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贴近行业应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修订和完善了现行教学方案,构建了融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了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工程意识培养。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技能考核;实践体系
作者简介:乐丽琴(1981-),女,湖北孝昌人,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贺素霞(1980-),女,河南商丘人,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JG2012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6-02
多年来,专业教学梯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需求为背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并积累了诸多经验,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基础。本文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实际,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环节改革等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现状分析
根据黄河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贴近行业,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在电子信息领域能够从事产品制造、工程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而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1.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仍需进一步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21世纪,高新科技飞速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创新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尖端专业人才;河南处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地位,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各种层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自动控制等更需要大量的生产、研发、工程实施、销售、服务第一线实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在河南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产业中,电子信息处于优先地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向人们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效率的提高、节能减排(如LED固态照明)和新能源的利用等都为电子产业领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需求环境;据国内几大知名人力资源网站(如中华英才、51job、智联招聘等)公布,电子工程师的市场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特别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高级人才缺口更大。为此,需要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2.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强化和进一步提高,现行教学方案需要修订和完善
首先,现行电子信息的教学方案,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在一些教学阶段每周教学达到30学时左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应克服面面俱到、学而不专和学而不能应用的弊端;其次,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急待提高,应该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和一专多能,使之在就业中具有相对优势。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
结合社会需求、就业导向和工程设计需求,[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动摇。21世纪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创新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向我们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实验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素质与能力并存、适应面广的“应用型+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柔性教学计划。坚持以能力为导向,[2]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1.加大投入,完成改革目标
(1)全力创造条件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专业改革经费的投入,改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条件。学校已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教学设施以及实验室条件,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使本专业的科研实验条件达到较高水平。
(2)完善教学、科研及实践性环节环境和条件,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教学和科研开发人才,以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人才充实教学团队,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实施。
2.创新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能力目标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1)创新教育理念。以目标规划人才能力,以能力汇聚知识和实践要素,以要素整合和修订课程,以认识论进程制定教学执行方案,体现柔性教学理念、灵活管理体制和因材施教原则,在培养学生专业思维的同时加强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
(2)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高新技术对电子产品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节能减排和冷光源照明的人才和技术需要,利用校企结合就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进行调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本着培养学生“硬件开发与设计”、“信息分析与处理”等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这一思想的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硬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侧重):主要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与设计能力、电子产品的制作和调试能力,以及电子工程系统的研发、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能力培养需要遵循由基础到综合、由消化到创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2)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及应用”能力,信号的产生、存储、变换、传输处理能力,连续与离散信号的分析与处理能力,通信系统分析能力,计算机硬件系统构成,小型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
3)综合知识应用和技术移植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移植进行创新的能力。
对学生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因材施教,进行柔性化和个性化教育,制定相应的方案和考核评价体系。
3.以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
为了更好地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本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基本工程素质培养、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重要环节,构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从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角度出发,按照“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目标驱动,融合贯通”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能力为导向,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课程组老师一直探索研究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互动式、启发式、愉快式等多种教学方法,[3]以及板书+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
(1)确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育人观念,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实施因材施教的灵活处理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综合运用问题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启发式、研究性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实施“以问题为纲”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即从实际生产和职场第一线中提出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提升和推延,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再引入新问题的探讨,即把每一次讲授均变成是一次创造研究的尝试和训练。此种方式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效果非常好。
四、改革效果
引入了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专业思维的同时加强了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实施“以问题为纲”教学模式,增加技能考核与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学生课程设计质量明显改善,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器件选择、电路调试以及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制作实物调试结果基本上达到指标要求,从而提高了培养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田生伟,等. 软件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
[2]潘丹青,等.基于能力培养的电路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2).
[3]乐丽琴,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技能考核;实践体系
作者简介:乐丽琴(1981-),女,湖北孝昌人,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贺素霞(1980-),女,河南商丘人,黄河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河南 郑州 4500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校级教改项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JG2012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6-02
多年来,专业教学梯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需求为背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并积累了诸多经验,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基础。本文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实际,从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环节改革等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情况现状分析
根据黄河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贴近行业,服务社会”的服务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在电子信息领域能够从事产品制造、工程安装、调试与维护、技术研发和科学研究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而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1.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仍需进一步贴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21世纪,高新科技飞速发展,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创新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据信息产业部分析,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以高于经济增速两倍左右的速度快速发展,我国在未来10年大约需要200万名电子尖端专业人才;河南处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地位,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各种层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电子技术、集成电路、自动控制等更需要大量的生产、研发、工程实施、销售、服务第一线实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在河南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等产业中,电子信息处于优先地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向人们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效率的提高、节能减排(如LED固态照明)和新能源的利用等都为电子产业领域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需求环境;据国内几大知名人力资源网站(如中华英才、51job、智联招聘等)公布,电子工程师的市场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特别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电子信息工程高级人才缺口更大。为此,需要建立适应社会需求的新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2.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强化和进一步提高,现行教学方案需要修订和完善
首先,现行电子信息的教学方案,课程设置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在一些教学阶段每周教学达到30学时左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应克服面面俱到、学而不专和学而不能应用的弊端;其次,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学生的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急待提高,应该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和一专多能,使之在就业中具有相对优势。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思路
结合社会需求、就业导向和工程设计需求,[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动摇。21世纪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创新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向我们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实验区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素质与能力并存、适应面广的“应用型+创新型”电子信息类人才;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柔性教学计划。坚持以能力为导向,[2]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1.加大投入,完成改革目标
(1)全力创造条件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专业改革经费的投入,改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条件。学校已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教学设施以及实验室条件,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使本专业的科研实验条件达到较高水平。
(2)完善教学、科研及实践性环节环境和条件,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3)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教学和科研开发人才,以学科带头人和双师型人才充实教学团队,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促进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实施。
2.创新教育理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能力目标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1)创新教育理念。以目标规划人才能力,以能力汇聚知识和实践要素,以要素整合和修订课程,以认识论进程制定教学执行方案,体现柔性教学理念、灵活管理体制和因材施教原则,在培养学生专业思维的同时加强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
(2)结合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结合高新技术对电子产品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节能减排和冷光源照明的人才和技术需要,利用校企结合就人才需求、培养目标进行调研,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本着培养学生“硬件开发与设计”、“信息分析与处理”等能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这一思想的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1)硬件设计与开发能力(侧重):主要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与设计能力、电子产品的制作和调试能力,以及电子工程系统的研发、安装、调试和维护能力。能力培养需要遵循由基础到综合、由消化到创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2)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软件开发及应用”能力,信号的产生、存储、变换、传输处理能力,连续与离散信号的分析与处理能力,通信系统分析能力,计算机硬件系统构成,小型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
3)综合知识应用和技术移植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能力,将所学知识和能力移植进行创新的能力。
对学生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因材施教,进行柔性化和个性化教育,制定相应的方案和考核评价体系。
3.以能力为导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环境
为了更好地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本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基本工程素质培养、专业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重要环节,构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从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角度出发,按照“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目标驱动,融合贯通”的教育理念,坚持以能力为导向,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4.更新观念,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课程组老师一直探索研究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互动式、启发式、愉快式等多种教学方法,[3]以及板书+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
(1)确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育人观念,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念,实施因材施教的灵活处理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综合运用问题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启发式、研究性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重点实施“以问题为纲”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即从实际生产和职场第一线中提出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提升和推延,从而发现新的问题,再引入新问题的探讨,即把每一次讲授均变成是一次创造研究的尝试和训练。此种方式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效果非常好。
四、改革效果
引入了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专业思维的同时加强了工程设计思维的培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实施“以问题为纲”教学模式,增加技能考核与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学生课程设计质量明显改善,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器件选择、电路调试以及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制作实物调试结果基本上达到指标要求,从而提高了培养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田生伟,等. 软件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
[2]潘丹青,等.基于能力培养的电路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实践[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2).
[3]乐丽琴,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