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模式作为高职高专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有效手段,它的出现与运用,对以往高职高专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果不及时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就会造成学生心态失衡、生活失序和管理失控。因此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高专必须顺应发展潮流,不断创新改革,寻找一条适合本校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达到人才培养和就业“零距离”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了“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学生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2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始终的人才培养方法。“工学结合”模式的明显特征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校、学生与企业等三方积极参与进入,将现阶段的学习和日后工作岗位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益、有目的的教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岗位有序衔接。可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学生管理创新是必然需求。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模式是在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工作与学习相互交叉进行,或办学办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或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人才。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其指导思想是强调实际操作和技能实践,重视学生将来发展,让理论知识与工作岗位相连接,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的教育,倡导实际操作能力与技能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职业水平与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1]。
二、“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求学校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职业道德理论和企业要求相契合,并有效纳入到实际职业行为中,转变成学生的工作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道德品质。此外,实现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
2.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以往的学校注重理论教学,教育内容缺少实用性与应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课堂教学进一步发展。而“工学结合”模式彻底突破了象牙塔教育的限制,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真实性,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到课堂之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此外,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学生还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自立自强和自力更生的意识。
3.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学生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实施顶岗学习,有利于学生在顶岗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群,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相关信息,拓宽学习视野,同时让学生在顶岗学习期间快速适应工作環境,缩短适应期,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打下扎实基础[2]。
(二)不利影响
1.学生身份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渐向大众化方向转变,学生也对自己的价值人事逐渐转变成现实,但是受社会环境与传统思想认知的影响,学生内心可能会存在“大学生”的优越感。然而“工学结合”模式的运用,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衔接,特别是作为一名顶岗实习的学徒,学生的现实地位远不如基层工人,何种心理落差容易打击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加上工人职业被“矮化”的社会心态,容易加剧学生的意志消沉,增加失落感。此外,“工学结合”模式让大学生从“学习者”向“工作者”转变,这种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成学生和学徒(职工)双重身份,这些因素的转变,容易让学生内心出现不适应感,不懂如何应对。
2.管理制度影响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的带队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共同承担着学生管理的任务,但是由于带队教师需要负责多个区域与多人的管理,并且没有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情况,增加管理的难度。而企业技术员则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不善于与学生沟通,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使得“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管理从“保姆式”向“放羊式”转变,加上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群,且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各种诱导因素的影响,不利益“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
3.环境影响
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工学结合”的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变化。具体体现为:(1)价值追求不同。企业以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强调人的综合利用,注重技能的训练,提倡团队合作和负责任。而学校则以育人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个性化发展,提倡具备包容心。(2)生活方式不同。企业不会对职工的生活给予更多干涉,职工可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反学校强调规律性,需要统一安排,进行必要的“过滤”。可见面对环境带来的巨大改变,学生往往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使得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3]。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
学校是“工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必须认识到“工学结合”在顶岗实习中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的需要来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相符。企业是“工学结合”的承担着,必须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在保证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投身到高职人才培养中,形成自己的人才资源库。而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要对象,必须树立准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尽快完成“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转变。 (二)制度创新
制度作为“工学结合”模式是否能有序进行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模式实施的效果。因此对于制度的创新,学校应根据企业的商业秘密、合作共事和工作纪律等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分专业建立工作操作规程、考核评价与日常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的制度要求,缩短学生毕业后参加就业时,适应工作岗位与环境的时间。例如为了加强学校和企业制度的无缝对接,学校可借鉴与本专业有关企业的经验,在日常实验、实习和实训中,制定相应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工作,亲身体验企业严格的管理纪律,以督促学生在工作中形成认真、负责与严谨的态度,并建立三维激励制度,通过成果展览、发放奖金、评优评先、择优聘用与事迹报告等激励的方式对在实习期间的优秀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彰显个人的价值,树立典型模范,以调动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三)组织创新
学校应联合企业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与企业人员共同负责“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与自我评估,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例如对于集中去企业的班级,可分小组并完善小组长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本单位实习学生的管理;而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学校不仅需要委托企业管理,还需设立流动小组,安排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同时需安排带队教师或辅导员进行跟踪管理,协助企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此外,学校还需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建微信群、qq群等沟通平台,与企业及时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情况,并给予相应的疏导,有效解决学生在思想与心理上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
(四)方法创新
学校应深层次了解“工学结合”模式的规律,不断创新“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第一学年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日后工作的方向与岗位对技能需要。并组织学生开展教育培训,让学生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并帮助学生熟悉工作岗位的内容,掌握企业的生存发展技能,为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过渡打下基础。此外,学校还需将校园气氛和企业气氛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创设真实的企业环境,向学生宣传合作企业的标识和企业价值观,使学生提前享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日后快速适应企业文化与工作环境做准备[4]。例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为了实现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学校应根据“基地建设企业化”与“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建设实训基地配套实训场所,并实行统一着装制度,挂工作证上岗,让学生依据“企业职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对于学生管理方面,高职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从组织、方法、观念与制度方面着手,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银贞,高维春.探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01-103.
[2]纪义韬.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6(58):142-143.
[3]付成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職学生管理创新略论[J].好家长,2015(12):52-53.
[4]马政芳.创新工学结合理念再求发展民办高职——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功:教育,2013(3):98-99.
作者简介:季一飞,男,江苏南通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学生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2
“工学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将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始终的人才培养方法。“工学结合”模式的明显特征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让学校、学生与企业等三方积极参与进入,将现阶段的学习和日后工作岗位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有效益、有目的的教学,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就业岗位有序衔接。可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对高职学生管理创新是必然需求。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工学结合”模式是在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工作与学习相互交叉进行,或办学办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或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的人才。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应用,其指导思想是强调实际操作和技能实践,重视学生将来发展,让理论知识与工作岗位相连接,帮助学生合理规划未来的发展的教育,倡导实际操作能力与技能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职业水平与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1]。
二、“工学结合”模式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1.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要求学校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职业道德理论和企业要求相契合,并有效纳入到实际职业行为中,转变成学生的工作理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道德品质。此外,实现顶岗实习,能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
2.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以往的学校注重理论教学,教育内容缺少实用性与应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课堂教学进一步发展。而“工学结合”模式彻底突破了象牙塔教育的限制,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真实性,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到课堂之外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此外,在企业顶岗实习中,学生还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学生自立自强和自力更生的意识。
3.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学生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实施顶岗学习,有利于学生在顶岗学习的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群,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在今后工作岗位中的相关信息,拓宽学习视野,同时让学生在顶岗学习期间快速适应工作環境,缩短适应期,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日后参加工作打下扎实基础[2]。
(二)不利影响
1.学生身份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逐渐向大众化方向转变,学生也对自己的价值人事逐渐转变成现实,但是受社会环境与传统思想认知的影响,学生内心可能会存在“大学生”的优越感。然而“工学结合”模式的运用,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衔接,特别是作为一名顶岗实习的学徒,学生的现实地位远不如基层工人,何种心理落差容易打击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加上工人职业被“矮化”的社会心态,容易加剧学生的意志消沉,增加失落感。此外,“工学结合”模式让大学生从“学习者”向“工作者”转变,这种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成学生和学徒(职工)双重身份,这些因素的转变,容易让学生内心出现不适应感,不懂如何应对。
2.管理制度影响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的带队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共同承担着学生管理的任务,但是由于带队教师需要负责多个区域与多人的管理,并且没有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情况,增加管理的难度。而企业技术员则是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不善于与学生沟通,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主动性,使得“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管理从“保姆式”向“放羊式”转变,加上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群,且自控能力薄弱,容易受各种诱导因素的影响,不利益“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
3.环境影响
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工学结合”的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就会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变化。具体体现为:(1)价值追求不同。企业以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强调人的综合利用,注重技能的训练,提倡团队合作和负责任。而学校则以育人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强调个性化发展,提倡具备包容心。(2)生活方式不同。企业不会对职工的生活给予更多干涉,职工可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相反学校强调规律性,需要统一安排,进行必要的“过滤”。可见面对环境带来的巨大改变,学生往往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使得原有的生活规律被打乱[3]。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
学校是“工学结合”模式的组织者,必须认识到“工学结合”在顶岗实习中的重要性,结合企业的需要来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相符。企业是“工学结合”的承担着,必须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在保证自身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投身到高职人才培养中,形成自己的人才资源库。而学生是“工学结合”的主要对象,必须树立准确的就业观念,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尽快完成“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转变。 (二)制度创新
制度作为“工学结合”模式是否能有序进行的基础,关系到整个模式实施的效果。因此对于制度的创新,学校应根据企业的商业秘密、合作共事和工作纪律等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分专业建立工作操作规程、考核评价与日常管理制度,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工作岗位的制度要求,缩短学生毕业后参加就业时,适应工作岗位与环境的时间。例如为了加强学校和企业制度的无缝对接,学校可借鉴与本专业有关企业的经验,在日常实验、实习和实训中,制定相应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要求来工作,亲身体验企业严格的管理纪律,以督促学生在工作中形成认真、负责与严谨的态度,并建立三维激励制度,通过成果展览、发放奖金、评优评先、择优聘用与事迹报告等激励的方式对在实习期间的优秀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彰显个人的价值,树立典型模范,以调动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三)组织创新
学校应联合企业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与企业人员共同负责“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与自我评估,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例如对于集中去企业的班级,可分小组并完善小组长管理责任制,加强对本单位实习学生的管理;而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学校不仅需要委托企业管理,还需设立流动小组,安排责任心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同时需安排带队教师或辅导员进行跟踪管理,协助企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此外,学校还需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建微信群、qq群等沟通平台,与企业及时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心理情况,并给予相应的疏导,有效解决学生在思想与心理上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能力。
(四)方法创新
学校应深层次了解“工学结合”模式的规律,不断创新“工学结合”学生管理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第一学年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日后工作的方向与岗位对技能需要。并组织学生开展教育培训,让学生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并帮助学生熟悉工作岗位的内容,掌握企业的生存发展技能,为实现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零过渡打下基础。此外,学校还需将校园气氛和企业气氛有机结合起来,在校园内创设真实的企业环境,向学生宣传合作企业的标识和企业价值观,使学生提前享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为日后快速适应企业文化与工作环境做准备[4]。例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为了实现理论结合实际,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学校应根据“基地建设企业化”与“实践教学生产化”的原则,建设实训基地配套实训场所,并实行统一着装制度,挂工作证上岗,让学生依据“企业职工”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对于学生管理方面,高职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从组织、方法、观念与制度方面着手,不断进行创新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满足现代学生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银贞,高维春.探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101-103.
[2]纪义韬.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6(58):142-143.
[3]付成君.“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職学生管理创新略论[J].好家长,2015(12):52-53.
[4]马政芳.创新工学结合理念再求发展民办高职——以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成功:教育,2013(3):98-99.
作者简介:季一飞,男,江苏南通人,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