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回顾性探讨、研究主动脉炎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方法从武汉亚心总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共1838例升主动脉病理资料中筛选出活动性主动脉炎24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数据、实验室检查、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及随访情况。病理学资料包括主动脉瓣和主动脉的大体所见、病理组织分型及组织学改变。连续变量以±s来描述,频数分布用百分比来描述。结果在这24例活动性主动脉炎中,术前临床确诊为动脉炎1例,怀疑动脉炎7例,其余16例在病理检查中发现。由病理检查
【机 构】
:
武汉亚心总医院病理科,武汉 430010武汉亚心总医院病理科,武汉 430010武汉亚心总医院病理科,武汉 43001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探讨、研究主动脉炎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漏诊、误诊。
方法从武汉亚心总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共1 838例升主动脉病理资料中筛选出活动性主动脉炎24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病史、影像学数据、实验室检查、免疫抑制剂、激素治疗及随访情况。病理学资料包括主动脉瓣和主动脉的大体所见、病理组织分型及组织学改变。连续变量以±s来描述,频数分布用百分比来描述。
结果在这24例活动性主动脉炎中,术前临床确诊为动脉炎1例,怀疑动脉炎7例,其余16例在病理检查中发现。由病理检查发现的16例主动脉炎的出院诊断为血管型白塞综合征1例,感染性主动脉炎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3例,临床孤立性主动脉炎10例。所有患者均无主动脉瓣狭窄,21例患者伴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1例主动脉炎的标本出现中膜块状凝固性坏死。本研究共有5例血管型白塞综合征,其中3例伴有主动脉瓣的急性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结论本研究中大部分的主动脉炎是在病理检查中意外发现的,每种主动脉炎都有被漏诊的病例,其中临床孤立性主动脉炎全部漏诊。大部分主动脉炎发生在单纯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中。中膜块状凝固性坏死是诊断主动脉炎的一个重要线索。急性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是诊断血管型白塞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线索。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奇神经节射频热凝术联合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术治疗会阴部疼痛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疼痛科2014年7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6例会阴部疼痛患者分成3组,C型臂引导下奇神经节射频热凝术治疗组(奇神经节组)、超声引导下阴部神经脉冲射频术治疗组(阴部神经组)与两者联合治疗组(联合组)。在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数字等级评分(NRS)、疼痛障碍指数(PD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生活质量指数量表评分(QLIS)以及治疗总有效率评价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果治疗后3个
目的探索早期干预带状疱疹(HZ)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高危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旨在为高危患者制定更完善的治疗方案提供线索。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初次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的HZ患者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3~87岁,病程4~80d。患者均行脉冲射频术治疗(温度42℃,脉冲频率为2Hz,脉冲宽度20ms,输出电压45V,持续时间为120s),电话或门诊随访至病程3个月时,根据是否发生PHN分为两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单
目的评价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亚急性期带状疱疹性神经痛(SHN)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并确诊为胸腰段SHN患者80例,年龄45~75岁,性别不限,持续疼痛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按照随机数据表法将其分为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N组)和利多卡因输注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组(L组),各组4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药物(甲钴胺片 普瑞巴林胶囊)治疗,同时两组患者每日均在B超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治疗1次,根据皮损及疼痛部位确定阻滞的椎旁
目的比较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或联合皮内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或联合皮内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胸腰背部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123例分为3组:急性期(A组,n=42)、亚急性期(B组,n=38)、后神经痛期(PHN)(C组,n=43)。均在DSA引导下行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参数为温度42℃,频率2Hz,电压40V,治疗时长为10min/每节段),记录3组术前1d及术后1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在疼痛科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郑州大学临床医学系2014级在疼痛科实习的五年级学生48人,分批次到疼痛科进行实习。每批次参与实习人数为6人,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PBL组与常规组,每组3人。两组在同一学年进行本研究,PBL组与常规组分别为24人。PBL组采用PBL教学,带教老师负责选取病例与提出问题,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常规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多媒体讲课授学为主。通过课堂效果、出科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3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PBL组课
幻肢痛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虽然临床上有较多的治疗方法,但缺乏特异性的有效治疗方法。而脊髓电刺激在幻肢痛的应用,国内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短时程脊髓电刺激治疗幻肢痛患者的诊疗经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脊髓电刺激治疗幻肢痛的经验。
本文报道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诊治的3例上肢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经腋鞘置入电极进行桡神经短时程电刺激治疗,获得了良好效果。本文总结该病例诊治过程并复习文献,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本文主要综述目前国内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诱发的PHN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疼痛行为学表现。旨在比较现有PHN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为进一步阐明PHN致病机制提供有效的研究工具,同时也为PHN动物模型的选择和改良提供参考。
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SCI-NP)的发病率高,且发病机制复杂,传统临床方法常难以治愈。近年来,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在NP发展和维持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在SCI微环境中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可在不同的环境刺激下极化为M1型和M2型细胞分别发挥促炎和神经保护作用。本文以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极化为切入点,综述其在SCI微环境下的不同极化状态对NP的作用机制,为SCI-N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因其无创、安全、经济、有效等优点在疼痛科疾病治疗中受到青睐。本文综述体外冲击波疗法在疼痛科的应用及进展,以期为疼痛性疾病的无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