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滁州市努力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不断提升文明素质,繁荣文化事业,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出一个具有现代特质、区域特色的滁州文化。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09年的23.37 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30.57亿元,增长速度达到30.81%,到2012年底可达45亿元左右,至“十二五”末可望突破百亿元大关,成为滁州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一、 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滁州现有文化企业1585家,从业人员近1.1万人,其中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音像制品、艺术培训、演出团体共1235家,印刷企业199家,书店151家。主要经营项目有五大类:一是文化娱乐业市场,包括歌厅、舞厅、卡拉OK厅以及电子游戏机室;二是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即网吧市场;三是演出市场,即专业剧团演出和民间团体的演出;四是出版物市场,包括书报刊市场、电子出版物市场、音像制品市场;五是印刷复制业市场。日益繁荣的文化市场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存在的制约滁州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主体规模比较小
我市虽然有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但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个体户,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生产、经营能力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文化产业大部分散而乱、小而旧,缺乏统一的规划,发展无后劲,形不成规模效益,多数属于低档次、低水平的重复生产。
(二)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较低
文化产业的发展好坏,主要取决于文化消费需求。从表2-1可以看出滁州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是稳步增长的,特别是2008年以来,绝对值增加比较快。但是与我省其他文化消费比较好的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表2-2可以看出,我市的文化消费结构组成,主要是以教育消费为主。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不够强。要想把人们的消费重心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向文化娱乐的高层次需求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文化消费还难以成为滁州人民的消费热点。
(三)藝术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不高
全市人才队伍总量为19.5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低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文化从业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跟发达地方相比,差距更大。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缺乏引进、留住人才的条件和机制;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技术也落后,基本无科研开发能力。这大大阻碍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 文化产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
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形式赚钱,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个体户、民营文化企业,如我市的网吧产业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还不断有投资者申请投资。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整体规划。
(五)文化产业资本还不雄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同其他产业部门一样,也需要有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仅仅依靠政府公关财政支持是难以形成强大的投资拉动的。然而,一方面,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市场准入条件还比较高,社会资本及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范围比较狭窄,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还存在“区别准入”政策;另一方面,我市融资手段上比较原始,即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现代化的筹资方式如通过股票、债券等资金方式还没有实现。缺乏现代投融资机制,这已成为阻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持续快速发展滁州市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完善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体制
加强滁州市政府对于滁州文化产业的领导,明确滁州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牢牢掌握和认真履行对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权、滁州文化资产配置的控制权、重大产业开发项目的决策权。给一些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便捷、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利于培养良好的市场基础。
把滁州文化产业发展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协调机构建设,成立滁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指导小组,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监督落实滁州文化产业发展方针政策,把握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转变职能,坚持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的原则,把培养健康的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
(二) 培养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需求
要提高文化消费水平,还要丰富本地文化产品市场。比如,我省芜湖市在2007年10月18日试营业的芜湖方特,成为了芜湖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好的文化产品是刺激文化消费的助推器。发展文化生产就是为了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只有转化为文化消费需求才能最终检验出文化生产发展的实际成效。否则,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不足必定导致文化生产增长不足。
根据我市人口结构的特点,培养文化消费热点,例如,南湖公园成立老年人歌唱、舞蹈团队,积极调动老年市民的消费热情。我市已经连续承办了四届“中国农民歌会”这一大型的文化盛事,可以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我市的传统文化项目,比如凤阳花鼓戏等。千方百计地抓好农村消费市场的配套建设,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农村延伸,支持演艺团队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总之,要通过多种方法开拓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使文化消费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 加快建设文化人才队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动滁州文化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滁州人才队伍结构,改进人才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产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的文化产业人才群体。在这个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鼓励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去,并给予激励保障制度,在今后的职称评定中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我市有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学院三所高校,可以调动这三所高校人才资源,与本地文化企业共建,为滁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文化产业和滁州旅游业一体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紧紧抓住我市提出建设“山水醉城”的历史发展机遇,结合我市承办的“中国农民歌会”大型文艺晚会为依托,根据我市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在“谁走出”、“往哪走”、“怎么走”等方面把握好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我市的文化产业上升的一个新的台阶。
(五)提高融资能力,实现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目前,滁州市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还是比较低的,需要大力推进资本运营和资源整合,实现文化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为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要建设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吸引实力强大、市场敏感性高、运作能力强的长三角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我市的文化企业和项目。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基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政府提供宽松有利的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努力实现文化产业资本的优化重组。
(六) 全面谋划滁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发挥优势,联系实际,培养区域特色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在准确的角色定位基础上,必须了解自身的情况,突出区域特色,用好、用活资源。我市拥有琅琊山风景优美的生态资源、醉翁欧阳修的文化底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里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市领导根据自身的区域特色,找准了一个定位打造“大明摇篮 山水醉城”的文化名城。使我市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一体化相结合。
2、 制定科学完善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滁州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把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时,应通过充分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启动并完善我市的文化产业集群战略。滁州的文化优势有五个方面,一是历史底蕴深厚;二是革命传统领先;三是交通四通八达;四是区域优势;五是民间文化比较发达。把这些优势转化为现代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⑴打造以琅琊山醉翁亭、大明故里凤阳文化为主的产业园区。整合滁州山水、人文、生态优势等资源。以琅琊山醉翁亭为重点,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源优势,形成以滁州为中心,向凤阳、全椒、天长、来安、明光等地辐射的新型滁州文化产业园区。重点研发滁州文化的系列产品,包括大型文化剧目比如“大包干”(介绍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的事迹)、文化影视(以小岗村村委书记沈浩事迹为题材)文化旅游(大明故里、琅琊山醉翁亭、天长龙岗中国抗大第八分校等)形成新型的滁州文化产业链。
⑵打造以进行革命教育为主的红色文化产业园。以天长、来安革命老区的文化资源为主,突出生态和红色旅游特色,深度开发面向市场、贴近群众的红色文化产品,打造省内著名的新型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3)塑造文化产业品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打造滁州的文化产业品牌,做出一些精品项目。重点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及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化单位。要加强规划布局,扩展市场,包装和营销一批文化产品,主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能代表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变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功夫”[N] ,http://www.chuzhou.cn滁州新闻网 2011-8-16
[2]改革创新大发展[N] ,http://www.chuzhou.cn,滁州新闻网,2011-8-25
[3]加快人才集聚 促进跨越发展[N],滁州日报http://szbk.chuzhou.cn 2011-7-7
[4]李向健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6)
[5]刘芳,刘玉荣 论居民文化消费与安徽文化产业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6]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 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 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滁州现有文化企业1585家,从业人员近1.1万人,其中歌舞娱乐场所、网吧、电子游戏、音像制品、艺术培训、演出团体共1235家,印刷企业199家,书店151家。主要经营项目有五大类:一是文化娱乐业市场,包括歌厅、舞厅、卡拉OK厅以及电子游戏机室;二是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即网吧市场;三是演出市场,即专业剧团演出和民间团体的演出;四是出版物市场,包括书报刊市场、电子出版物市场、音像制品市场;五是印刷复制业市场。日益繁荣的文化市场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存在的制约滁州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主体规模比较小
我市虽然有规模较大的文化企业,但绝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个体户,普遍存在设备陈旧、老化,生产、经营能力低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文化产业大部分散而乱、小而旧,缺乏统一的规划,发展无后劲,形不成规模效益,多数属于低档次、低水平的重复生产。
(二)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较低
文化产业的发展好坏,主要取决于文化消费需求。从表2-1可以看出滁州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是稳步增长的,特别是2008年以来,绝对值增加比较快。但是与我省其他文化消费比较好的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表2-2可以看出,我市的文化消费结构组成,主要是以教育消费为主。居民的文化消费意识不够强。要想把人们的消费重心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向文化娱乐的高层次需求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文化消费还难以成为滁州人民的消费热点。
(三)藝术人才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不高
全市人才队伍总量为19.5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数的5%,低于全省6.2%的平均水平,文化从业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5%,跟发达地方相比,差距更大。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缺乏引进、留住人才的条件和机制;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技术也落后,基本无科研开发能力。这大大阻碍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 文化产业布局缺乏整体规划
什么样的文化产业形式赚钱,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个体户、民营文化企业,如我市的网吧产业在市场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还不断有投资者申请投资。产业布局不合理,缺乏整体规划。
(五)文化产业资本还不雄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发展同其他产业部门一样,也需要有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仅仅依靠政府公关财政支持是难以形成强大的投资拉动的。然而,一方面,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市场准入条件还比较高,社会资本及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范围比较狭窄,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还存在“区别准入”政策;另一方面,我市融资手段上比较原始,即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现代化的筹资方式如通过股票、债券等资金方式还没有实现。缺乏现代投融资机制,这已成为阻碍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持续快速发展滁州市文化产业的对策
(一)完善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体制
加强滁州市政府对于滁州文化产业的领导,明确滁州市(县)各级政府的职责,牢牢掌握和认真履行对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权、滁州文化资产配置的控制权、重大产业开发项目的决策权。给一些好的文化产业项目提供便捷、宽松的政策环境以利于培养良好的市场基础。
把滁州文化产业发展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协调机构建设,成立滁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指导小组,负责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监督落实滁州文化产业发展方针政策,把握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转变职能,坚持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的原则,把培养健康的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作为工作重点。
(二) 培养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需求
要提高文化消费水平,还要丰富本地文化产品市场。比如,我省芜湖市在2007年10月18日试营业的芜湖方特,成为了芜湖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好的文化产品是刺激文化消费的助推器。发展文化生产就是为了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只有转化为文化消费需求才能最终检验出文化生产发展的实际成效。否则,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不足必定导致文化生产增长不足。
根据我市人口结构的特点,培养文化消费热点,例如,南湖公园成立老年人歌唱、舞蹈团队,积极调动老年市民的消费热情。我市已经连续承办了四届“中国农民歌会”这一大型的文化盛事,可以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我市的传统文化项目,比如凤阳花鼓戏等。千方百计地抓好农村消费市场的配套建设,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农村延伸,支持演艺团队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总之,要通过多种方法开拓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使文化消费成为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 加快建设文化人才队伍,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推动滁州文化发展,人才是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滁州人才队伍结构,改进人才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产业分布均衡、整体素质优良的文化产业人才群体。在这个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鼓励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去,并给予激励保障制度,在今后的职称评定中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我市有滁州学院、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滁州城市学院三所高校,可以调动这三所高校人才资源,与本地文化企业共建,为滁州的文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把文化产业和滁州旅游业一体化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紧紧抓住我市提出建设“山水醉城”的历史发展机遇,结合我市承办的“中国农民歌会”大型文艺晚会为依托,根据我市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在“谁走出”、“往哪走”、“怎么走”等方面把握好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我市的文化产业上升的一个新的台阶。
(五)提高融资能力,实现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目前,滁州市文化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还是比较低的,需要大力推进资本运营和资源整合,实现文化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为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要建设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吸引实力强大、市场敏感性高、运作能力强的长三角民间资本投资兴办我市的文化企业和项目。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基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政府提供宽松有利的政策,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努力实现文化产业资本的优化重组。
(六) 全面谋划滁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1、发挥优势,联系实际,培养区域特色文化。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在准确的角色定位基础上,必须了解自身的情况,突出区域特色,用好、用活资源。我市拥有琅琊山风景优美的生态资源、醉翁欧阳修的文化底蕴、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里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市领导根据自身的区域特色,找准了一个定位打造“大明摇篮 山水醉城”的文化名城。使我市有特色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一体化相结合。
2、 制定科学完善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滁州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把静态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时,应通过充分挖掘自身的比较优势,启动并完善我市的文化产业集群战略。滁州的文化优势有五个方面,一是历史底蕴深厚;二是革命传统领先;三是交通四通八达;四是区域优势;五是民间文化比较发达。把这些优势转化为现代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⑴打造以琅琊山醉翁亭、大明故里凤阳文化为主的产业园区。整合滁州山水、人文、生态优势等资源。以琅琊山醉翁亭为重点,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资源优势,形成以滁州为中心,向凤阳、全椒、天长、来安、明光等地辐射的新型滁州文化产业园区。重点研发滁州文化的系列产品,包括大型文化剧目比如“大包干”(介绍改革开放第一村小岗村的事迹)、文化影视(以小岗村村委书记沈浩事迹为题材)文化旅游(大明故里、琅琊山醉翁亭、天长龙岗中国抗大第八分校等)形成新型的滁州文化产业链。
⑵打造以进行革命教育为主的红色文化产业园。以天长、来安革命老区的文化资源为主,突出生态和红色旅游特色,深度开发面向市场、贴近群众的红色文化产品,打造省内著名的新型红色文化产业园区。
(3)塑造文化产业品牌。运用现代营销手段打造滁州的文化产业品牌,做出一些精品项目。重点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及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化单位。要加强规划布局,扩展市场,包装和营销一批文化产品,主力打造一批富有特色,能代表滁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品牌,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变文化“软实力”为发展“硬功夫”[N] ,http://www.chuzhou.cn滁州新闻网 2011-8-16
[2]改革创新大发展[N] ,http://www.chuzhou.cn,滁州新闻网,2011-8-25
[3]加快人才集聚 促进跨越发展[N],滁州日报http://szbk.chuzhou.cn 2011-7-7
[4]李向健 安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6)
[5]刘芳,刘玉荣 论居民文化消费与安徽文化产业发展[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6]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 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徽滁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