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攻击性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对2所高校6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67.7%的大学生存在不同形式的攻击,且以言语攻击与敌意为主。攻击总分在性别[(2.59±0.46)分,(2.52±0.49)分,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男生的身体攻击[(2.38±0.62)分]显著高于女生[(2.02±0.63)分,P<0.01],女生的愤怒[(2.66±0.77)分]显著高于男生[(2.52±0.69)分,P<0.01]。在抑郁、敌对、恐怖、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上,攻击性及各因子高、低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焦虑上,除言语攻击组外,其他各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攻击性:(2.05±0.85)分,(1.26±0.36)分;身体攻击:(1.84±0.79)分,(1.51±0.57)分;愤怒:(1.84±0.77)分,(1.43±0.53)分;敌意:(1.87±0.73)分,(1.24±0.33)分;P<0.01];在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上,高、低愤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1±0.60)分,(3.58±0.69)分,P<0.01]。回归分析显示消极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大学生攻击性(P﹥0.05)。
结论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调节策略水平、降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水平,可以降低大学生的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