的课题、学习目标的字体统一;游戏板块包括游戏玩法、道具的介绍,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开心瞬间板块主要呈现学生参与游戏的照片,尽量做到典型性;个性表现板块包括三大内容,一为个性表现的技巧点拨,二为学生用不同美术语言表现的画面,如泥塑、纸版画、儿童画等,三为创新游戏区域,根据每个游戏的不同特点,呈现道具或规则的创新或两者兼之;真情表露板块的设计是留给学生写自己探究学习后的心里话。
三、“童戏入画”课程的实施
(一)构建创新课型促高效实施
学校开设了专门的选修拓展课,排进学校总课表,保证每周两课时的实践时间。
(二)开展综合研究促生动实施
1.说童戏——研究游戏规则。
2.耍童戏——研究游戏过程。
3.变童戏 ——研究创意游戏。
四、“童戏入画”课程的评价
采用适应转换育人模式的综合评价机制,作业方面的评价采用“展示性成果评价”和“专辑式精品评价”两种方式。
(一)作品评价
1.展示性成果评价:以三种形式进行,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页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另一种以橱窗为载体,阶段性向师生展示学习效果;第三种以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为平台展示学生的风采。
2.专辑式精品评价:设定多种专辑的主题,也就是设计各类单项奖,如:游戏串联类、道具创意类等,将学生相关的成果汇编成集或装裱留校,并予以单项奖证书,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验创造力带给的幸福。
(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的评价主体是立体的,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角度综合考虑,既定量又定性。
“童戏入画”课程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转换了接受性的游戏教学,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作为原点,通过各项自主活动,综合运用语文、美术、体育、劳技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运动的旋律中激发不同的创作灵感和热情,感受个性表现的悦目色彩;在个性表现的丰富想象中,将活动形象、玩具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感受游戏的韵律之美,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造型表现力及对地方游戏文化的理解能力等,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了他们关注、尊重、热爱、传承地方游戏文化的情感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作者单位:温岭市横湖小学 浙江】
重现童戏,不是简单的怀旧,开发“童戏入画”选修拓展课程,是将游戏因素与学习因素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亲身实践中研究“外婆童戏”,开展游戏体验、绘画表现与创新的探究学习,重拾自然和文化赋予儿童的乐趣,推动学生自主探索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提高他们美术表现的能力与协作意识、科研意识,同时重现民间传统游戏的价值。
一、“童戏入画”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外婆童戏”的游戏价值
1.童戏——内在吸引力:童戏带有浓郁的地域性、趣味性、充分的自主性、合作的群体性和轻松的随意性。
2.童戏——外在影响力:童戏把中国孩子的生活点缀得绚丽多彩,它所洋溢的活动性充分地调动了孩子身体各部分的器官参与;它多以斗奇争胜为快事,培养的是孩子的竞争意识;有的还伴着童谣,达到嬉乐游戏与语言训练的效果,有的设计科学,富有变化,如“算24点”,游戏中传递的是知识,开启的是孩子的思维,培养的是孩子与众不同的创造力。
(二)“童戏入画”的教育价值
1.“童戏入画”——激发创造力。
2.“童戏入画”——提升学习力。
二、“童戏入画”课程的开发
(一)组建开发团队: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个组织保障,因此,从学生需求、开发能力、策划指导等方面考虑组建了“童戏入画”课程资源开发社,包含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的群体。
1.学生研究组的产生:建议学生自愿组合成各个研究组,推选组长、明白分工,并为自己的小组取名等,这些研究团队主要负责童戏的收集。
2.美术实验组:成立以业务校长为领衔,美术教师为骨干,其他特长教师组成的课题组,明确研究的意义,负责童戏资源收集的指导、游戏素材的管理工作并编写校本教材《童戏入画》。
3.教科室:负责构建校本教材《童戏入画》的内容体系及相关的课程纲要编写,通过组织主题论坛、特色教研等活动对研究工作进行阶段性地指导与评价。
(二)开发童戏资源
1.研究主题的确定:根据前期调查结果,整理成童戏资源开发主题指南,各个学生研究组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
2.开发途径的选择:可以向长辈询问;可以和长辈一起玩亲子游戏;可以向自己的同伴进行游戏探访;也可向体育老师寻访;还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加以记录;另外,也可通过网络查阅、书籍查阅等。
3.探访活动的开展:首先设计小组探访单;其次,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增加探访内容;第三,探访单的造型、色彩、纸质等都可以根据各组组员的爱好、特长自主设计;第四各个探访小组展开“寻童戏记录”之旅。
(三)建设校本教材
1.教材的特色:《童戏入画》校本教材的建设要解读地方传统游戏文化,教材内容定位在温岭民间儿时游戏,在选材、课程难度上根据学校校舍重建的实际加以科学设计;还要解读学生,别把他们当成任人塑造的被培养者,内容的编排、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多元呈现,注重突出他们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过程。该教材突出“传承文化,感受外婆童戏的磁力;表现个性,享受游戏创新的幸福;研究学习,探索育人模式的转换”三大理念,具有“研究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趣味性、文化性”六个具体特点。
2.教材的目标: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初步体会民间传统游戏与美术表现、语言表达等的相通之处,引发学生开放性的创意,玩出个性。
3.教材板块的构思:共编排了11课,每一课的教材内容分为5个板块——“课题板块、走进游戏板块、开心瞬间板块、个性表现板块、真情表露板块”等。课题板块包括课题设计、本课学习目标设定,每一课的课题、学习目标的字体统一;游戏板块包括游戏玩法、道具的介绍,以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开心瞬间板块主要呈现学生参与游戏的照片,尽量做到典型性;个性表现板块包括三大内容,一为个性表现的技巧点拨,二为学生用不同美术语言表现的画面,如泥塑、纸版画、儿童画等,三为创新游戏区域,根据每个游戏的不同特点,呈现道具或规则的创新或两者兼之;真情表露板块的设计是留给学生写自己探究学习后的心里话。
三、“童戏入画”课程的实施
(一)构建创新课型促高效实施
学校开设了专门的选修拓展课,排进学校总课表,保证每周两课时的实践时间。
(二)开展综合研究促生动实施
1.说童戏——研究游戏规则。
2.耍童戏——研究游戏过程。
3.变童戏 ——研究创意游戏。
四、“童戏入画”课程的评价
采用适应转换育人模式的综合评价机制,作业方面的评价采用“展示性成果评价”和“专辑式精品评价”两种方式。
(一)作品评价
1.展示性成果评价:以三种形式进行,一种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页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另一种以橱窗为载体,阶段性向师生展示学习效果;第三种以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为平台展示学生的风采。
2.专辑式精品评价:设定多种专辑的主题,也就是设计各类单项奖,如:游戏串联类、道具创意类等,将学生相关的成果汇编成集或装裱留校,并予以单项奖证书,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体验创造力带给的幸福。
(二)综合评价:这种评价的评价主体是立体的,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角度综合考虑,既定量又定性。
“童戏入画”课程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转换了接受性的游戏教学,以学生兴趣和需求作为原点,通过各项自主活动,综合运用语文、美术、体育、劳技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运动的旋律中激发不同的创作灵感和热情,感受个性表现的悦目色彩;在个性表现的丰富想象中,将活动形象、玩具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感受游戏的韵律之美,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造型表现力及对地方游戏文化的理解能力等,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了他们关注、尊重、热爱、传承地方游戏文化的情感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作者单位:温岭市横湖小学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