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高等教育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体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薄弱。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这将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生命质量的提升,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运用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必要性
随着“90后”一代迈入大学校门,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引起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90后”大学生呈现出来的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动缺失的现象,引起了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对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针对“90后”大学生群體的感恩现状,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是南昌航空大学2011级两百名学生及100名学生家长,在学生的问卷里侧重了解他们如何对待父母,如何理解感恩的意义这两部分,在家长的调查问卷中则主要反映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和孩子曾做过哪些感恩的事。数据显示,93%的学生从没有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86%的学生厌烦父母的说教并曾不止一次地对父母发过脾气,60%的学生认为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是理所当然的。54%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感恩教育,但只有32%的孩子对家长的教育给予过反馈。
通过调查发现,较多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觉得所得到的都是家人理所应当给予的。同时,家庭的感恩教育也应有所提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成因
(1)德育教育没有完全融入于应试教育。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但现如今学校更多的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却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高校虽然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但感恩教育仅作为其中一节教学内容,受到的教育也是一时的触动,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层面唤起大学生对感恩的理解。
(2)社会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氛围。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例如,做好事却怕被“碰瓷”,付出的爱心与回报不成正比,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事物。社会整体环境很容易影响大学生们还为成长健全的心智,导致其价值判断容易发生畸形。
(3)家庭感恩教育观念的缺失。“90后”大学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尽管他们各自家庭经济状况不尽相同,但是父母都对他们视如珍宝,尽可能的满足孩子们提出的需求,很容易使其产生攀比心理。同时,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感恩教育。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懂得知恩图报,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未来主力军,只有学会感恩,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一个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当前高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即便进行感恩教育也只是一个形式,缺乏针对性与操作性,不能在学生的心灵里种下感恩的种子,只是所谓的“点到即止”。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深入贯彻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感恩活动。
(3)感恩教育是实现大学生道德成才的必要途径。感恩意识是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
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1)发挥感恩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2)打造“三位一体”的感恩体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渠道密切联系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父母要以身作则,发挥好示范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多与学生沟通,言传身教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感恩的必要性。社会可借助媒体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大力弘扬感恩美德。“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
(3)将感恩践行于生活。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教育者的任务是艰巨的,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日常行动,将感恩融入到生活中,使之成为自然之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高等学校形成感恩教育的热潮,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和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有为大学青年,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促进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江林.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7,(11)
[2]刘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陕西教育,2008,(2).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
[4]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报,2003.
作者简介:
黄诗媛,(1990.9~)女,南昌航空大学.学生
李杰,(1984.1 1~)男,南昌航空大学.助教
李佳星,(1992.4 ~)女,南昌航空大学.学生
李丽娜,(1991.1 0~)女,南昌航空大学.学生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必要性
随着“90后”一代迈入大学校门,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行为表现引起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些“90后”大学生呈现出来的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动缺失的现象,引起了德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对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有效地开展感恩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当前德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针对“90后”大学生群體的感恩现状,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活动。调查对象是南昌航空大学2011级两百名学生及100名学生家长,在学生的问卷里侧重了解他们如何对待父母,如何理解感恩的意义这两部分,在家长的调查问卷中则主要反映怎样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和孩子曾做过哪些感恩的事。数据显示,93%的学生从没有直接表达对父母的爱,86%的学生厌烦父母的说教并曾不止一次地对父母发过脾气,60%的学生认为父母为孩子成长付出的辛劳是理所当然的。54%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感恩教育,但只有32%的孩子对家长的教育给予过反馈。
通过调查发现,较多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觉得所得到的都是家人理所应当给予的。同时,家庭的感恩教育也应有所提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成因
(1)德育教育没有完全融入于应试教育。学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本质,但现如今学校更多的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却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高校虽然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但感恩教育仅作为其中一节教学内容,受到的教育也是一时的触动,并没有真正的从内心层面唤起大学生对感恩的理解。
(2)社会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氛围。社会存在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难免会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例如,做好事却怕被“碰瓷”,付出的爱心与回报不成正比,不懂得珍惜身边的事物。社会整体环境很容易影响大学生们还为成长健全的心智,导致其价值判断容易发生畸形。
(3)家庭感恩教育观念的缺失。“90后”大学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尽管他们各自家庭经济状况不尽相同,但是父母都对他们视如珍宝,尽可能的满足孩子们提出的需求,很容易使其产生攀比心理。同时,父母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最为基本的感恩教育。大学生在这样过于宠溺的家庭之中,只会受人恩惠,却不懂得知恩图报,这就是感恩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
三、加强“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未来主力军,只有学会感恩,做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2)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一个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情感和形成价值观、塑造品德和养成行为的重要场所。当前高校普遍对感恩教育比较忽视,即便进行感恩教育也只是一个形式,缺乏针对性与操作性,不能在学生的心灵里种下感恩的种子,只是所谓的“点到即止”。因此,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必须深入贯彻感恩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感恩活动。
(3)感恩教育是实现大学生道德成才的必要途径。感恩意识是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感恩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有利于学会善待自我,获得他人尊重,改善人际关系,进行自我教育。高校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
四、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思考
(1)发挥感恩教育的指导作用。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充分发挥“两课”在感恩教育中的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2)打造“三位一体”的感恩体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教育渠道密切联系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父母要以身作则,发挥好示范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多与学生沟通,言传身教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感恩的必要性。社会可借助媒体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大力弘扬感恩美德。“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外部环境。
(3)将感恩践行于生活。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教育者的任务是艰巨的,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日常行动,将感恩融入到生活中,使之成为自然之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道德,在构建和谐校园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和谐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高等学校形成感恩教育的热潮,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和对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从而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感恩观、高尚的感恩情,并以实际行动做一个有为大学青年,让感恩教育真正深入人心,才能促进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江林.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德育,2007,(11)
[2]刘冰.大学生感恩教育浅析[J].陕西教育,2008,(2).
[3]朱学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煤炭[J].高等教育,2006,(3):97-99.
[4]李元卿.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报,2003.
作者简介:
黄诗媛,(1990.9~)女,南昌航空大学.学生
李杰,(1984.1 1~)男,南昌航空大学.助教
李佳星,(1992.4 ~)女,南昌航空大学.学生
李丽娜,(1991.1 0~)女,南昌航空大学.学生