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对学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阅读教学摆脱传统教学的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求,但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依然存在,由此而形成的思维惰性严重影响并阻碍了学生健康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把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出来,贯彻到当前的语文新课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好想阅读、深入阅读,从而实现阅读的高效和阅读教学的超越。
【关键词】情感体验;读书氛围;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比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围绕这一总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中的感知和体验,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而在学生的感受、体验中,更宝贵、更能体现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是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认为,从学生阅读原初体验出发,是激发并保持浓厚阅读兴趣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而培养阅读习惯思想,是贯串于整个课题研究之中的,课题研究本身就要立足于对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尊重情感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不是一种被动的等待和接受,不是一种简单的认同,而是一个主动引发的过程,并且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引导,要做到不着痕迹,要“引而弗牵”,否则,采取强势引导,就失去了“原初”的真味。事实上,科研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必须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就会犯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创设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一是各班开辟读书角,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学校与班级读书的文化氛围。二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格言比拼、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读书之星评比,组织学生积极投稿等等。三是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其他报纸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四是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两位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这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三、介绍方法,引导阅读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四是美读积累法。教师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美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语言材料。五是背诵积累法。首先是多动口,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时间的课外读物,同时某些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六是摘录积累法。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
四、还学生宜人的阅读空间
目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开足了马力运转的城市。网络、电视、漫画等各种快餐文化充斥了文化市场,整个社会是一个喧嚣的社会,中学生们正睁着迷茫的眼睛看着纷乱复杂的世界。他们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体会,去感动,去憧憬,去追求。更何况,目前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更好地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虽然学校也有图书馆,但图书的质和量都不够,让借阅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家庭对阅读的投入与关注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孩子缺少宜人的阅读空间。
五、关注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绝不能把“个性”与“阅读”割裂开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个性:热衷于文本解读花样翻新,钟情于多媒体声像的异彩纷呈,小组合作形式上殚精竭虑……这些所谓个性化阅读,容不得学生目光的片刻停留,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惑不解。于是,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大多为肤浅的应景式對答,很难碰撞出个性的思想火花,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体会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个涵濡浸润的读书过程,这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样式,它是摒弃了一切外在浮华形式的本真阅读。个性化阅读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都会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实现读者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的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使文本内容与学生内心的记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
总之,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叶圣陶.论写作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丁永军.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4).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情感体验;读书氛围;个性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比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更重要,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围绕这一总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阅读中的感知和体验,指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而在学生的感受、体验中,更宝贵、更能体现出学生思维个性的是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我们认为,从学生阅读原初体验出发,是激发并保持浓厚阅读兴趣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而培养阅读习惯思想,是贯串于整个课题研究之中的,课题研究本身就要立足于对学生原初阅读体验的尊重情感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不是一种被动的等待和接受,不是一种简单的认同,而是一个主动引发的过程,并且对学生原初体验的引导,要做到不着痕迹,要“引而弗牵”,否则,采取强势引导,就失去了“原初”的真味。事实上,科研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必须从学生原初体验出发,否则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就会犯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就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二、创设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
一是各班开辟读书角,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学校与班级读书的文化氛围。二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竞赛活动。如课外阅读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格言比拼、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读书之星评比,组织学生积极投稿等等。三是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其他报纸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四是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两位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这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三、介绍方法,引导阅读
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有的只凭兴趣;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我们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四是美读积累法。教师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学生在声情并茂的美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语言材料。五是背诵积累法。首先是多动口,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定时间的课外读物,同时某些片段要求做到熟读成诵。六是摘录积累法。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或感兴趣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有可能是其对作品的瞬间领悟和理解,需要及时记录,以防稍纵即逝。
四、还学生宜人的阅读空间
目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行色匆匆的人们,开足了马力运转的城市。网络、电视、漫画等各种快餐文化充斥了文化市场,整个社会是一个喧嚣的社会,中学生们正睁着迷茫的眼睛看着纷乱复杂的世界。他们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体会,去感动,去憧憬,去追求。更何况,目前的公共设施不够完善,不能更好地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虽然学校也有图书馆,但图书的质和量都不够,让借阅受到一定的限制。再加上家庭对阅读的投入与关注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的孩子缺少宜人的阅读空间。
五、关注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绝不能把“个性”与“阅读”割裂开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个性:热衷于文本解读花样翻新,钟情于多媒体声像的异彩纷呈,小组合作形式上殚精竭虑……这些所谓个性化阅读,容不得学生目光的片刻停留,让思绪舒展开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对文本的解读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惑不解。于是,课堂上学生的交流大多为肤浅的应景式對答,很难碰撞出个性的思想火花,使阅读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我们体会的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个涵濡浸润的读书过程,这应该是个性化阅读的基本样式,它是摒弃了一切外在浮华形式的本真阅读。个性化阅读需要一种平静从容的阅读心态,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在语言的丛林里散步,或驻足观赏,玩味咀嚼;或闲庭漫步,心心相印。当读者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动时,蕴含在读者个性中的一切都会结合着当时的心境被调动起来,实现读者对文本个性化的阐释。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唤醒以往的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使文本内容与学生内心的记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接触、碰撞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
总之,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叶圣陶.论写作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丁永军.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