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新林小学坚持走科技兴校之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农村小学“五三三”航模文化建设为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形成了组织健全、师资雄厚、活动丰富、成果显著的良好局面。
健全组织,科学制订发展规划
学校特色是学校的一种精神,是校园人文素养的积淀。学校制订了科技教育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学校分管领导、科技总辅导员、专兼職科技指导教师组成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辅导网络,由校长任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7位中层管理人员为组员;同时成立由分管校长任组长的工作小组,科技辅导员具体负责科学体验、模拟飞行、航模制作、无土栽培、科普宣传、物联网、科幻画创作、创新小发明、大疆机器人、STEM创客中心等项目。
统一认识,精心打造科技团队
一、优化队伍管理,提升师德素养
学校一直将科技辅导教师作为特色项目建设的第一资本。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选择有能力、有方法、能吃苦、能奉献、热爱科技教育活动的辅导员是开展好科技活动的第一关。学校领导小组综合评估教师业务能力,在对教师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择优聘任科技辅导员,努力打造一支爱生、敬业、创新、奉献的科技教师队伍。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理论讲座、实践指导、教学研讨等,同时外聘科技辅导员对科技辅导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定期组织科学课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落实学科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青年教师已成长为科技教育的骨干力量。
丰富资源,有效提供条件保障
一、创新学习平台
学校征订了《航空模型》《未来科学家》《小哥白尼》等报刊,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物态环境、媒体网络和电化教育设备,为师生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宣传橱窗定期更新科普资讯,班级板报园地刊登科普知识,校园广播站设有科普专栏,校园网站开设科普之窗,开辟科技辅导员邮箱,等等。
二、完善场馆建设
“五三三”航模文化建设项目中的“五”是指五个场馆,包括:科技体验馆,集阅读、体验于一体,馆内陈列有航模历史图片以及各个阶段的车船、航空器等模型,通过图文、视频、VR体验等形式呈现世界交通发展史,并将模拟飞行器搬入场馆,为每个学生的飞天之梦插上翅膀。科学探究室,整合学校现有校园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开展科学实验,将课堂教学引入立体互动教学的崭新空间。模拟飞行中心,通过计算机软件认识飞行器,开展模拟飞行,了解基本的飞行原理,激发航天兴趣。航模教学室,配有足量的实验工具和模型器材,是师生进行航模设计、制作、实验,开展学习实践的教学场所。STEM创客中心,设有3D打印、创意编程、物联网、大疆机器人等活动项目,培养学生从发现、提出问题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了科学设计、实验操作和艺术创作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五个场馆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科技教育的硬件环境,为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活动保障。
立足课堂,多元渗透课程文化
“五三三”航模文化建设项目中的第一个“三”是指三门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航模课程,结合三门课程的开发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结合国家课程,渗透科技教育
在国家课程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挖掘科技教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寓科技教育于学科教学中。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讲述科学家故事的记叙文,教学时可以通过搜集人物资料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学习人物精神;教学《太阳》《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普说明文时,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组织知识问答、科技小报制作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拓展校本课程,促进素养提升
学校着眼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培育,依据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学习特征,分别编写了《走近名人》《无土栽培》《物联网机器人》校本教材,制订了具体的教学方案,形成“课前准备—现场指导—学生作业—课堂交流”的一般流程。将校本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相结合,对实践活动中的优秀学生作品进行专题展示,达到课内外互促共进的效果。
三、开设航模课程,发扬个性特长
学校增设提高类航模课程“畅游海陆空”,围绕“我爱祖国海疆”“驾驭未来”“飞向北京,飞向太空”三大主题,设计航空、航海、陆路模型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折纸、线控、牵引、电动自由飞等多种技术,实现个性化教育。
以点带面,不断拓宽活动空间
“五三三”航模文化建设项目中的第二个“三”是指三项制度,包括航模社团建设制度、科技月活动制度、研学旅行制度。具体落实时,学校着眼“三抓三促”,拓宽活动渠道,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抓宣传,促普及 一是通过板报、广播、标语等宣传形式向学生发出倡议,鼓励学生每人选择1至2项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并把参与情况列入学生素养评价体系。二是坚持典型引路,评比科创班级、科创之星,引入竞争机制,培植典型,辐射全校,调动全体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抓活动,促提高 结合航模社团、科技月、研学旅行开展项目学习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激发师生活力,振奋师生精神,赢得社会支持。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身心,在科技月活动中展示自我,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拓宽视野,树立远大志向。
抓研讨,促攻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科技教育也面临破局难题。学校开展“我为项目建设献计策”“科技教育创新谈”等活动,集思广益,不断丰富科技教育的形式内容,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擦亮学校的科创品牌。
健全组织,科学制订发展规划
学校特色是学校的一种精神,是校园人文素养的积淀。学校制订了科技教育发展规划,成立了由学校分管领导、科技总辅导员、专兼職科技指导教师组成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辅导网络,由校长任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7位中层管理人员为组员;同时成立由分管校长任组长的工作小组,科技辅导员具体负责科学体验、模拟飞行、航模制作、无土栽培、科普宣传、物联网、科幻画创作、创新小发明、大疆机器人、STEM创客中心等项目。
统一认识,精心打造科技团队
一、优化队伍管理,提升师德素养
学校一直将科技辅导教师作为特色项目建设的第一资本。农村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因此选择有能力、有方法、能吃苦、能奉献、热爱科技教育活动的辅导员是开展好科技活动的第一关。学校领导小组综合评估教师业务能力,在对教师意愿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择优聘任科技辅导员,努力打造一支爱生、敬业、创新、奉献的科技教师队伍。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养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形式多样的科技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理论讲座、实践指导、教学研讨等,同时外聘科技辅导员对科技辅导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定期组织科学课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落实学科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青年教师已成长为科技教育的骨干力量。
丰富资源,有效提供条件保障
一、创新学习平台
学校征订了《航空模型》《未来科学家》《小哥白尼》等报刊,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校园物态环境、媒体网络和电化教育设备,为师生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宣传橱窗定期更新科普资讯,班级板报园地刊登科普知识,校园广播站设有科普专栏,校园网站开设科普之窗,开辟科技辅导员邮箱,等等。
二、完善场馆建设
“五三三”航模文化建设项目中的“五”是指五个场馆,包括:科技体验馆,集阅读、体验于一体,馆内陈列有航模历史图片以及各个阶段的车船、航空器等模型,通过图文、视频、VR体验等形式呈现世界交通发展史,并将模拟飞行器搬入场馆,为每个学生的飞天之梦插上翅膀。科学探究室,整合学校现有校园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开展科学实验,将课堂教学引入立体互动教学的崭新空间。模拟飞行中心,通过计算机软件认识飞行器,开展模拟飞行,了解基本的飞行原理,激发航天兴趣。航模教学室,配有足量的实验工具和模型器材,是师生进行航模设计、制作、实验,开展学习实践的教学场所。STEM创客中心,设有3D打印、创意编程、物联网、大疆机器人等活动项目,培养学生从发现、提出问题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融合了科学设计、实验操作和艺术创作的一系列活动过程。
五个场馆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学校科技教育的硬件环境,为师生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现代化的活动保障。
立足课堂,多元渗透课程文化
“五三三”航模文化建设项目中的第一个“三”是指三门课程,包括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航模课程,结合三门课程的开发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结合国家课程,渗透科技教育
在国家课程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地挖掘科技教育渗透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探究精神,寓科技教育于学科教学中。例如语文教材中有讲述科学家故事的记叙文,教学时可以通过搜集人物资料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过程,学习人物精神;教学《太阳》《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普说明文时,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组织知识问答、科技小报制作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拓展校本课程,促进素养提升
学校着眼学生科学综合素养的培育,依据低、中、高不同年级段的学习特征,分别编写了《走近名人》《无土栽培》《物联网机器人》校本教材,制订了具体的教学方案,形成“课前准备—现场指导—学生作业—课堂交流”的一般流程。将校本课程教学与竞赛活动相结合,对实践活动中的优秀学生作品进行专题展示,达到课内外互促共进的效果。
三、开设航模课程,发扬个性特长
学校增设提高类航模课程“畅游海陆空”,围绕“我爱祖国海疆”“驾驭未来”“飞向北京,飞向太空”三大主题,设计航空、航海、陆路模型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折纸、线控、牵引、电动自由飞等多种技术,实现个性化教育。
以点带面,不断拓宽活动空间
“五三三”航模文化建设项目中的第二个“三”是指三项制度,包括航模社团建设制度、科技月活动制度、研学旅行制度。具体落实时,学校着眼“三抓三促”,拓宽活动渠道,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
抓宣传,促普及 一是通过板报、广播、标语等宣传形式向学生发出倡议,鼓励学生每人选择1至2项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并把参与情况列入学生素养评价体系。二是坚持典型引路,评比科创班级、科创之星,引入竞争机制,培植典型,辐射全校,调动全体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抓活动,促提高 结合航模社团、科技月、研学旅行开展项目学习和成果展示,鼓励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激发师生活力,振奋师生精神,赢得社会支持。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锻炼身心,在科技月活动中展示自我,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拓宽视野,树立远大志向。
抓研讨,促攻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科技教育也面临破局难题。学校开展“我为项目建设献计策”“科技教育创新谈”等活动,集思广益,不断丰富科技教育的形式内容,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擦亮学校的科创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