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有效衔接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ypig_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的学习与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一脉相承,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创新人才培养。但大多数情况下,小学、初中教师间缺乏沟通,教材不熟悉,导致课程重复、抹杀学生兴趣、学生自主探究时间的浪费。务必将小学科学教学同初中生物学的学习有效衔接,构建生物学的系统性学习,提高效率做出思考。笔者从构建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培养生物学兴趣、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方面入手,就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学习提出拙见,为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构建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并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知识。围绕着生物学核心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贯穿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从身边出发,学会探究、培养探究方法,不在是零散知识的堆积和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灵活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中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中只是表象性的认识,刻板,迁移能力、创新能力不强,不能够将学科间、学科内知识的迁移,在众多的生物学事实中提炼出反应学科本质的知识逻辑体系。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每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时,应该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依据核心概念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优化教学方法。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
  小学科学学习中的概念24个主要概念,生命科学领域包含七个核心概念124个分解概念,核心概念的构建需要分解概念的支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小学科学中胎生的概念,像人这样,胎儿在妈妈体内生长,由妈妈直接生出的繁殖方式。而初中定义的科学概念,动物的受精卵在动物体内的子宫里发育的过程叫胎生。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可以从母体获得,直至出生时为止。
  有的初中教师会提出疑问,小学科学教师在教什么?都是“错的”!此时就是小学科学教师和初中生物学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课程设置、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不理解。此时初中生物学教学应尊重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认知小学科学概念的设置,才能将其转变为初中生物学的“科学概念”。初中教师不能无视小学科学的学习,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初中生物学的学习为起点,抹杀小学科学的学习。而要以将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为新的起点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和新的学科认识。以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和现象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使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整体的、系统的、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看待问题。梳理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将零散的知识构建出脉络清晰、条理分明、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体系,需要在3-6年级科学学习以及初中生物学中基于科学概念的学习的不断渗透。杜绝分解概念的堆积式记忆,培养学生灵活的知识运用。
  二、培养生物学兴趣
  小学科学中生物学的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侧重于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很在意探究,很在乎实验,学生也有兴趣去实验探究,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存在实验器材的不规范,实验过程的不严谨,探究过程的不合理的问题,站在小初生物学的衔接角度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应在规范实验室管理及实验教学上做出努力。但站在初中的科学学科,更有利于思考:小学科学教师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是很多的科学知识吗?还是探究的能力?还是学习科学的兴趣?还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笔者的观点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应是小学科学中生物学延续,进一步深化知识的延续,而不是一段线段式或者是射线式的学习的起始。
  小学科学学习阶段,通过探究式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首先精心的设计实验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述《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节,可以以把重点放在动植物食物关系上来,从校园中的花坛到种类更为繁多的稻田或者广袤的非洲大草原,创设情境,打开学生的思维广度,从而认识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运用ppt、视频、电子白板展开教学,逐层深入分析,多一点生成,少一点刻板,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更生动、有趣、 (下转102页)(上接100页)更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行为特点、认知规律出发,在互动交流、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关注细节,适时点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科学的学习,学生对外部活动更加感兴趣。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教师一味的灌输,学生会对科学的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适时的进行“探究性教学”,在探究中满足学生的求知和创新的欲望,为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奠基基础。
  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心里需要什么,怎样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有所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活动”或者完成“探究过程”。尤其注重学生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激发学生猜想。可使学生的获取知识并得以巩固、深化和发展。让学生多思考、多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在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潜能的发挥,设法调动学生头脑中的信息,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编排、重新组合,从而获得问题的猜想,绝不是凭空想象,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如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中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是什么影响了绿豆种子的发芽?有些学生可能就会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而回答,如水、温度、墨水、香烟等,在这里就有很好的猜想资源,提出猜想以后,我们不能随着教师的意愿去研究水和溫度,而是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而加以利用。设计出有意义的题目或者具有争辩性的题目,设计出不同的答案,并能澄清学生的模糊或者创新性见解即猜想的题目,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调动学生探究未知结果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这节课笔者通过小组式对学生提出的猜想进行探究,如香烟浸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一题,学生实验中发现随着香烟数的增加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受到的影响也越严重,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直观的认识到了香烟的危害性。在此过程中作为教师适时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困难,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其中有个同学笑着对笔者说,我们可以把这个结果告诉同学们,笔者问,怎样可以让更多的同学知道呢?实验报告、手抄报、班会等等,最后鼓励小组继续完善活动方案,争取学校的支持,开展了《绿色无烟 清新自然》世界无烟日的系列活动。并活动广泛报道宣传,获得了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好评,并将活动纪实发表至《少儿科技》杂志。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是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作为教师从学生的猜想资源入手,鼓励的同时并有效利用,而不是扼杀学生的猜想,把学生内心的探究欲望扼杀在摇篮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并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能力,为初中生物学的学习培养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
  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衔接关系的研究是一项全方位的大课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仅从构建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培养生物学兴趣、猜想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方面浅述了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的有效衔接。从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从小学科学出发,试着全面分析我们的教学策略,试着和初中的科学教育接轨,这样,让我们小学的科学教育更规范,更有条理。初中、小学科学学科的衔接,应该是相互之间的弥补和融合,是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作的无缝对接,需要小学科学及初中生物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三中学 新疆】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样全新的要求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是语文知识的主要学习场所,所以构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成为了语文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27(HSP27)在耳蜗基底膜上的分布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LSCM)检测HSP27在正常成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备课要从“备教材”、“备教材”转为更注重“备学生”。为了能在“数的运算”教学实践中落实“备学生”,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重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根据本人多年教学经验,在计算教学中总结模式如下:  1、通过教学情境
期刊
目的 探讨耳蜗侧壁α2Na,K—ATPase通道在听觉功能和年龄相关性听力减退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半拷贝基因的α2Na,K—ATPase^+/-杂合子小鼠作为试验平台,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和耳蜗
一、多观察  观察,不是随便地观察,而是有目的的观察。观察是人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是科学实验的显著特点,同时教会学生观察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科学实验时,不管是老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都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观察。要引导学生看清、看全事物的真实面貌,更要学生发现平时没留意的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正确、清晰的事实,掌握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学生还能从
目的观察不同周龄C57BL/6J(C57)小鼠听力及血管纹Na-K-2Cl联合转运子-1(Na-K-2Cl cotransporter-1,NKCCl)表达的情况。方法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分别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