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访原《东方时空》工作室首任总制片人时间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了社会给我们的营养,这个营养是什么呢?就是变革,变革的中国社会给了我们机会,离开你过去的地方,寻找新的舞台。
《东方时空》从1992年底筹备,1993年3月1日开播,二十年里,经历了多次改版和节目调整。
许多在《东方时空》工作过的电视人,把那段岁月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或“点燃理想的日子”,包括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敬一丹,在功成名就的今天,他们经常回望自己的过去,重温当年《东方时空》创建那段岁月。
时间,1985年22岁时进入央视,1993年,30岁时参与创办《东方时空》,1998年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并兼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总制片人。2000年任《东方时空》工作室总制片人,创办《直播中国》、《媒体链接》、《纪事》、《世界》、《新闻早八点》。2001年,时间离开《东方时空》。
“我参与创办《东方时空》的时候,还是一头黑发,工作了8年,离开的时候,我头发已经全白了。”作为《东方时空》节目创始人,时间和崔永元、白岩松等人开创了电视新闻的语态,推动了中国电视改革,提升了电视的社会影响力。时至今日,《东方时空》当年的辉煌已远去,但它的成功经验和创新精神却没有完全被继承下来。
“以前中国人上电视,就是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官话,我办《东方之子》、《实话实说》,就是要和这五种话作斗争,把‘文革’语言的余孽一扫而光,让中国人讲真话、说实话、讲心里话,净化语言生态环境,真话救中国,把电视由宣传变成传播。”
笼子大小与鸟儿智慧
《新民周刊》:你现在的职业是卖酒?
时间:我在中央电视台下属的新影集团任职。工作关系还在电视台,但我现在是在企业工作,拿企业的工资。因为经营业务的需要,也要求我们这样的导演做商人。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选择做酒这件事,还做旅游地产、城市综合体。
《新民周刊》:从电视人到转行做商人,你习惯这样的变化吗?
时间:我现在是导演又是商人,现在的角色,我很愿意,我觉得整个社会都转型了,每个人的人生定位都要转型。因为现在不是做新闻的时候,当然我要做出个人的选择。
我现在头发白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东方时空》工作,夜里面也不能关电话,24小时就得开着手机,在一个特别紧张的媒体工作环境里面,压力极大。
《新民周刊》:从央视新闻一线跳出来,不可惜吗?
时间:原因是我失望了。
离开新闻一线,我觉得不可惜,也可以说我跳出来的地方没什么可留恋的,我觉得我的作用发挥到了,虽然我还有很多能力没有让我发挥,但是时运,你不应该强求。
我的同伙陈虻都不在了,我还想不开吗?我不愿意像陈虻那样,把自己和生活,在工作上全消耗掉,全扔进去,不值。如果这个事业值得付出生命,也行,但目前的这个状态……我要想开点,同样换一种活法,也要活出我自己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民周刊》:跟“假大空”做斗争,在《东方时空》的实践中,你的目标实现了多少?
时间:一半,因为开始的时候,我就提出来,《东方时空》要说人话,跟过去的那种高高在上的、灌输式的语言不一样,说话要说得很具体、很实际。要把这个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被浸泡了的“假大空”语言,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官话,这种左的语言,给它清除干净,我们的后人,不应该生活在以前的那种语言当中。
我们经历的那个时期,媒体也好,生活中的人也好,讲人话不是普遍的,是罕见的。那么我们通过电视,让人与人有真诚的交流,彼此讲内心的话,从《东方之子》到《实话实说》,它们不是简单的节目的形式,是有用意的,改变人们的语言习惯。
我觉得我的理想是这样的,很明确。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选择这个职业叫“无冕之王”,我们有很多施展的抱负。怎么发挥我们的作用呢?那就是媒体,我们要实现人生的理想。
我说实现了50%,职业理想做到了一半,是因为我们把电视台变成了站在社会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媒体。
《新民周刊》:另外一半没做到的是什么?
时间:没有做到的就是我们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说话的方式。从主持人到我们策划的题目,比如说“你幸福了吗?”这样的问话,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官话这套东西还在。
《东方时空》出现,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改革,需要媒体变化,上面选择了中央电视台试点,需要电视节目有变化。我们做节目受制于环境,跟笼子大小有关系,跟鸟儿的智慧有关系。
记得当时我们采访王朔,他说了一句话,我很欣赏,但那时我们当作一个错误的观点给否定了。他说,“这个社会如果是个笼子,我就是笼子里的鸟。如果笼子越小,我的身体仿佛也会变小,我会适应这个笼子的变化。”
《新民周刊》:《东方时空》21年的历程中,你对所谓“笼子”的大小有感觉吗?
时间:我是2000年11月份,办了两个半小时的《东方时空》,我们终于跟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台的晨间新闻体量一样大了,最标准的一个早间节目,却只存活了一年,这一年它的社会影响还是最大的,2001年又回到了40分钟的《东方时空》,又缩回去了。缩回去意味着你拒绝国际化,你拒绝按照新闻的规律办事情。
笼子开始变小了,然后就开始受商业化冲击,讲收视率了,又开始控制选题,降低负面报道的比例。
无法复制的《东方时空》
《新民周刊》:白岩松和王志都说《东方时空》的运营体制不可复制,为什么?
时间:当时在央视体制以外,给我们开了一个窗口,等于是一个特区,给我们的条件也很优惠,类似于承包制的,5分钟的广告经费给我们用,后来因为广告收入太多了,大家不敢要这个钱,又把这个承包政策还给电视台。当时谁也没想到《东方时空》影响之大,创造的广告效益之高、之快,让你不敢再要这个政策。 《新民周刊》:当时除了经费承包制外,制片人制是怎么出台的?可以不执行台里的那套制度。
时间:对,对我们来说就是两个政策,一个是人权,一个是财权。过去我们是事业单位,制片人以前都叫组长,科长干部,没有管人管钱的权力,每次做节目,都要写预算打报告,申报经费,用人得报告人事处,由他们审批,负责招聘安排,最后分配给你。
从我们这里开始叫制片人。制片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不仅管钱还管人。每个人都是我招来的,每个人的任用都是我说了算的,我有用人的权力,我随时可以解雇他,我随时可以进新人。领导在原则上,必须站在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他不能说“不”,这就是我制片人的权力。我对你上级说我要用谁、换谁,我给你说是我对你的尊重,我要不愿意跟你说,你根本就管不着我,这是制片人的特权。第二个就是钱,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多少期节目,钱是按节目的期数,一期多少钱,那好,至于我怎么花的,你也管不着。
我们用好了这个制度,拼命地工作,聚集了相当多的人才,做出了人们能够接受的节目。
《新民周刊》:这个环境和机制怎么又没有了?
时间:因为这个仗打完了,不能不打仗的时候也这样,我们在改革需要创造奇迹的时候,体制发生变化, 中央电视台答应我们的条件,给了我们特殊的政策和管理方式。
当时,我们的人事办主任跟我说,杨台的改革思路是什么?最后全员招聘,不要任何一个体制内的编制,都要转成招聘的。但后来,又回到过去那种体制,《东方时空》内部的工作机制特权,不管用人权还是财权,全都退回去了。
当时也有一个背景,2000年,一个节目制片人,无法无天,利用手里绝对权力,往自己手里弄钱,做了一些寻租的事。台里开始逐步限定制片人的权力,所有用人要人事处统一派遣招聘,收回财权。2006年,所有节目定岗定编,等于是回到了改革前的状况。
《新民周刊》:你习惯央视的变化吗?
时间:这个跟国家的成长是一样的。我们有过浪漫的时候,有过充满想象的时候,有过积极向上那种心态的时候,那就是80年代,有了改革的大气候,上上下下,从中央领导到中宣部的领导,都要推进改革。当时国门又打开了,能够看到外国的电视节目,中日电视节目交流启发了我,BBC纪录片启发了我,你知道国际化的做法是什么,然后正好有实践的机会。
现在呢?我喝上了拉菲,那以前想都不敢想、听都没听说过的酒,有房有车,生活上的滋润感,更强烈、更深,但没有改革了,没有环境和空间让你做事了,内心的那种激情感没有了,我的艺术生命也结束了。
“脱口秀”从来不是感人故事
《新民周刊》:为什么说《实话实说》是一个意外的产品?
时间:当时杨伟光跟我说,这完全在他的计划外。他的计划是先出《焦点时刻》,后出《焦点访谈》,再出《新闻调查》,一步一步向舆论监督的纵深发展,但是没想到我突然弄出一个《实话实说》来。你们有这么多精力吗?我们说有的,我们两拨人,分开做。
我们第一期节目是“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一部分意见,你必须得回报,另一部分人的意见是,你当然不能回报了。那到底要不要回报呢?那时候的价值观,媒体得给人家说清楚,到底要不要回报?现在怎么想呢?你爱回报不回报,回报也行,不回报也行,你看着办吧,有什么好说的。
《实话实说》这种言论式的节目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中国怎么没有这样的节目?脱口秀在任何发达国家的电视台,它都占有1/3的量,但是在中国有多少?没有多少的,而且我们这种节目的魅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你语言的幽默,语言的魅力,没有!而且脱口秀的高低是在政治、社会某些话题上来见功夫的,就是讽刺挖苦政治、社会中不良现象,我没轮到说这个方面,就下来了。
《新民周刊》:从这个角度来讲,《实话实说》离你设立的目标差得很远。
时间:《实话实说》产生的时候,它是一步一步地限定你,不断否定你的选题,限制你的结构,限制到最后,说你人生让人掉泪的故事,都变成《感动中国》了。说老百姓的人生让人掉泪的故事,当然这是媒体的一个功能,但是你不能全是这个的,脱口秀节目从来不是感人故事。
《新民周刊》:在《实话实说》里,崔永元的冷幽默,稍微带一点坏,偶尔有一语双关。但没有讽刺、挖苦。作为主持人,他达到了你对主持人的要求吗?
时间:他完全满足了我的要求。那个时候,《实话实说》能弄出来就不错了,他有他的审美观,他有他的个性,如果一个运动员在场上,又是个教练员,那就挺难的,不太好弄,所以崔永元就是个运动员,你不可能要求他多少。
《新民周刊》:《东方论坛》为什么只做了一期?
时间:我觉得电视最直接的影响,不是靠你的画面记录,不是靠这些镜头下的功夫,是靠在演播室嘉宾的观点来制胜的。我受美国电视节目《夜线》的影响。他们的电视节目可以影响议会和政府的一些决策,我觉得我们要做就做这样的电视节目,你没有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你就愧对媒体。
可央视高层对媒体做这样的事情是有分歧的,有的领导就说电视就是要这样,这就支持了我,我就干了一期。有的领导就说,观点这个东西,你想给中央提供智囊参谋的作用,你别扯了,人家参谋智囊还少吗?人家就是要你的素材,要你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焦点访谈》那种的,它要的不是观点,那些观点人家都清楚的。我回答说,那观众不清楚的。他说,你这个说不好还惹事。后来就算了,只做了一期《东方论坛》,关于“三农”的一个法律问题。
时间眼中的“好的国家台”
《新民周刊》:在你看来,现在的央视离真正的国家电视台的距离有多远?
时间:电视台的影响是所有媒体里面最前沿的,像英国BBC、美国CNN,日本NHK的表现,就能够代表国家台的表现。
中国CCTV的表现也一定是中国媒体的制高点,不能怀疑这一点。既然有这样的权威度,影响力自然是最大的,那么就看你在对哪些问题的关注和你的关注水平上,目前我们认为我们在某些政治、社会问题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上是回避是躲避的,这方面还有很大距离。 《新民周刊》:你的意思,央视目前没有好的评论?
时间:我们现在的新闻评论太弱了,没有像样的专家,甚至没有激烈辩驳的专家,什么叫评论节目?评论就是要针锋相对的,都是稍加点评,干吗要稍加点评呢?就是要深度地辩驳,你才是一个平台,你才是一个言论的平台。
我们在重点评论上欠缺,评论应该是央视这个国家级台的优势,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能够表现出你高水平的评论,但是这样的节目它没有,都去做那些唱歌跳舞的节目。像那些节目,你都可以包给社会公司去做,不是你国家台媒体必须做的。媒体要有对社会的干预,否则不是媒体。现在我们的电视台都变成了播出平台,电视剧的平台,动画片的平台。
《新民周刊》:还有来自商业时代的竞争,收视率考核来了。
时间:对。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我们的电视节目没有考核标准。2001年的时候,我当时六点半有一个节目叫《媒体链接》,我说如果做到了1.0,我就给你们发奖金,果然他们做到了1.0。那时候已经有收视率的参考了,但没有实行末位淘汰。2003年前后,节目末位淘汰那才是可怕的,就是人人以收视率考核作为紧箍咒,这时候内容的好坏就顾不得了,只能求收视率,算广告收入,《读书时间》、《美术星空》,好多节目都没有了。
《新民周刊》:央视新闻频道已经成立十多年了,你怎么看待这些年的表现?
时间:新闻频道当时上的时候有不同的意见。回过头来看,新闻频道上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央视媒体的作用,就体现在新闻频道上了。
如果你是一个媒体的话,那么你就要有新闻,比新闻的量大、速度,还有深度,还有你的观点的辩驳。因为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我觉得新闻频道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但让我高兴的是,新闻频道一些技术手段用得还算挺到位的,比如说小型直播,现在已经常态化了,现在的传送手段和技术发展,把成本降得很低。
央视发展到今天,应该有一个成熟的直播报道的记者队伍,我现在觉得记者队伍建立得非常不成熟。现场记者的素质还要高一点,他要更自信,出镜是有挑战的,要是不适应或者不熟悉,可能就会慌张。但你自信的基础是什么?是学习,是你对新闻材料的熟悉程度。你如果善于学习的话,有很成熟的看法,不是道听途说,不是抓别人的,那你就有更多自己的理解,甚至坚定的态度都出来了。现在的记者缺乏这种学习,养成了一种不好的职业习惯,东抄西抄的。
离开并不意味着放弃
《新民周刊》:怎么看《东方时空》这个事业共同体成员后来的变化?王志后来选择去做官;方宏进去从商,后来又辗转去了东方卫视当副台长;周兵、崔永元选择离开,留下的就是水均益和白岩松两个。
时间:我觉得这些是很正常的。像王志是自愿离开的,比如说让他当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他绝对不会走,那你满足不了他,他自愿选择了离开。方宏进是主动选择离开央视,为什么?他觉得他有更大的舞台,对方条件给他好,他就选择离开。
周兵、崔永元离开,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和可能性了。周兵在香港已经成立了东方之子公司,现在已经注册好了,我也会参与,把我拍的一些片子给他放映。崔永元现在也很好,教书,研究,还搞公益,做电视。
白岩松觉得看不到比央视更好的舞台,所以选择了留守阵地。我觉得其实白岩松也有很多新的可能性。他可能觉得这舞台是央视给他们的,如果他这么想的话,就会有这个结论。但我觉得也是他们自己挣来的,这样说也可以。水均益另说,因为他要做国际新闻,代表中国采访外国的元首,你只能是CCTV这个牌子,没有更好的舞台了。
有一个《东方时空》同事胡维捷,在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里,他的办公室是207,他说:“我的代号就是207,我还在这里潜伏着,等着我失散的战友来跟我接头。”这么一段采访,我看了也挺伤感,其实不会有人来了。
《新民周刊》:还没有去新影的时候,你想过离开吗?
时间:我是被迫离开的。我在央视的时候,我也谈过几家,只不过我的转会费太高而已,没有弄成。
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点,不管白岩松跟水均益离开与否,我们都不是自满自足的人,总希望我们有更好的事业等着我们。我们这一代人接受了社会给我们的营养,这个营养是什么呢?就是变革,变革的中国社会给了我们机会,离开你过去的地方,寻找新的舞台。
我也是这样的人,我被迫有了一个新的舞台,这个舞台是别人给我的,不是我自己找来的,但是我觉得有了新的舞台,比以前过得好。
《新民周刊》:很多《东方时空》的业务骨干都当官了,孙玉胜、袁正明当了副台长;梁建增等很多人都成为新闻业务的管理层,为什么《东方时空》改变不了央视这头大象,对它的新闻改革和新闻生产起作用?
时间:《东方时空》是一个小环境,如果把它打碎了,以为它可以变成革命的种子,能够往长征路上撒一路,那不可能的,你不是播种机,你没那个本事。
这二十年,我们做的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职业的影响,职业的要义,职业的操守,我们这些人为后人做到了一定的表率,起到了我们风向标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一定的传统,这些精神会延续下去。我们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他们表达了个人的声音,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用即时的语音,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电视传播的语言。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了社会给我们的营养,这个营养是什么呢?就是变革,变革的中国社会给了我们机会,离开你过去的地方,寻找新的舞台。
《东方时空》从1992年底筹备,1993年3月1日开播,二十年里,经历了多次改版和节目调整。
许多在《东方时空》工作过的电视人,把那段岁月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或“点燃理想的日子”,包括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敬一丹,在功成名就的今天,他们经常回望自己的过去,重温当年《东方时空》创建那段岁月。
时间,1985年22岁时进入央视,1993年,30岁时参与创办《东方时空》,1998年任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并兼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总制片人。2000年任《东方时空》工作室总制片人,创办《直播中国》、《媒体链接》、《纪事》、《世界》、《新闻早八点》。2001年,时间离开《东方时空》。
“我参与创办《东方时空》的时候,还是一头黑发,工作了8年,离开的时候,我头发已经全白了。”作为《东方时空》节目创始人,时间和崔永元、白岩松等人开创了电视新闻的语态,推动了中国电视改革,提升了电视的社会影响力。时至今日,《东方时空》当年的辉煌已远去,但它的成功经验和创新精神却没有完全被继承下来。
“以前中国人上电视,就是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官话,我办《东方之子》、《实话实说》,就是要和这五种话作斗争,把‘文革’语言的余孽一扫而光,让中国人讲真话、说实话、讲心里话,净化语言生态环境,真话救中国,把电视由宣传变成传播。”
笼子大小与鸟儿智慧
《新民周刊》:你现在的职业是卖酒?
时间:我在中央电视台下属的新影集团任职。工作关系还在电视台,但我现在是在企业工作,拿企业的工资。因为经营业务的需要,也要求我们这样的导演做商人。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选择做酒这件事,还做旅游地产、城市综合体。
《新民周刊》:从电视人到转行做商人,你习惯这样的变化吗?
时间:我现在是导演又是商人,现在的角色,我很愿意,我觉得整个社会都转型了,每个人的人生定位都要转型。因为现在不是做新闻的时候,当然我要做出个人的选择。
我现在头发白了,为什么?就是因为在《东方时空》工作,夜里面也不能关电话,24小时就得开着手机,在一个特别紧张的媒体工作环境里面,压力极大。
《新民周刊》:从央视新闻一线跳出来,不可惜吗?
时间:原因是我失望了。
离开新闻一线,我觉得不可惜,也可以说我跳出来的地方没什么可留恋的,我觉得我的作用发挥到了,虽然我还有很多能力没有让我发挥,但是时运,你不应该强求。
我的同伙陈虻都不在了,我还想不开吗?我不愿意像陈虻那样,把自己和生活,在工作上全消耗掉,全扔进去,不值。如果这个事业值得付出生命,也行,但目前的这个状态……我要想开点,同样换一种活法,也要活出我自己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民周刊》:跟“假大空”做斗争,在《东方时空》的实践中,你的目标实现了多少?
时间:一半,因为开始的时候,我就提出来,《东方时空》要说人话,跟过去的那种高高在上的、灌输式的语言不一样,说话要说得很具体、很实际。要把这个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被浸泡了的“假大空”语言,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官话,这种左的语言,给它清除干净,我们的后人,不应该生活在以前的那种语言当中。
我们经历的那个时期,媒体也好,生活中的人也好,讲人话不是普遍的,是罕见的。那么我们通过电视,让人与人有真诚的交流,彼此讲内心的话,从《东方之子》到《实话实说》,它们不是简单的节目的形式,是有用意的,改变人们的语言习惯。
我觉得我的理想是这样的,很明确。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我们选择这个职业叫“无冕之王”,我们有很多施展的抱负。怎么发挥我们的作用呢?那就是媒体,我们要实现人生的理想。
我说实现了50%,职业理想做到了一半,是因为我们把电视台变成了站在社会立场上思考问题的媒体。
《新民周刊》:另外一半没做到的是什么?
时间:没有做到的就是我们的语言环境,语言习惯,说话的方式。从主持人到我们策划的题目,比如说“你幸福了吗?”这样的问话,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官话这套东西还在。
《东方时空》出现,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改革,需要媒体变化,上面选择了中央电视台试点,需要电视节目有变化。我们做节目受制于环境,跟笼子大小有关系,跟鸟儿的智慧有关系。
记得当时我们采访王朔,他说了一句话,我很欣赏,但那时我们当作一个错误的观点给否定了。他说,“这个社会如果是个笼子,我就是笼子里的鸟。如果笼子越小,我的身体仿佛也会变小,我会适应这个笼子的变化。”
《新民周刊》:《东方时空》21年的历程中,你对所谓“笼子”的大小有感觉吗?
时间:我是2000年11月份,办了两个半小时的《东方时空》,我们终于跟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视台的晨间新闻体量一样大了,最标准的一个早间节目,却只存活了一年,这一年它的社会影响还是最大的,2001年又回到了40分钟的《东方时空》,又缩回去了。缩回去意味着你拒绝国际化,你拒绝按照新闻的规律办事情。
笼子开始变小了,然后就开始受商业化冲击,讲收视率了,又开始控制选题,降低负面报道的比例。
无法复制的《东方时空》
《新民周刊》:白岩松和王志都说《东方时空》的运营体制不可复制,为什么?
时间:当时在央视体制以外,给我们开了一个窗口,等于是一个特区,给我们的条件也很优惠,类似于承包制的,5分钟的广告经费给我们用,后来因为广告收入太多了,大家不敢要这个钱,又把这个承包政策还给电视台。当时谁也没想到《东方时空》影响之大,创造的广告效益之高、之快,让你不敢再要这个政策。 《新民周刊》:当时除了经费承包制外,制片人制是怎么出台的?可以不执行台里的那套制度。
时间:对,对我们来说就是两个政策,一个是人权,一个是财权。过去我们是事业单位,制片人以前都叫组长,科长干部,没有管人管钱的权力,每次做节目,都要写预算打报告,申报经费,用人得报告人事处,由他们审批,负责招聘安排,最后分配给你。
从我们这里开始叫制片人。制片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不仅管钱还管人。每个人都是我招来的,每个人的任用都是我说了算的,我有用人的权力,我随时可以解雇他,我随时可以进新人。领导在原则上,必须站在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他不能说“不”,这就是我制片人的权力。我对你上级说我要用谁、换谁,我给你说是我对你的尊重,我要不愿意跟你说,你根本就管不着我,这是制片人的特权。第二个就是钱,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多少期节目,钱是按节目的期数,一期多少钱,那好,至于我怎么花的,你也管不着。
我们用好了这个制度,拼命地工作,聚集了相当多的人才,做出了人们能够接受的节目。
《新民周刊》:这个环境和机制怎么又没有了?
时间:因为这个仗打完了,不能不打仗的时候也这样,我们在改革需要创造奇迹的时候,体制发生变化, 中央电视台答应我们的条件,给了我们特殊的政策和管理方式。
当时,我们的人事办主任跟我说,杨台的改革思路是什么?最后全员招聘,不要任何一个体制内的编制,都要转成招聘的。但后来,又回到过去那种体制,《东方时空》内部的工作机制特权,不管用人权还是财权,全都退回去了。
当时也有一个背景,2000年,一个节目制片人,无法无天,利用手里绝对权力,往自己手里弄钱,做了一些寻租的事。台里开始逐步限定制片人的权力,所有用人要人事处统一派遣招聘,收回财权。2006年,所有节目定岗定编,等于是回到了改革前的状况。
《新民周刊》:你习惯央视的变化吗?
时间:这个跟国家的成长是一样的。我们有过浪漫的时候,有过充满想象的时候,有过积极向上那种心态的时候,那就是80年代,有了改革的大气候,上上下下,从中央领导到中宣部的领导,都要推进改革。当时国门又打开了,能够看到外国的电视节目,中日电视节目交流启发了我,BBC纪录片启发了我,你知道国际化的做法是什么,然后正好有实践的机会。
现在呢?我喝上了拉菲,那以前想都不敢想、听都没听说过的酒,有房有车,生活上的滋润感,更强烈、更深,但没有改革了,没有环境和空间让你做事了,内心的那种激情感没有了,我的艺术生命也结束了。
“脱口秀”从来不是感人故事
《新民周刊》:为什么说《实话实说》是一个意外的产品?
时间:当时杨伟光跟我说,这完全在他的计划外。他的计划是先出《焦点时刻》,后出《焦点访谈》,再出《新闻调查》,一步一步向舆论监督的纵深发展,但是没想到我突然弄出一个《实话实说》来。你们有这么多精力吗?我们说有的,我们两拨人,分开做。
我们第一期节目是“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一部分意见,你必须得回报,另一部分人的意见是,你当然不能回报了。那到底要不要回报呢?那时候的价值观,媒体得给人家说清楚,到底要不要回报?现在怎么想呢?你爱回报不回报,回报也行,不回报也行,你看着办吧,有什么好说的。
《实话实说》这种言论式的节目是我一辈子的追求。中国怎么没有这样的节目?脱口秀在任何发达国家的电视台,它都占有1/3的量,但是在中国有多少?没有多少的,而且我们这种节目的魅力还没有发挥出来,你语言的幽默,语言的魅力,没有!而且脱口秀的高低是在政治、社会某些话题上来见功夫的,就是讽刺挖苦政治、社会中不良现象,我没轮到说这个方面,就下来了。
《新民周刊》:从这个角度来讲,《实话实说》离你设立的目标差得很远。
时间:《实话实说》产生的时候,它是一步一步地限定你,不断否定你的选题,限制你的结构,限制到最后,说你人生让人掉泪的故事,都变成《感动中国》了。说老百姓的人生让人掉泪的故事,当然这是媒体的一个功能,但是你不能全是这个的,脱口秀节目从来不是感人故事。
《新民周刊》:在《实话实说》里,崔永元的冷幽默,稍微带一点坏,偶尔有一语双关。但没有讽刺、挖苦。作为主持人,他达到了你对主持人的要求吗?
时间:他完全满足了我的要求。那个时候,《实话实说》能弄出来就不错了,他有他的审美观,他有他的个性,如果一个运动员在场上,又是个教练员,那就挺难的,不太好弄,所以崔永元就是个运动员,你不可能要求他多少。
《新民周刊》:《东方论坛》为什么只做了一期?
时间:我觉得电视最直接的影响,不是靠你的画面记录,不是靠这些镜头下的功夫,是靠在演播室嘉宾的观点来制胜的。我受美国电视节目《夜线》的影响。他们的电视节目可以影响议会和政府的一些决策,我觉得我们要做就做这样的电视节目,你没有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你就愧对媒体。
可央视高层对媒体做这样的事情是有分歧的,有的领导就说电视就是要这样,这就支持了我,我就干了一期。有的领导就说,观点这个东西,你想给中央提供智囊参谋的作用,你别扯了,人家参谋智囊还少吗?人家就是要你的素材,要你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焦点访谈》那种的,它要的不是观点,那些观点人家都清楚的。我回答说,那观众不清楚的。他说,你这个说不好还惹事。后来就算了,只做了一期《东方论坛》,关于“三农”的一个法律问题。
时间眼中的“好的国家台”
《新民周刊》:在你看来,现在的央视离真正的国家电视台的距离有多远?
时间:电视台的影响是所有媒体里面最前沿的,像英国BBC、美国CNN,日本NHK的表现,就能够代表国家台的表现。
中国CCTV的表现也一定是中国媒体的制高点,不能怀疑这一点。既然有这样的权威度,影响力自然是最大的,那么就看你在对哪些问题的关注和你的关注水平上,目前我们认为我们在某些政治、社会问题上,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上是回避是躲避的,这方面还有很大距离。 《新民周刊》:你的意思,央视目前没有好的评论?
时间:我们现在的新闻评论太弱了,没有像样的专家,甚至没有激烈辩驳的专家,什么叫评论节目?评论就是要针锋相对的,都是稍加点评,干吗要稍加点评呢?就是要深度地辩驳,你才是一个平台,你才是一个言论的平台。
我们在重点评论上欠缺,评论应该是央视这个国家级台的优势,只有在重大问题上,才能够表现出你高水平的评论,但是这样的节目它没有,都去做那些唱歌跳舞的节目。像那些节目,你都可以包给社会公司去做,不是你国家台媒体必须做的。媒体要有对社会的干预,否则不是媒体。现在我们的电视台都变成了播出平台,电视剧的平台,动画片的平台。
《新民周刊》:还有来自商业时代的竞争,收视率考核来了。
时间:对。2003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我们的电视节目没有考核标准。2001年的时候,我当时六点半有一个节目叫《媒体链接》,我说如果做到了1.0,我就给你们发奖金,果然他们做到了1.0。那时候已经有收视率的参考了,但没有实行末位淘汰。2003年前后,节目末位淘汰那才是可怕的,就是人人以收视率考核作为紧箍咒,这时候内容的好坏就顾不得了,只能求收视率,算广告收入,《读书时间》、《美术星空》,好多节目都没有了。
《新民周刊》:央视新闻频道已经成立十多年了,你怎么看待这些年的表现?
时间:新闻频道当时上的时候有不同的意见。回过头来看,新闻频道上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央视媒体的作用,就体现在新闻频道上了。
如果你是一个媒体的话,那么你就要有新闻,比新闻的量大、速度,还有深度,还有你的观点的辩驳。因为整个大环境的影响,我觉得新闻频道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但让我高兴的是,新闻频道一些技术手段用得还算挺到位的,比如说小型直播,现在已经常态化了,现在的传送手段和技术发展,把成本降得很低。
央视发展到今天,应该有一个成熟的直播报道的记者队伍,我现在觉得记者队伍建立得非常不成熟。现场记者的素质还要高一点,他要更自信,出镜是有挑战的,要是不适应或者不熟悉,可能就会慌张。但你自信的基础是什么?是学习,是你对新闻材料的熟悉程度。你如果善于学习的话,有很成熟的看法,不是道听途说,不是抓别人的,那你就有更多自己的理解,甚至坚定的态度都出来了。现在的记者缺乏这种学习,养成了一种不好的职业习惯,东抄西抄的。
离开并不意味着放弃
《新民周刊》:怎么看《东方时空》这个事业共同体成员后来的变化?王志后来选择去做官;方宏进去从商,后来又辗转去了东方卫视当副台长;周兵、崔永元选择离开,留下的就是水均益和白岩松两个。
时间:我觉得这些是很正常的。像王志是自愿离开的,比如说让他当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他绝对不会走,那你满足不了他,他自愿选择了离开。方宏进是主动选择离开央视,为什么?他觉得他有更大的舞台,对方条件给他好,他就选择离开。
周兵、崔永元离开,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和可能性了。周兵在香港已经成立了东方之子公司,现在已经注册好了,我也会参与,把我拍的一些片子给他放映。崔永元现在也很好,教书,研究,还搞公益,做电视。
白岩松觉得看不到比央视更好的舞台,所以选择了留守阵地。我觉得其实白岩松也有很多新的可能性。他可能觉得这舞台是央视给他们的,如果他这么想的话,就会有这个结论。但我觉得也是他们自己挣来的,这样说也可以。水均益另说,因为他要做国际新闻,代表中国采访外国的元首,你只能是CCTV这个牌子,没有更好的舞台了。
有一个《东方时空》同事胡维捷,在纪录片《点燃理想的日子》里,他的办公室是207,他说:“我的代号就是207,我还在这里潜伏着,等着我失散的战友来跟我接头。”这么一段采访,我看了也挺伤感,其实不会有人来了。
《新民周刊》:还没有去新影的时候,你想过离开吗?
时间:我是被迫离开的。我在央视的时候,我也谈过几家,只不过我的转会费太高而已,没有弄成。
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点,不管白岩松跟水均益离开与否,我们都不是自满自足的人,总希望我们有更好的事业等着我们。我们这一代人接受了社会给我们的营养,这个营养是什么呢?就是变革,变革的中国社会给了我们机会,离开你过去的地方,寻找新的舞台。
我也是这样的人,我被迫有了一个新的舞台,这个舞台是别人给我的,不是我自己找来的,但是我觉得有了新的舞台,比以前过得好。
《新民周刊》:很多《东方时空》的业务骨干都当官了,孙玉胜、袁正明当了副台长;梁建增等很多人都成为新闻业务的管理层,为什么《东方时空》改变不了央视这头大象,对它的新闻改革和新闻生产起作用?
时间:《东方时空》是一个小环境,如果把它打碎了,以为它可以变成革命的种子,能够往长征路上撒一路,那不可能的,你不是播种机,你没那个本事。
这二十年,我们做的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职业的影响,职业的要义,职业的操守,我们这些人为后人做到了一定的表率,起到了我们风向标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一定的传统,这些精神会延续下去。我们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他们表达了个人的声音,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用即时的语音,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改变了我们电视传播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