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春节前夕,甘肃省渭源县元明村的村民得知徐晓辉要走,联名写了封挽留信,一一签上自己的名字,紧紧攥住徐晓辉的手恳求他留下来。这一刻,所有人的眼眶湿润了。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这是徐晓辉刚入村时写在日记上的话,是决心,更是目标。
旧貌换新颜
2012年的春天,对陇原大地来说是极不平凡的。这一年,甘肃省委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作为重要举措之一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全省40多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帮扶。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部署,省卫计委和省疾控中心联系帮扶渭源县元明村,徐晓辉主动请缨,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元明村位于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定西,自然风光秀美,但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有病不投医”。农产品仅能解决基本温饱,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贫困人口占比70%,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要脱贫致富,夯实基层领导班子是重中之重。在徐晓辉的建议下,元明村党支部经常召开党员大会,传达中央精神,学习惠农政策;经常给党员们上党课,促进党员转变观念,增强致富信心;召开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讨论、研究元明的发展大计。
元明村底子薄,欠账多,扶贫工作千头万绪。经过反复调研,并汇报单位领导后,徐晓辉决定先从改善公共设施入手。
村社道路曲折坎坷,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一座横跨浦河的过水桥更是岌岌可危,村民出行苦不堪言。徐晓辉积极向单位汇报,通过单位协调,由交通部门投入300多万元,为元明村修建了5公里长的村社公路和2座便民桥,方便村民出行。
在单位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筹资500多万,元明村重新修建了村委会办公楼、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同时将蒲川卫生院搬迁到了元明村。2016年,两条崭新的旅游路在元明村交汇而成,使得元明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一个新型农村小城镇的雏形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在产业
徐晓辉深知农村之苦、农业之难、农民不易。驻村后,他经常走街串巷了解村民生活和生产经营状况,与村社干部、群众座谈,寻找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当他看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黄芪、党参,却苦于没有销售渠道只能白白堆放在院子里时,随即萌生了建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念头。
当兵出身的徐晓辉说干就干,开始找场地、找资金。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后,他发现村委会旁边有一片大约100亩的空地闲置着,如果建成一个拥有收购、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电商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那该多好啊。他越想越兴奋,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村支书乔济民却告诉他:村民们不愿意拿走堆放在空地上的麦草垛、秸秆等杂物,场地腾不出来。
徐晓辉一时难以理解,为村民办好事,村民竟然如此不配合。但他没有放弃,更没有退却,因为他不能再接受辛辛苦苦收获的黄芪、党参堆在院子里发霉烂掉,不忍再看到村民无奈的目光。20多个日出日落,数百户老老少少,他一户户地去讲,一次次地去说。终于,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场地得到妥善解决。
元明村的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省卫计委和省疾控中心职工的爱心捐款对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造血比输血重要,授渔比授鱼更重要”,如何推动元明村的整体发展,提高村民收入,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是徐晓辉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徐晓辉的努力下,农牧专家来了,工程技术专家来了,企业家来了,医生来了,相关部门的领导来了,各界的朋友来了。兰州商户投资165万元,在元明村建成了3层1000平米的商贸办公综合楼;投资200万元,在村北山建成1个养殖场,通过为农户租借牛羊的方式帮助群众发展养殖业;甘肃广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元明村建设一座占地98亩的集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电商五位一体的现代中药材市场,建成后,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就能使黄芪、党参、当归、甘草、大黄等地道中药材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也将吸引周边甚至外省的医药企业入驻。往日村民花二、三百元租车费,到30公里外的邻县去低价销售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力解就医难
村民对健康知识了解甚少、重视度不够,很多村民患有慢性病、高血压、妇科病。作为卫计委的一名干部,徐晓辉积极联系传染病、地方病、中医等方面的数十位专家先后10余次到元明村开展义诊、健康教育活动,累计接诊1000余人次,开展B超、X片等检查300余人次,免费发放各类药品1000余盒,并为40岁以下未发病、未接种过甲肝疫苗的群众免费注射甲肝疫苗400余人份,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200余人份。组织人员在元明村安装了50余块健康文化宣传牌,将人口、卫生、中医、传统、健康文化知识送进了街头巷尾,方便群众学习和应用,村民的健康理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自从在元明村挂职以来,徐晓辉就把“攀穷亲,结困友”作为自己的职责,深入细致地了解村情民意,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元明村的发展上。2014年10月的一天,村民万义着急地给徐晓辉打来电话,说他在兰大一院看病,需要尽快手术,但是没床位。徐晓辉立即多方联系,第二天,万义顺利住进医院,及时进行了手术。手术当天,徐晓辉一直陪在手术室门口,安慰病人家属。当大夫宣布手术很成功时,万义的家属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
徐晓辉年迈的母亲身体不好,妻子在新区工作离家远,孩子又面临高考,家里非常需要他,原本挂职半年后他就可以回城照顾家里,但镇村干部和群众多次真情挽留,而他也不忍心在元明村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于是,在元明村挂职的时间一延再延,这一留便又是三年多。元明村,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要知山外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肃省卫计委和省疾控中心的帮扶,徐晓辉的驻村,使元明村这片贫瘠的土地萌发出百花吐艳的盎然春意。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这是徐晓辉刚入村时写在日记上的话,是决心,更是目标。
旧貌换新颜
2012年的春天,对陇原大地来说是极不平凡的。这一年,甘肃省委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作为重要举措之一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帷幕,全省40多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帮扶。按照省委统一安排部署,省卫计委和省疾控中心联系帮扶渭源县元明村,徐晓辉主动请缨,成为驻村“第一书记”。
元明村位于素有“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定西,自然风光秀美,但生活在那里的村民,却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有病不投医”。农产品仅能解决基本温饱,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贫困人口占比70%,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要脱贫致富,夯实基层领导班子是重中之重。在徐晓辉的建议下,元明村党支部经常召开党员大会,传达中央精神,学习惠农政策;经常给党员们上党课,促进党员转变观念,增强致富信心;召开村社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谈会,讨论、研究元明的发展大计。
元明村底子薄,欠账多,扶贫工作千头万绪。经过反复调研,并汇报单位领导后,徐晓辉决定先从改善公共设施入手。
村社道路曲折坎坷,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一座横跨浦河的过水桥更是岌岌可危,村民出行苦不堪言。徐晓辉积极向单位汇报,通过单位协调,由交通部门投入300多万元,为元明村修建了5公里长的村社公路和2座便民桥,方便村民出行。
在单位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筹资500多万,元明村重新修建了村委会办公楼、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同时将蒲川卫生院搬迁到了元明村。2016年,两条崭新的旅游路在元明村交汇而成,使得元明村基础设施大为改观,一个新型农村小城镇的雏形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在产业
徐晓辉深知农村之苦、农业之难、农民不易。驻村后,他经常走街串巷了解村民生活和生产经营状况,与村社干部、群众座谈,寻找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当他看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黄芪、党参,却苦于没有销售渠道只能白白堆放在院子里时,随即萌生了建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念头。
当兵出身的徐晓辉说干就干,开始找场地、找资金。在村里转了一圈又一圈后,他发现村委会旁边有一片大约100亩的空地闲置着,如果建成一个拥有收购、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电商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那该多好啊。他越想越兴奋,几乎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村支书乔济民却告诉他:村民们不愿意拿走堆放在空地上的麦草垛、秸秆等杂物,场地腾不出来。
徐晓辉一时难以理解,为村民办好事,村民竟然如此不配合。但他没有放弃,更没有退却,因为他不能再接受辛辛苦苦收获的黄芪、党参堆在院子里发霉烂掉,不忍再看到村民无奈的目光。20多个日出日落,数百户老老少少,他一户户地去讲,一次次地去说。终于,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场地得到妥善解决。
元明村的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省卫计委和省疾控中心职工的爱心捐款对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造血比输血重要,授渔比授鱼更重要”,如何推动元明村的整体发展,提高村民收入,进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是徐晓辉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徐晓辉的努力下,农牧专家来了,工程技术专家来了,企业家来了,医生来了,相关部门的领导来了,各界的朋友来了。兰州商户投资165万元,在元明村建成了3层1000平米的商贸办公综合楼;投资200万元,在村北山建成1个养殖场,通过为农户租借牛羊的方式帮助群众发展养殖业;甘肃广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在元明村建设一座占地98亩的集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电商五位一体的现代中药材市场,建成后,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就能使黄芪、党参、当归、甘草、大黄等地道中药材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也将吸引周边甚至外省的医药企业入驻。往日村民花二、三百元租车费,到30公里外的邻县去低价销售的现象将不复存在。
力解就医难
村民对健康知识了解甚少、重视度不够,很多村民患有慢性病、高血压、妇科病。作为卫计委的一名干部,徐晓辉积极联系传染病、地方病、中医等方面的数十位专家先后10余次到元明村开展义诊、健康教育活动,累计接诊1000余人次,开展B超、X片等检查300余人次,免费发放各类药品1000余盒,并为40岁以下未发病、未接种过甲肝疫苗的群众免费注射甲肝疫苗400余人份,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200余人份。组织人员在元明村安装了50余块健康文化宣传牌,将人口、卫生、中医、传统、健康文化知识送进了街头巷尾,方便群众学习和应用,村民的健康理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自从在元明村挂职以来,徐晓辉就把“攀穷亲,结困友”作为自己的职责,深入细致地了解村情民意,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元明村的发展上。2014年10月的一天,村民万义着急地给徐晓辉打来电话,说他在兰大一院看病,需要尽快手术,但是没床位。徐晓辉立即多方联系,第二天,万义顺利住进医院,及时进行了手术。手术当天,徐晓辉一直陪在手术室门口,安慰病人家属。当大夫宣布手术很成功时,万义的家属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
徐晓辉年迈的母亲身体不好,妻子在新区工作离家远,孩子又面临高考,家里非常需要他,原本挂职半年后他就可以回城照顾家里,但镇村干部和群众多次真情挽留,而他也不忍心在元明村最需要的时候离开,于是,在元明村挂职的时间一延再延,这一留便又是三年多。元明村,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要知山外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甘肃省卫计委和省疾控中心的帮扶,徐晓辉的驻村,使元明村这片贫瘠的土地萌发出百花吐艳的盎然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