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们的精神家园。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就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很关心文化建设。他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文化软实力这样的概念,但确实有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周恩来,对此更有系统探索。
1955年10月20日,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发表讲话,其中许多科学见解和正确主张,对当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周恩来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对于文艺工作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个问题,周恩来并没有进行空洞无物的说教,而是结合文艺工作实际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在讲话中,周恩来指出,为什么我们古典的传说中最受欢迎的是《梁祝》呢?在周恩来看来,这是因为它不仅是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表示出中国人民是有理想的、有希望的,并为之奋斗的。现在理想变成现实了,人家就感觉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鼓舞人的、向上的力量,它推动中华民族生存下去,强大起来。周恩来还十分欣赏戏剧《大闹天宫》,认为这部戏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性格、理想和希望。在这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格外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完全开发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不要妄自菲薄。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剧种的文化创新性不够,还没有将各自剧种的特点和好处发挥出来,说《梁祝》《秋江》《小二黑结婚》好,大家就都演。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舞台上没有几个戏演了,也没有东西可以出国进行交流了。有鉴于此,周恩来认为,我们在精神方面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完全开发。文化工作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是没有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没有国际主义精神。在周恩来看来,所谓国际主义,并不是要你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而是要做一个有所建树的人,努力把自己物质的、精神的财富都贡献给世界人民。所以,周恩来鼓励大家,在文化领域,不要妄自菲薄。对于这一点,周恩来其实是上升到树立新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讲的。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积极表现国家的新气象、新活力和新精神。在当时,我国的荷花舞每次出国都很受欢迎,但也有人提出来,这个舞蹈只是一个古装舞,没有多少思想性。周恩来认为不能这么片面地看待,这个舞蹈人民性还是有的,因为它表现了新中国的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新中国的歌舞,演员是青年,更表现出一种集体、乐观的活力,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他还指出,我国的杂技在世界上也是很受欢迎的,那里头也可以表现出我们爱和平、爱劳动、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社会主义精神。在这里面,涉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大命题,就是我们如何才能有效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加强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也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应该促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展现中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正确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周恩来认为,民族形式对于艺术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文艺创作问题上,努力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于民族传统,不能食古不化,要把旧的东西、腐朽的东西排除掉,但也不能用粗暴的态度否定一切民族传统,好的要保存起来,发扬它,有选择、有批判地接受;第二,要学习别的民族的长处,但也要注意不能粗暴地、简单地把要发扬的东西随便改革,把本国和外国的随便结合,结果弄得四不像。也正如周恩来一直强调的那样,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发扬光大。但也要注意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切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取舍,不能生吞活剥地运用,要把它加以改造,使之溶化在我们民族文化里。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现实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进而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
1955年10月20日,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上发表讲话,其中许多科学见解和正确主张,对当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和支撑,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周恩来就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对于文艺工作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个问题,周恩来并没有进行空洞无物的说教,而是结合文艺工作实际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释。在讲话中,周恩来指出,为什么我们古典的传说中最受欢迎的是《梁祝》呢?在周恩来看来,这是因为它不仅是写了悲剧,而且写了理想,表示出中国人民是有理想的、有希望的,并为之奋斗的。现在理想变成现实了,人家就感觉到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鼓舞人的、向上的力量,它推动中华民族生存下去,强大起来。周恩来还十分欣赏戏剧《大闹天宫》,认为这部戏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性格、理想和希望。在这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也格外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完全开发精神方面的文化资源,不要妄自菲薄。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剧种的文化创新性不够,还没有将各自剧种的特点和好处发挥出来,说《梁祝》《秋江》《小二黑结婚》好,大家就都演。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舞台上没有几个戏演了,也没有东西可以出国进行交流了。有鉴于此,周恩来认为,我们在精神方面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完全开发。文化工作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是没有爱国主义精神,也就没有国际主义精神。在周恩来看来,所谓国际主义,并不是要你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而是要做一个有所建树的人,努力把自己物质的、精神的财富都贡献给世界人民。所以,周恩来鼓励大家,在文化领域,不要妄自菲薄。对于这一点,周恩来其实是上升到树立新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高度来讲的。在这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积极表现国家的新气象、新活力和新精神。在当时,我国的荷花舞每次出国都很受欢迎,但也有人提出来,这个舞蹈只是一个古装舞,没有多少思想性。周恩来认为不能这么片面地看待,这个舞蹈人民性还是有的,因为它表现了新中国的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新中国的歌舞,演员是青年,更表现出一种集体、乐观的活力,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他还指出,我国的杂技在世界上也是很受欢迎的,那里头也可以表现出我们爱和平、爱劳动、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的社会主义精神。在这里面,涉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大命题,就是我们如何才能有效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应该加强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也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应该促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展现中国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正确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周恩来认为,民族形式对于艺术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文艺创作问题上,努力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对于民族传统,不能食古不化,要把旧的东西、腐朽的东西排除掉,但也不能用粗暴的态度否定一切民族传统,好的要保存起来,发扬它,有选择、有批判地接受;第二,要学习别的民族的长处,但也要注意不能粗暴地、简单地把要发扬的东西随便改革,把本国和外国的随便结合,结果弄得四不像。也正如周恩来一直强调的那样,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它发扬光大。但也要注意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吸收外国的东西,要切合中国的实际来进行取舍,不能生吞活剥地运用,要把它加以改造,使之溶化在我们民族文化里。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现实迫切需要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进而凝聚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