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孩子从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到走出学校服务社会,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没有一定的承受力、耐挫力,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是不可能的。而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程标准的核心中,心理健康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解决他们的烦恼。基于此,教师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做学生的贴心人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解决。教师经常利用课余与学生沟通,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自尊是伴随着人的成功与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发生困难,有孤独感;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沦丧。
每个小学生都有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将导致他的自信,使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茫茫人世间是有价值的理应得到普遍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自尊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学家库利认为:自尊是一种社会建构。他强调来自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形式,如赞赏、尊敬等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教育者应当在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那种传统的指令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越来越难维持。教育本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学的事业,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来自外界的一切影响,都要以自身的感受状态,尤其是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状态作为选择的第一反应,也就是说,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驱动性,人的行为是受情绪引发、调动的,良好的情绪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调节器,它使人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以旺盛的体力、精力去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并能使人正确地判断是非,认清并把握事物,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走上成才之路。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做到以真情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有点小矛盾的学生更应关心和帮助。
此外,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演讲会”、“开心辞典”、“校外一日游”、“给退休教师送温暖”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多走访,与家长沟通,共同担起育人的责任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有些学生与家里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找出原因,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沟通的方法。比如主动向家长如实地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大部分学生说,这样做,他们的父母比以前对他关心些了,对他的学习也重视些了。教师每次家访,应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不向家长告状,从而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融洽了师生关系,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惠向素质转变的客观要求,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面对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基本目的,将会被心理健康教育所取代。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学生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因此,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
一、做学生的贴心人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异常。因此,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更多的爱。如果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一定要及时个别谈心,弄清原因,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解决。教师经常利用课余与学生沟通,几句谈话,几声鼓励,一点暗示,一个微笑等等,都能给学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这就是个人的自尊心。” 自尊是伴随着人的成功与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缺乏自尊心会使人产生自卑心理,自轻自贱,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弃;缺乏自尊心的儿童在与人交往时常常发生困难,有孤独感;荣誉、成就、地位等社会要求,水平降低,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决心,变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有可能就此沦丧。
每个小学生都有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将导致他的自信,使他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茫茫人世间是有价值的理应得到普遍的尊重和合理的满足。自尊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学家库利认为:自尊是一种社会建构。他强调来自他人的积极的关注形式,如赞赏、尊敬等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教育者应当在承认每个学生存在价值的前提下,通过尊重、关心、激励,唤醒受教育者“心中的巨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那种传统的指令性、专断性的师生关系将越来越难维持。教育本就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学的事业,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来自外界的一切影响,都要以自身的感受状态,尤其是自己的满意或不满意,肯定或否定的情绪状态作为选择的第一反应,也就是说,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很大的驱动性,人的行为是受情绪引发、调动的,良好的情绪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调节器,它使人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以旺盛的体力、精力去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并能使人正确地判断是非,认清并把握事物,有效地改善人际关系,促使人们走上成才之路。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能否做到以真情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乐意接受你的教育,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心灵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使学生之间进行心灵沟通,就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由于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所学的知识,对事物的看法没有多大的差异,共同点多,极易沟通。教师应在班会上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交朋友、互帮互学和谈心活动,特别是对那些有点小矛盾的学生更应关心和帮助。
此外,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如“演讲会”、“开心辞典”、“校外一日游”、“给退休教师送温暖”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积极投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多走访,与家长沟通,共同担起育人的责任
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又一关键所在。有些学生与家里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进行认真的调查,找出原因,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沟通的方法。比如主动向家长如实地汇报自己在校的情况;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份、态度、表情、口气等。大部分学生说,这样做,他们的父母比以前对他关心些了,对他的学习也重视些了。教师每次家访,应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不向家长告状,从而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融洽了师生关系,也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目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改革运动中出现的新观念,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惠向素质转变的客观要求,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社会化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思想的贯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更重要的是我国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当代社会是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无论科技文明和社会生产,还是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更新,面对当代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强调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基本目的,将会被心理健康教育所取代。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学生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因此,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