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青藏铁路,不少人都会想到其背后艰难的施工条件以及团队的不懈坚持。中铁二局二公司兴泉铁路项目部爆破技师彭祥华就是其中一位从事隧道爆破的“大国工匠”。从青藏铁路到川藏铁路,49岁的彭祥华,在一线坚守的二十多年间,把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雪域高原。
半路出家,初露锋芒
1969年,彭祥华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父亲也是一名铁路工人。为了补贴家用,彭祥华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卖猪肉。
“那时候我不愿意参加铁路工作,我母亲就说,‘你能杀一辈子的猪吗?做铁路虽然有点苦,但是能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因为母亲一句“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1994年,彭祥华放下“屠刀”,穿上工装,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1994年7月,25岁的彭祥华来到福建,在中铁二局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一个隧道工程组做木工,就这样和隧道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1997年,参加山西省朔黄铁路建设时期,彭祥华开始接触隧道爆破技术,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一边从事木工班长工作,一边深入开挖班学习,并不断总结,熟练掌握了隧道开挖爆破技术,成为一名爆破普工。没人能预料,这个半路出家的爆破工,日后竟成了闻名全国的“爆破王”。
进入爆破领域,彭祥华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爆破知识。一本《实用爆破技术》被他翻得封面都快掉了,书里介绍的内容,他随手一翻,就能准确翻到自己想找的位置。这也为他日后的成功积蓄了力量。
2001年,32岁的彭祥华参建了青藏铁路,当时的青藏高原汇集了无数全国顶尖的专家和技师。彭祥华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将心中长时间积攒的疑惑一一解决,也就是这一时期,他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解决了冻土条件下的二衬施作难题和软硬交接岩层的爆破超欠挖问题,被公司认定为中级爆破工。
6年后,彭祥华参加古城水电站建设,通过优化炮眼孔距,收到较好的光面爆破效果,节约了施工成本,被公司认定为高级爆破工,而他也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
精准爆破,功成川藏
2015年,彭祥华作为川藏铁路拉林段爆破技师,在青藏高原软豆腐般的岩层上实施精准爆破,爆炸误差控制在15毫秒以内,攻克了一个世界级的爆破难题,一举成为同事眼中的“爆破王”。
有一次地质勘探,需要技工沿绳索从五六十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脚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不少工友都不愿去接这份“苦差事”,但彭祥华却挺身而出,独自一人“飞舞”于悬崖峭壁之上,顺利地勘探出了所需的资料,为以后的成功爆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勘探虽然顺利,但在爆破过程中,彭祥华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一次爆破后,青藏高原充沛的山体内蓄水大量地涌流出来,这是隧道爆破最怕出现的情况,一旦水势过大,泡软岩体,很可能会出现塌方,这将导致已经完成的工作完全报废,影响到整个线路的工期。
紧要关头,设计院、监理、施工单位等多方紧急召开研讨会,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彭祥华“再爆一炮”的建议是最佳解决方案。但当时大面积岩层已经浸湿软化,隧道爆破面上围岩部分非常差,很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发生隧道崩塌,而那样的话,彭祥华是没有机会走出隧道的。
巨大的爆破声冲破隧道,浓烟冒出洞口,随后最危险的工作就是走入爆破现场。“爆破后我们需要有人进去排查,检查一下爆破的效果,最主要看看有没有哑炮。”尽管对那场面轻描淡写,但是毫无疑问,这是整个爆破过程中最危险的环节。彭祥华阻止了其他工友同行,独自一人走进了隧道。不久后,手电筒的光芒亮起,彭祥华成功了。
广种桃李,技艺传承
“一技在身,走遍天下;技艺在手,就业无忧。”为了更好地提高技术工人队伍整体水平,彭祥华把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爆破知识和爆破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愿意学习的年轻人,真正在同事中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传帮带、老带新是企业技术传承尤其是传统技艺教授、传承的极佳方式。”彭祥华认为,老员工要有耐心,新员工要有对职业的热情和悟性是学习的关键。做好传帮带,不仅要传承业务技能,还要有传承一种职业的理念。不管是当工班长、工区长还是架子队队长,彭祥华都会利用交接班的时间和现场施工的机会对班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
如今,彭祥华有不少徒弟。对于他来说,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將他那手绝活传授给年轻人。经过彭祥华这样的业务能手调教,徒弟们已经能在项目从事隧道开挖、衬砌、爆破等工作,并成为隧道施工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铁二局再诞生一位隧道爆破的‘大国工匠’。”彭祥华说。
谈到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爆破生涯,彭祥华认为,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专心投入,用心坚持。正如他所言:“对于我们爆破工来说,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隧道贯通的那一刻。以前听老爆破工人说,隧道贯通是爆破工人必须要看到的。贯通的时候,隧道外面的阳光照进来,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开心。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心里想的就是一定要打通它,看到那一线光。”(作者单位/中铁二局二公司)(责编/谢鑫宇)
半路出家,初露锋芒
1969年,彭祥华出生于重庆市铜梁区,父亲也是一名铁路工人。为了补贴家用,彭祥华初中未毕业便辍学卖猪肉。
“那时候我不愿意参加铁路工作,我母亲就说,‘你能杀一辈子的猪吗?做铁路虽然有点苦,但是能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因为母亲一句“为国家做一点有意义的事”,1994年,彭祥华放下“屠刀”,穿上工装,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1994年7月,25岁的彭祥华来到福建,在中铁二局参加工作,被分配到一个隧道工程组做木工,就这样和隧道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1997年,参加山西省朔黄铁路建设时期,彭祥华开始接触隧道爆破技术,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一边从事木工班长工作,一边深入开挖班学习,并不断总结,熟练掌握了隧道开挖爆破技术,成为一名爆破普工。没人能预料,这个半路出家的爆破工,日后竟成了闻名全国的“爆破王”。
进入爆破领域,彭祥华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爆破知识。一本《实用爆破技术》被他翻得封面都快掉了,书里介绍的内容,他随手一翻,就能准确翻到自己想找的位置。这也为他日后的成功积蓄了力量。
2001年,32岁的彭祥华参建了青藏铁路,当时的青藏高原汇集了无数全国顶尖的专家和技师。彭祥华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将心中长时间积攒的疑惑一一解决,也就是这一时期,他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解决了冻土条件下的二衬施作难题和软硬交接岩层的爆破超欠挖问题,被公司认定为中级爆破工。
6年后,彭祥华参加古城水电站建设,通过优化炮眼孔距,收到较好的光面爆破效果,节约了施工成本,被公司认定为高级爆破工,而他也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黄金时代”。
精准爆破,功成川藏
2015年,彭祥华作为川藏铁路拉林段爆破技师,在青藏高原软豆腐般的岩层上实施精准爆破,爆炸误差控制在15毫秒以内,攻克了一个世界级的爆破难题,一举成为同事眼中的“爆破王”。
有一次地质勘探,需要技工沿绳索从五六十米高的悬崖上顺势而下,脚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不少工友都不愿去接这份“苦差事”,但彭祥华却挺身而出,独自一人“飞舞”于悬崖峭壁之上,顺利地勘探出了所需的资料,为以后的成功爆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勘探虽然顺利,但在爆破过程中,彭祥华担心的问题还是出现了。一次爆破后,青藏高原充沛的山体内蓄水大量地涌流出来,这是隧道爆破最怕出现的情况,一旦水势过大,泡软岩体,很可能会出现塌方,这将导致已经完成的工作完全报废,影响到整个线路的工期。
紧要关头,设计院、监理、施工单位等多方紧急召开研讨会,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彭祥华“再爆一炮”的建议是最佳解决方案。但当时大面积岩层已经浸湿软化,隧道爆破面上围岩部分非常差,很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发生隧道崩塌,而那样的话,彭祥华是没有机会走出隧道的。
巨大的爆破声冲破隧道,浓烟冒出洞口,随后最危险的工作就是走入爆破现场。“爆破后我们需要有人进去排查,检查一下爆破的效果,最主要看看有没有哑炮。”尽管对那场面轻描淡写,但是毫无疑问,这是整个爆破过程中最危险的环节。彭祥华阻止了其他工友同行,独自一人走进了隧道。不久后,手电筒的光芒亮起,彭祥华成功了。
广种桃李,技艺传承
“一技在身,走遍天下;技艺在手,就业无忧。”为了更好地提高技术工人队伍整体水平,彭祥华把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爆破知识和爆破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愿意学习的年轻人,真正在同事中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
“传帮带、老带新是企业技术传承尤其是传统技艺教授、传承的极佳方式。”彭祥华认为,老员工要有耐心,新员工要有对职业的热情和悟性是学习的关键。做好传帮带,不仅要传承业务技能,还要有传承一种职业的理念。不管是当工班长、工区长还是架子队队长,彭祥华都会利用交接班的时间和现场施工的机会对班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
如今,彭祥华有不少徒弟。对于他来说,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更好地將他那手绝活传授给年轻人。经过彭祥华这样的业务能手调教,徒弟们已经能在项目从事隧道开挖、衬砌、爆破等工作,并成为隧道施工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铁二局再诞生一位隧道爆破的‘大国工匠’。”彭祥华说。
谈到自己颇具传奇色彩的爆破生涯,彭祥华认为,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专心投入,用心坚持。正如他所言:“对于我们爆破工来说,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隧道贯通的那一刻。以前听老爆破工人说,隧道贯通是爆破工人必须要看到的。贯通的时候,隧道外面的阳光照进来,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开心。所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心里想的就是一定要打通它,看到那一线光。”(作者单位/中铁二局二公司)(责编/谢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