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以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探究发现为手段,变以“教师讲为主”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主动权 自主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自主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想让你的雇员、学生、或孩子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角色榜样。”如果老师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被大大激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时,其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教学《麻雀》一课,我讲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从而体会了伟大的母爱,随即有一个学生胆怯的说:“课文里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表扬了这们同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大家再次深入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亲子之情。”
二、鼓励学生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我们的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1、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氛围。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让学生勇敢真实地表现自己。2、建立小组,提供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中,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进行反思或批判,来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自主探究之前,先组织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能力、态度、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促使合作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在讲《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三人小组按伙伴学习法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当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来朗诵诗句;然后让学生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中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拔、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流中,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
三、放手学生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
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如:教学《暮江吟》一课,在学诗句“一道残阳辅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同学提出“辅”字能否用其它动词呢?“瑟瑟”的意思是“碧绿”,能把“瑟瑟”换成“碧绿”呢?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一篇篇看似浅近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文句、插图、空白、结尾等内容进行质疑,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有时,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中的辩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学生会慢慢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也要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之,只有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主动权 自主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做“主人”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而语文课程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自主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指出:“想让你的雇员、学生、或孩子发展创造性智力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你自己树立成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角色榜样。”如果老师能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被大大激发。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时,其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如教学《麻雀》一课,我讲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救小麻雀”从而体会了伟大的母爱,随即有一个学生胆怯的说:“课文里并没有说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我表扬了这们同学敢于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这时其他同学的思维也被激活,大家再次深入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交流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亲子之情。”
二、鼓励学生合作,追求自主探究的研究性
我们的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1、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氛围。我们必须相信孩子,乐于为孩子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自主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让学生勇敢真实地表现自己。2、建立小组,提供合作伙伴。在合作学习中,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进行反思或批判,来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的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在自主探究之前,先组织学生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能力、态度、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促使合作小组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竟争”的氛围。在讲《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时,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组成三人小组按伙伴学习法进行学习,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画家、翻译家、朗诵家中的一个角色,分别以特有的形式表达对诗的感悟。当画家的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诗意,当翻译家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当朗诵家的以朗诵的形式来朗诵诗句;然后让学生推荐汇报学习结果,班中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拔、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轻松愉悦、乐于探究的气氛中学懂了古诗,而且在课堂中构建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多种形式交流中,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体现。
三、放手学生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
自主探究要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如:教学《暮江吟》一课,在学诗句“一道残阳辅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时,同学提出“辅”字能否用其它动词呢?“瑟瑟”的意思是“碧绿”,能把“瑟瑟”换成“碧绿”呢?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一篇篇看似浅近的语文教材,其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丰富的内涵。我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主动、大胆地围绕课文题目、文句、插图、空白、结尾等内容进行质疑,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有时,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依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中的辩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发展的实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学生会慢慢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也要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保护儿童个性,引导学生批判地接受前人的各种成果,不断超越自我,逐步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总之,只有运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