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教会学生问问题正是激励他们创造性的一个关键, 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提问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使学生养成干预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掌握产生问题的方法, 才能发展创造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教会学生问问题正是激励他们创造性的一个关键。因此,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问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十分重要。
一、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一) 从答问题中学会问题
答问题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因而问题设置的好坏是能否激发学生有效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指标。教师问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 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的位置。通过问题的解决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且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使学生通过层层剖析,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有所发展。这样一来,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老师提出问题, 这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
(二) 问问题的一般模样
老师问问题, 通常要作如下设计:
1.“为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的理由是什么?” (可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求导思维)
3.“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 (联想、发散、创造)
4.“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 哪点有问题?” (自我调节, 自我纠正)
5.“与上一题比较, 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比与联系)
6.“如果要这样的话, 要怎样改动?” (假设想象)
7.“你能总结这类题的做法吗?” (抽象概括)
教师平时假如都能这样提问, 学生自然潜移默化, 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 而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 自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何愁不能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二、如何培养学生问问题的习惯
(一) 给学生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质疑、发表意见的时间,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后再解决。
1.教师自己要有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 使学生受到鼓舞, 增强提问的信心。
2.要耐心倾听学生发问, 可以尝试让其他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说服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学生回答不了的, 可引导其回答, 不要一听到问题就马上给出完整答案。如果这样的话, 学生会想: 我怎么会问这样简单的问题呢? 这样就打击学生再次提问的积极性。
3.以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 消除不敢发问的心理障碍。
4.学生的大胆发问, 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及鼓励, 让他们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使他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积极主动地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感
具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有寻根问底、寻找满意答案的强烈愿望, 这种愿望会激发他们的智力活动, 使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还能使其在遇到挫折时, 坚持到底。从数学的角度来说, 它有助于让学生参与新知识发生的全过程, 了解公式、数量关系的来龙去脉, 加强理解。而怀疑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科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三) 鼓励学生创造性提出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整齐规划的刻板思想, 鼓励学生拔尖和个人突出, 特别对敢于幻想的要给予鼓励, 采取宽容的态度, 这样有利于他们今后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第六册“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时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下的数够除, 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省略, 然后用求得的近似数除以除数。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学生问: “最高位不够除, 如6874÷7, 用课本的说法是6874÷7≈900,而我的看法是6874÷7≈1000, 实际上6874÷7≈982。按照惯例, 我的做法所取得的近似数更接近精确数, 而课本这样说, 老师该怎样处理?” 我对该学生的钻研精神马上给予表扬, 通过论证之后, 肯定了他的做法, 同时又发现课本存在问题。这就是“教学相长”。
三、活化、开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 对许多数学问题往往能依照老师所授的一般方法进行思维。如果学生总是依样画瓢、如法炮制, 拘泥于某一思维方法就易于形成思维定式, 造成思维呆板、僵化。这就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扩散性习题,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式多答来活化思维、启迪思维, 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思考, 并且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上, 不把学生的思维囿于教师的思维范围中。
总之, 成功的激学导思, 会使学生的思维随教师的引导而跃跃欲试。只有这样才能在打好“双基” 的基础上,发展“双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教会学生问问题正是激励他们创造性的一个关键。因此,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问问题的习惯和方法十分重要。
一、教会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一) 从答问题中学会问题
答问题是检查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因而问题设置的好坏是能否激发学生有效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一个指标。教师问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 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的位置。通过问题的解决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且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 使学生通过层层剖析,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有所发展。这样一来,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老师提出问题, 这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
(二) 问问题的一般模样
老师问问题, 通常要作如下设计:
1.“为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的理由是什么?” (可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2.“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求导思维)
3.“你有更快捷的方法吗?” (联想、发散、创造)
4.“你自己认为哪点正确, 哪点有问题?” (自我调节, 自我纠正)
5.“与上一题比较, 有什么相同之处? 有什么不同之处?” (对比与联系)
6.“如果要这样的话, 要怎样改动?” (假设想象)
7.“你能总结这类题的做法吗?” (抽象概括)
教师平时假如都能这样提问, 学生自然潜移默化, 学会向老师和同学发问, 而在向老师和同学发问时, 自然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 何愁不能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二、如何培养学生问问题的习惯
(一) 给学生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质疑、发表意见的时间,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后再解决。
1.教师自己要有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 使学生受到鼓舞, 增强提问的信心。
2.要耐心倾听学生发问, 可以尝试让其他学生回答问题, 让学生说服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学生回答不了的, 可引导其回答, 不要一听到问题就马上给出完整答案。如果这样的话, 学生会想: 我怎么会问这样简单的问题呢? 这样就打击学生再次提问的积极性。
3.以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乐于提问题, 消除不敢发问的心理障碍。
4.学生的大胆发问, 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及鼓励, 让他们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使他热情高涨,思维活跃, 积极主动地提出学习中的问题。
(二)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怀疑感
具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有寻根问底、寻找满意答案的强烈愿望, 这种愿望会激发他们的智力活动, 使其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还能使其在遇到挫折时, 坚持到底。从数学的角度来说, 它有助于让学生参与新知识发生的全过程, 了解公式、数量关系的来龙去脉, 加强理解。而怀疑能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在科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三) 鼓励学生创造性提出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整齐规划的刻板思想, 鼓励学生拔尖和个人突出, 特别对敢于幻想的要给予鼓励, 采取宽容的态度, 这样有利于他们今后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发展。例如, 在教学第六册“一位数除法的估算” 时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下的数够除, 就把最高位后面的尾省略, 然后用求得的近似数除以除数。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学生问: “最高位不够除, 如6874÷7, 用课本的说法是6874÷7≈900,而我的看法是6874÷7≈1000, 实际上6874÷7≈982。按照惯例, 我的做法所取得的近似数更接近精确数, 而课本这样说, 老师该怎样处理?” 我对该学生的钻研精神马上给予表扬, 通过论证之后, 肯定了他的做法, 同时又发现课本存在问题。这就是“教学相长”。
三、活化、开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小学生模仿性很强, 对许多数学问题往往能依照老师所授的一般方法进行思维。如果学生总是依样画瓢、如法炮制, 拘泥于某一思维方法就易于形成思维定式, 造成思维呆板、僵化。这就要求教学时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扩散性习题,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式多答来活化思维、启迪思维, 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进行思考, 并且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上, 不把学生的思维囿于教师的思维范围中。
总之, 成功的激学导思, 会使学生的思维随教师的引导而跃跃欲试。只有这样才能在打好“双基” 的基础上,发展“双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