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
不仅是华硕,所有的IT企业都应以“黄静事件”为戒,反思自身的管理还存在哪些漏洞,危机处理和公关策略应该做何调整。
最近,华硕与黄静的纠纷,因黄静获释后反诉华硕诬告,再一次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这样一个原本看似简单的消费维权纠纷事件,却吵了两年多,事件发展波折不断。论故事精彩程度,此事件甚至可比“杨乃武与小白菜”。
华硕与黄静纠纷的始末在各大媒体多有曝光,这里不做赘述。而至于黄静索赔500万美元是否过分和其如何被投入冤狱10月有余,以及有媒体被传收受“封口费”是否有损职业道德,也不是我此次要讨论的话题。此刻,我想提请企业注意的是,“黄静事件”揭开的是一些企业的病态公关策略和管理疮疤。
姑且按照华硕声明所称,黄静索赔500万美元涉嫌敲诈,那么无论华硕工程师此前是否违规更换CPU,华硕这时都应该是“受害者”,照常理那时华硕有理由正大光明地拒绝“敲诈”,并对黄静背后的“利益集团”予以曝光,拿出所有证据大大方方地走依法维权的道路。
但是,在华硕“举报”黄静涉嫌敲诈,并将黄静等人送进大牢10个月后,黄静等人却因证据不足被免予起诉。而按照黄静律师致华硕计算机总公司董事长施崇棠的信件所称,作为此事件关键证据之一的“黄静所购华硕笔记本电脑的全部维修及部件更换信息”都被华硕公司自己删除了,且此行为还被黄静律师当做华硕有意陷害黄静等人的证据。这个结果想必是负责处理此事的华硕内部人员不曾想见的。
华硕自毁证据的真正动机,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一些企业惯用的“平事儿”公关策略难逃其责。这种“平事儿”的思维方式就是,一旦企业遇到负面事件,公关就要尽量减小甚至抹除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华硕工程师违规更换CPU的行为和遭受500万美元索赔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闹不好还有影响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的危险。因此,毁灭证据,采取必要“手段”施压以吓退对手,就成了公关们惯用的手法。然而,颇有“背景”的黄静并不是个好惹的主儿。
以强凌弱的公关策略最终碰了壁,如今华硕没逮到别人的把柄,反倒自己惹了一身臊,“黄静事件”对其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更是被逐渐放大。无论事件结果如何,华硕负责处理此事的当事人一定难逃“罪责”。但华硕高层就可豁免了吗?
500万美元对华硕不算是个小数目,否则华硕早就“息事宁人”了。由此说,对黄静索要巨额赔款一事,华硕高层如果不知情,就是失察,是华硕制度上的缺失; 而华硕高层若明了此事,华硕直接责任人还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华硕高层就难免纵容之嫌了。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遭遇风险、危机在所难免,黄静和华硕或许是个案,但企业若不建立一套科学、完善、有效的危机管理制度,“黄静事件”就不会限于偶然。
此时,在积极找寻正确处理“黄静事件”方法的同时,华硕公司的高层确实应该抽空思考一下,事件暴露出公司的管理还存在哪些漏洞,企业应对危机事件的公关策略是否存在错误?这也许是“黄静事件”带给华硕,也包括所有企业最大的启示。
不仅是华硕,所有的IT企业都应以“黄静事件”为戒,反思自身的管理还存在哪些漏洞,危机处理和公关策略应该做何调整。
最近,华硕与黄静的纠纷,因黄静获释后反诉华硕诬告,再一次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这样一个原本看似简单的消费维权纠纷事件,却吵了两年多,事件发展波折不断。论故事精彩程度,此事件甚至可比“杨乃武与小白菜”。
华硕与黄静纠纷的始末在各大媒体多有曝光,这里不做赘述。而至于黄静索赔500万美元是否过分和其如何被投入冤狱10月有余,以及有媒体被传收受“封口费”是否有损职业道德,也不是我此次要讨论的话题。此刻,我想提请企业注意的是,“黄静事件”揭开的是一些企业的病态公关策略和管理疮疤。
姑且按照华硕声明所称,黄静索赔500万美元涉嫌敲诈,那么无论华硕工程师此前是否违规更换CPU,华硕这时都应该是“受害者”,照常理那时华硕有理由正大光明地拒绝“敲诈”,并对黄静背后的“利益集团”予以曝光,拿出所有证据大大方方地走依法维权的道路。
但是,在华硕“举报”黄静涉嫌敲诈,并将黄静等人送进大牢10个月后,黄静等人却因证据不足被免予起诉。而按照黄静律师致华硕计算机总公司董事长施崇棠的信件所称,作为此事件关键证据之一的“黄静所购华硕笔记本电脑的全部维修及部件更换信息”都被华硕公司自己删除了,且此行为还被黄静律师当做华硕有意陷害黄静等人的证据。这个结果想必是负责处理此事的华硕内部人员不曾想见的。
华硕自毁证据的真正动机,我们还不得而知。但一些企业惯用的“平事儿”公关策略难逃其责。这种“平事儿”的思维方式就是,一旦企业遇到负面事件,公关就要尽量减小甚至抹除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华硕工程师违规更换CPU的行为和遭受500万美元索赔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闹不好还有影响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的危险。因此,毁灭证据,采取必要“手段”施压以吓退对手,就成了公关们惯用的手法。然而,颇有“背景”的黄静并不是个好惹的主儿。
以强凌弱的公关策略最终碰了壁,如今华硕没逮到别人的把柄,反倒自己惹了一身臊,“黄静事件”对其品牌形象的负面影响更是被逐渐放大。无论事件结果如何,华硕负责处理此事的当事人一定难逃“罪责”。但华硕高层就可豁免了吗?
500万美元对华硕不算是个小数目,否则华硕早就“息事宁人”了。由此说,对黄静索要巨额赔款一事,华硕高层如果不知情,就是失察,是华硕制度上的缺失; 而华硕高层若明了此事,华硕直接责任人还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华硕高层就难免纵容之嫌了。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遭遇风险、危机在所难免,黄静和华硕或许是个案,但企业若不建立一套科学、完善、有效的危机管理制度,“黄静事件”就不会限于偶然。
此时,在积极找寻正确处理“黄静事件”方法的同时,华硕公司的高层确实应该抽空思考一下,事件暴露出公司的管理还存在哪些漏洞,企业应对危机事件的公关策略是否存在错误?这也许是“黄静事件”带给华硕,也包括所有企业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