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使读者通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Tao——陶瓷,我的至爱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蒙目龙中真主安拉总是微笑地指引着我。在美术学院一年的学习中,我逐渐对陶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是陶瓷,在人生方面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不是以前的单纯从表面上得出的结论,而是更深地进入了探索艺术的境界中。
在陶艺中我能感受到无边的自由,这是一种心的自由,或许我被困在一间房子里守着拉坯机,但我仍会有飞翔的感觉,我知道这是因为我在做陶,而这种感觉总会来自于我对它的热爱。
有位陶艺家用一个通俗的道理道出了陶艺的真谛:“陶艺就好像吃馒头。首先要开荒、种地、收割、磨面,接着垒炉子、炼铁造锅、做笼屉,找好燃料,开始和面、点火蒸馒头,最后才能吃馒头。”
我觉得这个比喻形象极了。做好的陶瓷就好像蒸熟的馒头;而揉泥、晾泥,甚至做修刀,便好像造锅、做屉、找燃料一样;拉坯、素烧、上釉、第二次烧制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同和面、点火、蒸馒头的过程差不多。我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有意思。
刚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时候,我真是快烦死揉泥了,又费时、又累人。为能够尽快坐到拉坯机前,我常常草草了事,结果当然会让人失望。我的坯总是拉不起来,因为泥揉得软硬不均匀。现在我明白了揉泥的重要性,看似没必要,实际上却是至关重要的。
泥有泥性,水有水性,气有气性,火有火性,人有人性。这一切的本性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因此,随心所欲地把这五性结合在一起,便是我最愉快的经验。我常常喜欢乱七八糟地做东西。所谓乱七八糟不是真的不可收拾的那种,而是任凭心思在宇宙中遨游后所思考出的不同于别人的东西。这种心灵的奇妙经历让我对陶瓷爱之发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陶瓷系一开始用柴油窑炉,占地大概三四立方米,烧的是重柴油,效果还不错。
随着时间的推移,柴油对大气的污染太严重了。于是我们便开始使用电窑。1994年改进成为现在所用的窑——煤气窑。下面我向大家分别介绍一下电窑和煤气窑的特点。
电窑的一大优势是无污染,非常干净,而且一般可烧到1300℃,但是它只能烧氧化,不能烧还原,这就使我们所上的釉的效果比较单一,没那么多丰富的变化了。
1994年后开始我们尝试使用煤气窑,它和电窑一样,也很干净,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更大的优势在于它可烧成三种效果:氧化气氛、还原气氛和中性焰气氛。
产生不同烧制效果的基础是作品的坯体、釉色和温度,因此烧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火把这胎体和釉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当然,烧窑的结果是难以预测的,但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所学来把自己的作品做得完美,因为那是我们未来诞生的孩子。
我们的窑一般能烧到1250℃,也可烧到1300℃以上。坯体材料的承温能力在1200℃-1300℃之间,它属于中温和高温之间的泥土。如陶泥、瓷泥,也有低温烧制的陶瓷,如黑陶。
我们判断是否烧成的因素是釉色。当釉色比较合理、好看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个窑烧好了。
以上是有关我的专业的浅浅的说明。我一再强调烧窑时的温度,因为在这方面我做得不是很好,而这恰恰是烧制一件作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个人——周老师,他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周老师可说是我们陶瓷系的元老之一,很早以前他就在陶瓷系工作。据他说,北京东城大北窑这一带原来是乱葬场,是埋尸体的地方。这让我很不可思议,我想像不出这里几十年前的样子。
周老师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他对待我们就像对待朋友一样。我是一个外国人,很多想法与中国人不一样,有的时候我真的不明白中国人。一句玩笑就能让他们气上好几天。
有一次我和我的女朋友吵架了,原因是什么我都不太清楚。事后我们来到窑篷找周老师谈心,当我的女朋友说到为什么生气的时候,周老师笑了,后来周老师批评了我,让我也觉得自己似乎有不对的地方。
周老师和我的女朋友成了忘年之交,因为他们真的能够互相交流。在他们的交流中,我也慢慢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周老师会拉小提琴和二胡,他经常在窑篷里看窑,一看就是一夜。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窑篷里总会传出优美的旋律,那熟练的滑音以及颤音,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这和在电视上演奏的声音不一样,听起来多了几分成熟和沉稳,也多了几分寂寞和忧伤。
我现在明白了什么叫做能人,能人的意思就是“深藏不露”。
Tao——掏心窝、掏心里话
三年级下学期,我选修了李燕老师的写意花鸟。李燕老师是中国很有名的画家,还是周易协会的副主席。他的父亲是家喻户晓的大画家李苦禅。
我很喜欢上他的课,他说话风趣自然,一件小事都能让他讲得妙趣横生。
听李燕老师讲课,我才知道写意画注意的不是形象而是意象,而意象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感受,而更重要的是作者人格的体现。用高尚的能够包容一切的品格来感受一切值得表现的东西,然后不择手段地把这种感受画在纸上,这就是写意画的要领。
有一堂课我们是在李燕老师家里上的。他的家里有很多古董,有些我在书上见过。我第一次见到了中国古代流通的货币——金条、银条,还有古代调兵用的虎符和犬符。
他的家藏画多极了,有齐白石的、徐悲鸿的、李可染的等。这些画真让人舍不得离开,尤其是徐悲鸿的那张《猫》,活灵活现,用浓淡墨画出体积,再加以渲染提炼,猫似乎有了灵魂,几乎和真的一摸一样。
看了这些作品,我对中国画的写意技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它的精髓在于画家是否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画家本身具不具备这种内在的修养。写意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与工笔中国画和壁画也不同,它是一种真正的文明社会才具有的审美和高雅。
李燕老师对中国戏曲很有研究,他说那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我竖着耳朵听录音里花脸的唱词,可惜我听不太懂唱词的意思。我很喜欢京戏,生、旦、净、末、丑中尤其喜欢丑角。丑角的戏多半是说台词,而且还要配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既生动又有趣。有机会我一定认真学习京戏中的丑角,我觉得我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因为我可以转动我的眉毛。
我很喜欢李燕老师,因为他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化。有些人正慢慢遗忘这种博大得足以让人顶礼膜拜的文化,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非常不喜欢这样。
比如说中国的文字中,有很多象形字,它的形状和意思密切相关,甚至一个字就有一个浓缩的故事。那些字的笔画太多,已被简化字所取代,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字里面的故事。中国人不认识中国字,这有点说不过去了。
再比如,中国人的婚礼,敲锣打鼓吹喇叭,我知道在以前女人穿大红袄、盖红盖头、坐轿子、拜堂前媒婆把新娘子背进屋去;男人穿蓝布大褂、头戴毡帽、胸前系一条戴大红花的带子、骑马;而现在呢,很多中国人结婚要穿婚纱、西服、雇车队,还要奏结婚进行曲。中国人结婚为什么要学西方人,这难道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遗忘吗?如果我能娶中国姑娘,我一定要举行一个孟加拉式的婚礼和一个中国式的婚礼。
现在的孟加拉婚礼仍旧是传统模式的,很少用西方式的婚礼。
还有就是,中国的基督教徒并不多,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过圣诞节?我不明白。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对西方盲目的崇拜,这种盲目崇拜会让中国人丢失很多自己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很珍贵的。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李燕老师所喜欢的是中国“源”,而不是西方的“流”,这使我很感动。他真的值得尊敬。
Tao——陶瓷,我的至爱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蒙目龙中真主安拉总是微笑地指引着我。在美术学院一年的学习中,我逐渐对陶瓷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是陶瓷,在人生方面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这不是以前的单纯从表面上得出的结论,而是更深地进入了探索艺术的境界中。
在陶艺中我能感受到无边的自由,这是一种心的自由,或许我被困在一间房子里守着拉坯机,但我仍会有飞翔的感觉,我知道这是因为我在做陶,而这种感觉总会来自于我对它的热爱。
有位陶艺家用一个通俗的道理道出了陶艺的真谛:“陶艺就好像吃馒头。首先要开荒、种地、收割、磨面,接着垒炉子、炼铁造锅、做笼屉,找好燃料,开始和面、点火蒸馒头,最后才能吃馒头。”
我觉得这个比喻形象极了。做好的陶瓷就好像蒸熟的馒头;而揉泥、晾泥,甚至做修刀,便好像造锅、做屉、找燃料一样;拉坯、素烧、上釉、第二次烧制不用说大家也知道同和面、点火、蒸馒头的过程差不多。我越想越觉得这句话有意思。
刚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时候,我真是快烦死揉泥了,又费时、又累人。为能够尽快坐到拉坯机前,我常常草草了事,结果当然会让人失望。我的坯总是拉不起来,因为泥揉得软硬不均匀。现在我明白了揉泥的重要性,看似没必要,实际上却是至关重要的。
泥有泥性,水有水性,气有气性,火有火性,人有人性。这一切的本性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因此,随心所欲地把这五性结合在一起,便是我最愉快的经验。我常常喜欢乱七八糟地做东西。所谓乱七八糟不是真的不可收拾的那种,而是任凭心思在宇宙中遨游后所思考出的不同于别人的东西。这种心灵的奇妙经历让我对陶瓷爱之发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陶瓷系一开始用柴油窑炉,占地大概三四立方米,烧的是重柴油,效果还不错。
随着时间的推移,柴油对大气的污染太严重了。于是我们便开始使用电窑。1994年改进成为现在所用的窑——煤气窑。下面我向大家分别介绍一下电窑和煤气窑的特点。
电窑的一大优势是无污染,非常干净,而且一般可烧到1300℃,但是它只能烧氧化,不能烧还原,这就使我们所上的釉的效果比较单一,没那么多丰富的变化了。
1994年后开始我们尝试使用煤气窑,它和电窑一样,也很干净,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更大的优势在于它可烧成三种效果:氧化气氛、还原气氛和中性焰气氛。
产生不同烧制效果的基础是作品的坯体、釉色和温度,因此烧制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火把这胎体和釉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当然,烧窑的结果是难以预测的,但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所学来把自己的作品做得完美,因为那是我们未来诞生的孩子。
我们的窑一般能烧到1250℃,也可烧到1300℃以上。坯体材料的承温能力在1200℃-1300℃之间,它属于中温和高温之间的泥土。如陶泥、瓷泥,也有低温烧制的陶瓷,如黑陶。
我们判断是否烧成的因素是釉色。当釉色比较合理、好看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个窑烧好了。
以上是有关我的专业的浅浅的说明。我一再强调烧窑时的温度,因为在这方面我做得不是很好,而这恰恰是烧制一件作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一个人——周老师,他对我有很大的帮助。
周老师可说是我们陶瓷系的元老之一,很早以前他就在陶瓷系工作。据他说,北京东城大北窑这一带原来是乱葬场,是埋尸体的地方。这让我很不可思议,我想像不出这里几十年前的样子。
周老师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他对待我们就像对待朋友一样。我是一个外国人,很多想法与中国人不一样,有的时候我真的不明白中国人。一句玩笑就能让他们气上好几天。
有一次我和我的女朋友吵架了,原因是什么我都不太清楚。事后我们来到窑篷找周老师谈心,当我的女朋友说到为什么生气的时候,周老师笑了,后来周老师批评了我,让我也觉得自己似乎有不对的地方。
周老师和我的女朋友成了忘年之交,因为他们真的能够互相交流。在他们的交流中,我也慢慢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周老师会拉小提琴和二胡,他经常在窑篷里看窑,一看就是一夜。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窑篷里总会传出优美的旋律,那熟练的滑音以及颤音,深深地打动着每个人的心,这和在电视上演奏的声音不一样,听起来多了几分成熟和沉稳,也多了几分寂寞和忧伤。
我现在明白了什么叫做能人,能人的意思就是“深藏不露”。
Tao——掏心窝、掏心里话
三年级下学期,我选修了李燕老师的写意花鸟。李燕老师是中国很有名的画家,还是周易协会的副主席。他的父亲是家喻户晓的大画家李苦禅。
我很喜欢上他的课,他说话风趣自然,一件小事都能让他讲得妙趣横生。
听李燕老师讲课,我才知道写意画注意的不是形象而是意象,而意象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感受,而更重要的是作者人格的体现。用高尚的能够包容一切的品格来感受一切值得表现的东西,然后不择手段地把这种感受画在纸上,这就是写意画的要领。
有一堂课我们是在李燕老师家里上的。他的家里有很多古董,有些我在书上见过。我第一次见到了中国古代流通的货币——金条、银条,还有古代调兵用的虎符和犬符。
他的家藏画多极了,有齐白石的、徐悲鸿的、李可染的等。这些画真让人舍不得离开,尤其是徐悲鸿的那张《猫》,活灵活现,用浓淡墨画出体积,再加以渲染提炼,猫似乎有了灵魂,几乎和真的一摸一样。
看了这些作品,我对中国画的写意技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它的精髓在于画家是否理解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画家本身具不具备这种内在的修养。写意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的油画,与工笔中国画和壁画也不同,它是一种真正的文明社会才具有的审美和高雅。
李燕老师对中国戏曲很有研究,他说那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我竖着耳朵听录音里花脸的唱词,可惜我听不太懂唱词的意思。我很喜欢京戏,生、旦、净、末、丑中尤其喜欢丑角。丑角的戏多半是说台词,而且还要配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既生动又有趣。有机会我一定认真学习京戏中的丑角,我觉得我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因为我可以转动我的眉毛。
我很喜欢李燕老师,因为他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化。有些人正慢慢遗忘这种博大得足以让人顶礼膜拜的文化,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非常不喜欢这样。
比如说中国的文字中,有很多象形字,它的形状和意思密切相关,甚至一个字就有一个浓缩的故事。那些字的笔画太多,已被简化字所取代,但是人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字里面的故事。中国人不认识中国字,这有点说不过去了。
再比如,中国人的婚礼,敲锣打鼓吹喇叭,我知道在以前女人穿大红袄、盖红盖头、坐轿子、拜堂前媒婆把新娘子背进屋去;男人穿蓝布大褂、头戴毡帽、胸前系一条戴大红花的带子、骑马;而现在呢,很多中国人结婚要穿婚纱、西服、雇车队,还要奏结婚进行曲。中国人结婚为什么要学西方人,这难道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遗忘吗?如果我能娶中国姑娘,我一定要举行一个孟加拉式的婚礼和一个中国式的婚礼。
现在的孟加拉婚礼仍旧是传统模式的,很少用西方式的婚礼。
还有就是,中国的基督教徒并不多,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过圣诞节?我不明白。
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对西方盲目的崇拜,这种盲目崇拜会让中国人丢失很多自己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很珍贵的。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李燕老师所喜欢的是中国“源”,而不是西方的“流”,这使我很感动。他真的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