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顾名思义指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开展的、学生自主参加的一种阅读活动。它在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上和提高应试成绩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一、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阐述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也是如此,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一些科学、常用方法,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学会判断
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会判断、有选择的学习行为,不仅要选择好的、适当的书来读,还要学会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读不同的书。如果对所有的书都一律精读、细读,明显是不可行的,一来受到课外时间不够的限制,二来这样不经选择式的阅读吃力不讨好,也起不了积极作用。相反,如果对什么书都是泛读、粗读,也是不科学的,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这样不求甚解地读书,无疑是一种徒劳的无谓工。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持着具体书本具体对待的态度,以及判断的眼光,对课外读物有选择地阅读。
例如,在讲解课文《出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找王之涣、王翰等诗人的“边塞诗歌”进行对比性阅读。但要对学生明确:尽自己可能把这些边塞诗歌的传世名句背诵就行了,对每一首的时代背景,及不同诗人的艺术风格不必详细阅读。一来这些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范围和接受能力,二来与教学要求、考试任务联系不大。
2.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读书方法。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要做到这点,就得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教师结合自身经验,传授一些常用实用的读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圈点笔记:阅读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由你自己来掌握。又如,批语笔记:阅读中,在文章的精彩处随时写上一些看法或点评。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这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的《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
二、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
1. 摘抄好词好句
这是丰富课外知识积累的做法。教师指导学生在每一次课外阅读中、每读一本书将看到的好词、好句、特别感悟深刻的语段摘抄下来,集成《好词好句积累本》;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词句进行背诵,灵活运用在写作中。务必让学生做到“每一次阅读、每读一本书都有收获”,这是课外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灵活运用的前提。
2. 参考仿写法
这是锻炼、提高作文能力的技巧。教师指导学生看到精彩的段落、优美的文章,应以此为参考,先学习其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再对其进行仿写。这就类似很多在学画初级阶段都会对名画惊醒临摹,不懈地临摹就是一种学习,只有在参悟到名画家的技巧后,才能画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图画。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参考仿写,无疑是对写作能力的隐性提高,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就是“熟能生巧”,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有着长足进步作用。
3. 开展读书的延伸活动
如故事擂台赛、展览《我的采集本》、读书读报知识大赛、编缉各种小报等课外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在享受进步、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可以从应用的角度加深巩固了课外阅读成果,而且还起到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等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读书延伸活动的开展,不仅反馈了课外阅读的情况,将阅读成果向组织能力、编辑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转化,这无形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平衡、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避免了“读的时候热热闹闹、读完什么都不知道”这种尴尬结果的出现。
责任编辑邱丽
一、传授课外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阐述的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也是如此,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事半功倍。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为了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性、随意性,教师应该传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一些科学、常用方法,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学会判断
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会判断、有选择的学习行为,不仅要选择好的、适当的书来读,还要学会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读不同的书。如果对所有的书都一律精读、细读,明显是不可行的,一来受到课外时间不够的限制,二来这样不经选择式的阅读吃力不讨好,也起不了积极作用。相反,如果对什么书都是泛读、粗读,也是不科学的,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这样不求甚解地读书,无疑是一种徒劳的无谓工。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持着具体书本具体对待的态度,以及判断的眼光,对课外读物有选择地阅读。
例如,在讲解课文《出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查找王之涣、王翰等诗人的“边塞诗歌”进行对比性阅读。但要对学生明确:尽自己可能把这些边塞诗歌的传世名句背诵就行了,对每一首的时代背景,及不同诗人的艺术风格不必详细阅读。一来这些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范围和接受能力,二来与教学要求、考试任务联系不大。
2.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多人体验、总结出来的最有效的读书方法。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 “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要做到这点,就得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因此,教师结合自身经验,传授一些常用实用的读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圈点笔记:阅读书籍时,可随时在书的重点、难点和精彩之处画线或做各种符号。每种线条和符号代表什么意义,由你自己来掌握。又如,批语笔记:阅读中,在文章的精彩处随时写上一些看法或点评。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以后阅读时引起注意,这是一种灵活、简便的读书笔记的好形式。清代金圣叹的《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属于这一类读书笔记。
二、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
1. 摘抄好词好句
这是丰富课外知识积累的做法。教师指导学生在每一次课外阅读中、每读一本书将看到的好词、好句、特别感悟深刻的语段摘抄下来,集成《好词好句积累本》;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词句进行背诵,灵活运用在写作中。务必让学生做到“每一次阅读、每读一本书都有收获”,这是课外知识积累的基础,也是灵活运用的前提。
2. 参考仿写法
这是锻炼、提高作文能力的技巧。教师指导学生看到精彩的段落、优美的文章,应以此为参考,先学习其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再对其进行仿写。这就类似很多在学画初级阶段都会对名画惊醒临摹,不懈地临摹就是一种学习,只有在参悟到名画家的技巧后,才能画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图画。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参考仿写,无疑是对写作能力的隐性提高,正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的就是“熟能生巧”,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对学生的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有着长足进步作用。
3. 开展读书的延伸活动
如故事擂台赛、展览《我的采集本》、读书读报知识大赛、编缉各种小报等课外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成果,在享受进步、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可以从应用的角度加深巩固了课外阅读成果,而且还起到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等良好效果。另一方面,读书延伸活动的开展,不仅反馈了课外阅读的情况,将阅读成果向组织能力、编辑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转化,这无形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平衡、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避免了“读的时候热热闹闹、读完什么都不知道”这种尴尬结果的出现。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