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信息技术逐渐被引入到教育中。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也同样利用了相关信息技术,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在高中地理学科中引入信息技术的方式,信息技术的引用能够使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得到有效的更新,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地理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进行不断的探究。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的作用,并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和要求。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381
目前我国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变得信息化,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使信息技术能够与所教授的内容相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为地理这门学科理论的知识相对较多,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种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方便的理解较复杂的理论知识,使课堂的教学模式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创新,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下基础上,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拥有完善的环境意识。因此,采用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并且还能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这样便能够促使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进入我国的教育中,高中地理教师便拥有了更加丰富、广泛的获取授课信息的方式,使授课的内容更加完善,让学生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地理学科完善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信息化的时代而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授课课堂的时代感,进而更加有动力去对地理这门学科进行钻研。同时,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这种方式能够使教学的课堂更加新颖,通过引入情景教学、动态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中,并且这种新颖的方式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地理这门科目的重视,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不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使学生对地理这门科目产生新的了解,能够从新的角度上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进而产生新的想法,这种方式对高中生思维的提升、学习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经验,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2.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策略
2.1在备课阶段利用信息资源
教师在备课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加广泛的对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集成性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技巧,制定出针对每节课不同内容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感到枯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上网查询相关的教学视频,也可以在授课前提出网络上的热度较高的环境问题,引出自己所要讲述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高一地理教材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可以通过资料的查询,将我国政策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向学生进行展示,以此引入所要讲述的课程内容。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顺利、轻松的接受新知识。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2.2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加直观的展示所描述的地理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滑翔伞类问题时,因为其原理是需要通过自然上升气流的变化而产生出滑翔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动态过程展现出来,并且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需要使学生拥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举例的方式举出几处世界上适合滑翔的地点。比如,韩国丹阳郡、法国皮拉沙丘等地点。通过这些地点图片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有动力去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一些滑翔过程的原理图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这一过程的动态效果,通过教师的配合讲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升。
2.3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教学情境
因为信息技术往往带有着虚拟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平时难以达到的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例如,教师在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章时,可以训练学生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合理分类,并探讨这种废弃物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包括对大气环镜、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情境的带入而不断参与到课堂当中,进而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地体会污染对于人们生活的伤害,促使学生产生环境意识。
结束语
本文开始主要描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之后又从几方面提出相关的策略,包括在备课阶段利用信息资源、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教学情景这三方面。希望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地理对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和其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怡蕾.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测绘,2018,41(05):65-66. [2]傅臻,王仲智,石蓓蓓.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5):93-94.
关键词:高中地理;信息技术;环境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381
目前我国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变得信息化,这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使信息技术能够与所教授的内容相融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为地理这门学科理论的知识相对较多,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种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方便的理解较复杂的理论知识,使课堂的教学模式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创新,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教学资源下基础上,不断对地理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从而拥有完善的环境意识。因此,采用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并且还能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创新,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这样便能够促使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1.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进入我国的教育中,高中地理教师便拥有了更加丰富、广泛的获取授课信息的方式,使授课的内容更加完善,让学生能够清楚的感受到地理学科完善的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信息化的时代而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授课课堂的时代感,进而更加有动力去对地理这门学科进行钻研。同时,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这种方式能够使教学的课堂更加新颖,通过引入情景教学、动态教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中,并且这种新颖的方式能够充分引起学生对地理这门科目的重视,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学习,不断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使学生对地理这门科目产生新的了解,能够从新的角度上学习并理解地理知识,进而产生新的想法,这种方式对高中生思维的提升、学习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经验,突破学生的固有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2.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的策略
2.1在备课阶段利用信息资源
教师在备课时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更加广泛的对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的集成性特点,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和技巧,制定出针对每节课不同内容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至于感到枯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上网查询相关的教学视频,也可以在授课前提出网络上的热度较高的环境问题,引出自己所要讲述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高一地理教材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时,可以通过资料的查询,将我国政策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向学生进行展示,以此引入所要讲述的课程内容。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顺利、轻松的接受新知识。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2.2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更加直观的展示所描述的地理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滑翔伞类问题时,因为其原理是需要通过自然上升气流的变化而产生出滑翔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一动态过程展现出来,并且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需要使学生拥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举例的方式举出几处世界上适合滑翔的地点。比如,韩国丹阳郡、法国皮拉沙丘等地点。通过这些地点图片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有动力去进行接下来的学习。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一些滑翔过程的原理图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观察到这一过程的动态效果,通过教师的配合讲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升。
2.3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教学情境
因为信息技术往往带有着虚拟性,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平时难以达到的教学情境进行创设。例如,教师在讲解环境污染与防治这章时,可以训练学生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合理分类,并探讨这种废弃物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包括对大气环镜、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负面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情境的带入而不断参与到课堂当中,进而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地体会污染对于人们生活的伤害,促使学生产生环境意识。
结束语
本文开始主要描述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意义,之后又从几方面提出相关的策略,包括在备课阶段利用信息资源、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教学情景这三方面。希望能够对高中地理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国家发展、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地理对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和其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许怡蕾.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测绘,2018,41(05):65-66. [2]傅臻,王仲智,石蓓蓓.论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05):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