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幻觉统筹的时间

来源 :颂雅风·艺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z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所有的影像工作者一样,熬夜工作是家常便饭。吴鼎在接受采访前,已经忙了一天一宿。
  因为影像工作需要在确定的时间里集齐人力物力,任何个体人员的缺失都会让整个拍摄组无法正常运转。为了不浪费时间,一般他们会在集齐人之后,采取通宵作战的模式。白天和黑夜对于熟练运用光影技术的这群人来说早就不是问题,在这种没有自然属性的时间里创造出新的幻觉艺术,逐渐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事情。
  选择吴鼎作为访谈的对象,不是因为他会制作影像幻觉,而是因为他希望探讨真正隐藏在这个世界中,那些只能被感知但无法被言说的“内在的秩序”。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态以及变化发展都存在著这样的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充满了直觉和美感, 在他看来,这也许是支撑起解释这个世界唯一的支点。这个支点具有不同的维度,它真正地指向了这个世界实在的本质。在由物质和现象组成的世界中,物质为什么会形成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实在物,并作为现象的一部分存在其中? 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么?我们对于现象世界的本质认识又是什么?或许在历史延续当中,这些结构的修辞手法只能被掩盖在尚未消亡的物质和词语的表面,或者他们已经早就深深的侵入到人类遗传的基因当中,在我们观看自我和世界的惯性当中沉淀着。
  吴鼎的作品大多数作品吸收了物派和极简主义艺术风格特征,光是他喜欢运用的媒材之一。这些存在于现实,像骨架一样的元素构成都市人存在的支撑物。而这些支撑物会变成保护人的结构,也会变成攻击人的武器,而在吴鼎的理解里,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一种时代的叙事诗,这是一种咏物的史诗情结,构成艺术家自身成长的梦想。
  吴鼎将其最近的展览命名为“实在的维度”,因为人在不同维度,对时间、空间、精神的感知都是不同的,这些局限于职业、性别、地域、个性,或者随着人类在网络和其他科技时空的探险还会有一些未知和未被命名的局限条件被发现。这是一个庞大的知觉体系支配着人类的生存,而时间也被其分割管辖着。因为工作的需要吴鼎经常会穿梭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在他看来北京就是一块生铁,上海则是一块不锈钢,而成都成为他的记忆海绵,在逃离这些人造的系统之后,吴鼎最喜欢的还是回到自然,穿越山林,在其中露营,用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去感受大自然,去消磨时光。
其他文献
这个展览将所谓艺术权威和对观众的引导减小到最低,让看过展览的每一个人都在心中有各自的评判,抛掉固有包袱,发自内心的去说“爱”与“不爱”。  安迪·沃霍尔长达485分钟的《帝国大厦》冲击了大众对传统影像的印象,直至今日,仍有大批人面对片中唯一一个静止的长镜头——纽约帝国大厦,在耐心极限消耗到所剩无几后而悻悻离开,但当你问道,“爱不爱这作品?”总是有不少人疾呼,“当然爱,这可是安迪·沃霍尔!”面对当代
期刊
曾经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喜欢看传记,但是只喜欢自传。我把这句话理解为他喜欢看的是自我剖析,而非他人解读,一个更真实的自己。不过并非每一个足以立传的人都有可以自传的文笔,从这个角度来说,一部优秀的自传更显珍贵。胡适先生的自传《四十自述》写于上世纪30年代,前6篇发表在《新月》,并于1933年由亚东图书馆出版,最后一部分《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完稿于1933年底,作为《四十自述》的最后一个篇章,讲述
期刊
辉哥微胖,穿着貌似海魂衫的蓝白条纹T恤,留着长头发梳着小马尾,短裤皮凉鞋黑边眼镜,不像学艺术理论的,像个画画的。作为编辑部里唯一的男生,再有些理论高度,辉哥来去显得有点孤独。  时间的密度是辉哥主持的专题,听起来这么文艺的标题,聚集着辉哥诸多的哲学思考,从讨论选题开始,辉哥就把大家搞得晕晕乎乎的,一帮大小女编辑,包括主编本人,都恨恨地想知道自己到底有多浅薄。  辉哥是湖南人,在四川念的大学,辗转来
期刊
理想和现实永远都有距离, 是走出现实的那头狼,永远无法融入人群,总是被追赶。  孙芙蓉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18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在市场化的艺术圈,孙芙蓉的创作是低效的,她亲手缝制衣服,再一点点剪碎,丰富的手工制作,持续的过程和情绪的偶然发泄,形成了她对时间和经历特有的再认识。她说,世界变化太快,既然跟不上就利用好能支配的时间。  在你从邯郸来到北京生活之前在服装企业工作过,那
期刊
自然赐予了生命以时间,但是却没有带上说明书,你可以像蜗牛留下足迹一样将它留在世间所有存在物的表面,人们不自觉地耗尽自然的赐予,转而想索取更多。这样时间就成了炼金术士的宝藏,在东方的神话里让人不死的不老泉需要一种祭祀的仪式,让一个人的生命时间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这是术士们最伟大的发明,因此以往平均配给每个人的时间就发生了变化,有的人可以经常出来休闲喝茶,有些人必须疲于奔命去争取更多的时间,以往稀薄的
期刊
时间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环境和心态,艺术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但起码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向。  文化艺术领域的从业者面对单位时间密度越来越大的现象有自己的选择和思考,从古至今,时间从未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环境和心态,艺术虽然不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但起码可以提供一种可能,提供一种选择的方向。  与道家学者、作家红尘的访谈约在下午6点,因为在此之前他要搬家、他
期刊
针对具体问题时,艺术什么也解决不了,它不具备这种解决问题的功能,更多的是在寻找,这种寻找也只是一种过程,没有答案。  鞠婷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20日  采访形式:邮件采访  时间对抽象艺术家来说是永恒的话题,时间通过颜料在鞠婷的艺术里留下了痕迹,层层叠加留下时间消耗的证据,待颜料由湿变干,经过刻刀的“修饰”,时间被物化。鞠婷遵循着时间的规则,在创作中体会时间流转。  首先想请你谈一下在
期刊
农耕时代时间发生的空间是自然,工业时代的时间是发生在一个人工环境里面的,网络时代是发生在虚拟空间里,我们坐在这的时候其实脑子在那里头,我们的时间在那里头,不在这里。  梁克刚  元典美术馆馆长 策展人 当代艺术家  采访时间:7月19日  采访地点:元典美术馆  梁克刚是个全能型的人物,从建筑设计师到美术馆馆长,从独立策展人到当代艺术家,同时他还是个微博、微信控,他是一个身处于信息漩涡最强地带的游
期刊
车箱是我独立做早课的空间,是我修行的小道场,我反而希望能在车上呆久一点。而当我疲倦的时候,我就喜欢观察车窗外的北京。对生命保持一颗好奇的觉醒的心,你永远都可以发现特别、感动你的角落。  李曙韵  事茶人  采访时间:7月16日  采访形式:茶家十职  李曙韵说,茶里的诱惑很多,最关键的是不要忘记初心。就像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应当保持平静而愉悦的生活态度和节奏,在无法改变的大环境下,以自己平静而愉悦的
期刊
人们不知不觉中将生活交付给了的这些批量产出的东西,自然时间转变成物的时间,而在人类物化的同时,人类原有对自然那种本能的观察,探险,捕捉的行动力被转化了,以往那种想要创造某种理想生活的意愿被购买一种理想生活而取代。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丰富的物质产出掩埋了农耕社会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工业信息复制也带来了更多的知识,让人摆脱神权下的愚昧状态,但是人从神的阴影走出后,马上又迈上人自己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