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试大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能力要求包括两点: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我将诗歌的答题方向简化为三个角度:意、境、法。与之对应的答题法有六种:意、境、法、意境、境法意境法。意即情感、感受,境即景物、物类,法即写作手法,包括修辞表现手法。其实一首诗的鉴赏也不外乎此三个角度。所以在答题中不该包括意法的结合,因为法与意之间无直接联系,象“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达了思乡之情”,两句之间根本没有逻辑关系。中间应补出一句“以归雁比喻思乡之心”,这就是答题上表述的完整性要求。
所谓“意”,指诗歌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指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所叙述的事情、所阐释或蕴涵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等。
所谓“境”,指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包括历史英雄、名流精英、亲朋故旧),也可指自然形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风物(山川草木、花草虫 鱼、风云雷电、飞禽走兽、名胜古迹),还可指自我形象(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所谓“法”,指诗歌表达技巧。
以2006年高考为例,简要分析高考答题方法。
一、问“意”。一般性提问是:“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提问较为单调,较少出现。
但在江西卷中,以另一种方式一检测了“意”。用诗《三江小渡》(诗略):
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二、问“境”。一般性提问是:“该诗写了哪些景物?”或“该诗写了怎样的景象?”两种问法答题方
式不同,第一种是要求列举意象,第二种是展开诗句。
1.以全国卷1为例,用诗《题竹石牧牛》(诗略):
问: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分两层。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上层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后兩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这里是用列举意象。
2.山东卷为例,用诗《晓上空泠峡》(诗略):
问: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3.以天津卷为例,用诗《凉州词(其一)》(诗略):
问:“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三、问“法”。多见于填空题,一般性提问是:“该诗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种提问缺少技术含量,已渐被淘汰。
四、问“意境”。诗歌是讲意境的,这样的问法自然多样常见,回答时却很简单,不外乎“写了怎样的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1.以全国卷2为例,用诗《南柯子》(诗略):
问: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以四川卷为例,用诗《夜归》(诗略):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 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 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问:“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五、问“境法”。即:用怎样手法写了怎样的景物。
1.以天津卷为例,用诗《凉州词(其一)》(诗略):
问: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以江苏卷为例,用诗《鹧鸪天》(诗略):
问:“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六、问“意境法”。这样结合的问法是诗歌题的最终鉴赏题,包含了诗鉴赏的三方面主要因素,是目前考试中相对较难的题型,但只要对诗歌的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还是完全有能力拿高分的。回答此类问题,也不过是“用怎样的手法,写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以江西卷为例,用诗《三江小渡》(诗略):
问: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以山东卷为例,用诗《晓上空泠峡》(诗略):
问: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 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 分展现了出来。
从答题角度看,应该是简化思维而非复杂化。希望以上总结能对高三应考有所帮助。
我将诗歌的答题方向简化为三个角度:意、境、法。与之对应的答题法有六种:意、境、法、意境、境法意境法。意即情感、感受,境即景物、物类,法即写作手法,包括修辞表现手法。其实一首诗的鉴赏也不外乎此三个角度。所以在答题中不该包括意法的结合,因为法与意之间无直接联系,象“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达了思乡之情”,两句之间根本没有逻辑关系。中间应补出一句“以归雁比喻思乡之心”,这就是答题上表述的完整性要求。
所谓“意”,指诗歌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指诗歌所描写的景象,所叙述的事情、所阐释或蕴涵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等。
所谓“境”,指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包括历史英雄、名流精英、亲朋故旧),也可指自然形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风物(山川草木、花草虫 鱼、风云雷电、飞禽走兽、名胜古迹),还可指自我形象(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
所谓“法”,指诗歌表达技巧。
以2006年高考为例,简要分析高考答题方法。
一、问“意”。一般性提问是:“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提问较为单调,较少出现。
但在江西卷中,以另一种方式一检测了“意”。用诗《三江小渡》(诗略):
问: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二、问“境”。一般性提问是:“该诗写了哪些景物?”或“该诗写了怎样的景象?”两种问法答题方
式不同,第一种是要求列举意象,第二种是展开诗句。
1.以全国卷1为例,用诗《题竹石牧牛》(诗略):
问: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分两层。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上层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后兩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这里是用列举意象。
2.山东卷为例,用诗《晓上空泠峡》(诗略):
问: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答: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3.以天津卷为例,用诗《凉州词(其一)》(诗略):
问:“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三、问“法”。多见于填空题,一般性提问是:“该诗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种提问缺少技术含量,已渐被淘汰。
四、问“意境”。诗歌是讲意境的,这样的问法自然多样常见,回答时却很简单,不外乎“写了怎样的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1.以全国卷2为例,用诗《南柯子》(诗略):
问: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以四川卷为例,用诗《夜归》(诗略):
问: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 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 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问:“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答: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五、问“境法”。即:用怎样手法写了怎样的景物。
1.以天津卷为例,用诗《凉州词(其一)》(诗略):
问: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2.以江苏卷为例,用诗《鹧鸪天》(诗略):
问:“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六、问“意境法”。这样结合的问法是诗歌题的最终鉴赏题,包含了诗鉴赏的三方面主要因素,是目前考试中相对较难的题型,但只要对诗歌的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还是完全有能力拿高分的。回答此类问题,也不过是“用怎样的手法,写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以江西卷为例,用诗《三江小渡》(诗略):
问: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2.以山东卷为例,用诗《晓上空泠峡》(诗略):
问: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隘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 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 分展现了出来。
从答题角度看,应该是简化思维而非复杂化。希望以上总结能对高三应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